医学院校学生实验室安全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0-07-28杨楠赵心童金成文王建英李鑫贺圣文
杨楠,赵心童,金成文,王建英,李鑫,贺圣文
(1.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2.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高校实验室作为培养人才的必备场所,在教学科研中处于重要的前置地位[1],必须做到“安全第一”。但是近期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涉及多个高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就是安全[2]。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类院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应用性,实验课程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室的应用相对频繁。实验室的危害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各个方面及不同专业。通过问卷调查对某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认知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实验室安全认知现状的差异,发现实验室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实验室安全维护优化的策略。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某医学院校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覆盖开设实验课程较多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检验与检疫、药学、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和准则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3-4],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被调查人员以无记名的方式独立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为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实验室整体情况和个人实验室经历两部分,包含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安防措施、常规管理、物理化学生物辐射安全、水电气设施安全、废弃物处理、卫生环境、行为规范、危险物品认知、应急处置等方面内容,共计57个条目,每正确1题得1分。实验室安全条目正确70%及以上为知晓,正确率为正确人数与应答人数之比,知晓率为知晓人数与应答人数之比。
1.3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进行率、χ2检验、Gamma系数等统计,检验水准均为α=0.05。等级资料的相关分析表明,实验室整体情况知晓程度与个人实验室经历知晓程度呈正相关,Gamma系数为0.962,P<0.05。KMO值为0.955,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5,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16%,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28,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2 748份问卷,有效问卷2 643份,有效率为96.18%。其中男性983(37.19%)人,女性1 660(62.81%)人,年龄20岁及以下965(36.51%)人,21~24岁906(34.28%)人,25岁及以上772(29.21%)人。医学类学生1 878(71.06%)人,非医学类765(28.94%)人。低年级学生1 037(39.24%)人,高年级655(24.78%)人,研究生951(35.98%)人。入学前居住地农村 1 390(52.59%)人,城镇1 253(47.41%)人。
2.2 实验室安全知识知晓情况
实验室整体情况的23个条目中,正确率为72.46%~93.68%,其中实验室规范性培训、设备及药品专人管理、实验室危险源监管、供电设施检查、“三废”处理措施、节假日前全面安全检查、特殊实验防护措施等条目正确率均达90%以上,该部分知晓率为85.58%。个人实验室经历部分各个条目之间正确率为22.32%~96.52%,实验室安全规则认知、实验室中标识符号含义、实验过程临时离开、实验操作规范性、易发生中毒事件的化学品认知、易发生中毒事件的气体认知等条目正确率低,该部分知晓率为42.19%。总体知晓率为65.27%。见表1。
表1 实验室安全知识条目回答情况
续表1
由表2可见实验室安全知识多项选择回答,生物安全认知中转基因生物安全正确率最低为74.39%,其余均超过90%。实验室危险物品的正确率均高于88%。危险化学品正确率为29.74%~78.40%,丙酮、乙二醇、乙酸、四氯化碳认知较低。危险气体正确率为53.12%~84.64%,溴水认知较低。82.10%的人接受过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课程教学,老师提醒接受安全知识的形式占到78.70%,说明老师在实验室安全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安全事故以实验设备毁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身体受伤和财物受损。87.21%的学生在事故发生时会根据自己的常识进行紧急处理。
表2 实验室安全多项选择回答情况
续表2
2.3 实验室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χ2=16.07,P<0.05)、年龄(χ2=51.84,P<0.05)、年级(χ2=92.79,P<0.05)、专业(χ2=13.84,P<0.05)的实验室安全知识认知现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安全知识知晓率男性高于女性,25岁及以上学生的高于25岁以下的学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医学类专业高于非医学类专业。见表3。
表3 实验室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由表4可见,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易发生中毒事件化学品认知的正确率最低,分别为25.24%和18.43%。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实验室整体情况、个人实验室经历有关条目正确率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实验室安全认知水平低于医学类专业学生。
表4 不同专业类学生实验室安全认知情况分析
2.4 实验室安全认知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实验室安全认知现状知晓情况为因变量(赋值:知晓=1,不知晓=0),以卡方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性别:男=0,女=1。年龄:20岁及以下=0,21~24岁=1,25岁及以上=2。年级:低年级=0,高年级=1,研究生=2。专业:非医学类=0,医学类=1。入学前居住地:农村=0,城镇=1)进行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进入方程的显著性水准为0.05, 移出水准为0.10,计算OR值和95%可信限。经变量筛检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OR=0.718,95%CI=0.606~0.851)、年龄(OR=1.243,95%CI=1.204~1.480)和专业(OR=1.335,95%CI=1.039~1.486),表明男性、年龄25岁及以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实验室安全认知水平更高。见表5。
表5 实验室安全认知现状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实验室整体认知程度较高,对实验室规范性培训、设备及药品专人管理、危险源监管、供电设施检查、“三废”处理措施、全面安全检查、特殊实验防护措施等知识掌握较好,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应急演练制度、实验室非实验行为相对了解较少。学生在维护实验室安全方面态度良好,但是实验室个人经历知识掌握不全面,应加强实验室安全规则、标识符号含义、紧急情形急救规则、操作过程规范性、易燃易爆易挥发腐蚀性有毒物品防护、废弃物的处理、易发生中毒事件的化学品和气体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将被动接受安全教育变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考核准入制度[5-6]。
调查表明该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覆盖面较高,其中处在第一位的是课程教学,其次为老师提醒,说明老师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注重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播,包括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进行专业讲解、生活中提醒他人等。在大学生亲历的安全事故中,实验室设备毁损发生率较高,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加强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训,避免操作不熟悉的仪器。第一次使用设备前应预习其相关知识,尽量不要单独进行危险实验,注意及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咨询,降低实验安全风险。
结果发现,男性、年龄大于25岁、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知晓水平较高。说明随着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的增多,实验室知识掌握程度增高。学生阶段是养成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教育不可忽视,这不但关系到学生现在所处实验室的安全,也对他们以后从事教育、科研、临床等相关工作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做好实验室安全的维护与管理,最大化发挥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7]。
近年来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充分说明实验室安全不能松懈,必须防患于未然。实验室安全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同时也应注意设立实验室相关使用权限制度,结合实验者实际需求,做好分析预测,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以保证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应对[8-12]。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然后再“策划—实施—检查—改进”不断循环进步的过程[13]。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应突出其目的性、可行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综合调控实验室人员、设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切实提高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意识、技能、行为,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
4 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强化实验室危险源监管,消除潜在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高校学生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载体,应主动参与实验室安全建设,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规范实验室行为流程。同时,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互相监督,避免遗漏,切实维护实验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