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20-07-28胡恒

世界建筑 2020年7期
关键词:规划师神庙罗马

生根发芽——北京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责任规划师实践作者:本书编委会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这是一本对历史街区工作方法全新探索历程的用心记录,呈现了一群朝气蓬勃投身社区建设的规划团队,作为最早开始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探索的“责任规划师”团队之一,长期思考、6 年深耕、全心付出,在北京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长期耕耘中所结出的累累硕果,点点滴滴见微知著,阅读起来诚意十足。

随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的需求发生着变化,城市规划的使命除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以外,更要让城市在有机更新中保有蓬勃的生命力,并为人们提供心灵的归属。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型——2019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责任规划师这一扎根社区、与基层政府密切配合、与多方力量协同推动街区更新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规划师群体应运而生,并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

作为最早探索实践责任规划师制度,并在这一制度的助力下获得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街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经验值得被深入了解和剖析,而本书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书中回顾了“责任规划师”这一角色从被提出到在实践中寻找方向,再到获得社会和行业认可,并在全市推广的全过程。同时,书中介绍了由责任规划师牵头开展的大杂院公共空间提升、社区微花园营造、传统菜市场改造、社区公约制定、胡同口述史收集等7 个微观尺度、具有跨学科视角、给当地居民带来幸福感与获得感的代表性创新实践项目,并详细解读了它们被孵化成型并落地实现的过程。更可贵的是,书中亦介绍了责任规划师逐步建立工作基地、搭建协作平台的过程,并将他们在多年实践中走过的弯路、遭遇过的误解、总结出的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诚恳地展现出来,为更多新加入责任规划师行列的实践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由10 余位规划师、高校学者、文创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们共同撰写,书中所述的每项工作又分别得到相关领域专家和参与居民的深度点评,这也正体现出责任规划师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城市和社会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已不仅是贡献个人力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成为了凝聚各方力量的纽带。在责任规划师的穿针引线之下,不仅空间更新与社会创新被链接到一起,人们亦因对城市共同的理想和情感而被链接到一起,成为街区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创造者和见证者,最终在共同努力下构建起共治、共建、共享的街区发展格局与共生、共赢的社会生态——这也许就是责任规划师所追求的目标。

历史街区是城市心灵的故乡,既需要我们用心耕耘,又给我们专业思考的滋养。在此,我怀着期待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不仅期待更多人可以从书中了解责任规划师这一新的群体在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希望更多人能够感受他们给城市所带来的生机和力量,激发我们投身实现美好社区建设的持续热情。经历10余年的悉心培育,规划师深耕街区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相信它最终也将在热爱城市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生长、开枝散叶,成就我们越来越美好的家园。□(撰文:边兰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皮拉内西,帕埃斯图姆和索恩Piranesi, Paestum&Soane作者:约翰·威尔顿-埃利/John Wilton-Ely出版:PRESTEL, 2014

18 世纪意大利建筑师皮拉内西以数以千计的关于罗马的版画作品留名后世。由于这部分的成就过于瞩目,他关于古希腊神庙的研究常为人们所忽视。1777 年底,皮拉内西到那不勒斯考察记录了帕埃斯图姆的3 座古代的希腊多立克式神庙,并绘制了21幅版画准备出版。由于他在第二年去世,出版工作后来由其子弗朗西斯科完成,书名为《现存于帕斯托古城中心的三大宏伟建筑遗迹的景观组图》。这是皮拉内西平生唯一一次以希腊神庙为主题的版画组图,亦是最后的作品。尽管名声不著,但在我看来,其价值并不逊于他的那些罗马主题的画册。埃利编辑的《皮拉内西,帕埃斯图姆和索恩》是近年来关于这套组画难得一见的英文著作。书中将一直为私人收藏的17 幅草图全部收入,且做了重点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这套版画作品提供了不少助力。

当然,首先吸引我的是,这套版画表现出与同类型作品不同的审美趣味。如迪蒙、梅杰等人所绘的帕埃斯图姆神庙都反映出那个时代对希腊神庙美学上的共识——均衡、优雅、雕塑感、与场地的空间共振(不管选取什么角度,画中都会留出大块的天空)等。虽然随着对这组神庙理解的加深,大家逐步感受到早期希腊的多立克神庙的朴拙粗犷亦有独特风味。但绘画风格上还是限定在希腊这个大系统里。皮拉内西离开了这个系统,他笔下的帕埃斯图姆充满了野性的冲击力。几张外部视角的画中,神庙粗蛮的占满纸面,似乎破框而出。内部视角的画中,粗壮的柱列大剌剌地横排在前景,或是斜向顶到纸边。主要的建筑构件几乎都在背光面,前景的柱子与横梁常常是黑乎乎的一片。这种非常规的做法违背了希腊神庙在阳光之下的动态塑型是其形式精髓的原则。风化的石柱失去本来的质感,隐隐萌发出古罗马的感觉——和那些混凝土建筑差不多。草图中,这种锋芒毕露的沧桑感更为明显。如果横向比较的话,几乎同时出版的皮氏《罗马景观》图册中,不少罗马废墟场景的构图模式、光感、氛围与帕埃斯图姆组图极为相似。

在我看来,这并非是皮拉内西坚守自己的“罗马”审美观,将相应的画法移植到不同系统的对象上。这里隐含着皮拉内西对持续数10 年之久的“希腊罗马之争”的解答。希腊、罗马,哪一个是欧洲建筑的源头?皮拉内西一直是坚定的罗马派。但在他实地考察了帕埃斯图姆之后,心里似乎有了新的答案:这个源头之争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曾有3 座早期希腊神庙产生了罗马建筑独有的“精神性”——那几排柱子、几条横梁看上去颇有古罗马穹顶、厚墙的味道。两条泾渭分明的溯源线,在某个远古的时刻汇合了。

这两条溯源线不仅关乎历史考证,实际上,它们还暗示着对建筑本质的两种认定:希腊式的造型艺术与罗马式的空间艺术。前者偏重视觉感官,以外部为主;后者偏重精神内省,以内部为主。两条线索延续下来,甚至组成了现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勒·柯布西耶继承前者,密斯则属后者。应该站在哪一方?这至今仍是众多建筑师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坎波·巴埃萨(Campo Baeza)从柯布西耶转向密斯·凡·德·罗]。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皮拉内西的帕埃斯图姆组画仿佛是对这一问题的提前回答:无论希腊式的造型派,还是罗马式的空间流,或是其他什么路数,建筑最终打动人的其实唯有“气氛”二字。□(撰文:胡恒,南京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规划师神庙罗马
广西荔浦市启动首批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工作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书之帕特农神庙
小罗马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神庙
阳光房
神圣的古埃及卡纳克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