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07-28李晓玲曲文强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农村文化

姚 嫱 李晓玲 曲文强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1)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实,提出了七条“之路”,其中一条是必须传承提升农耕文明,走出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习主席也曾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其精神命脉[1]。农村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以家庭为单位的典型的传统农村生产方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部分偏远农村因受到历史、地理交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得农民收入十分紧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土地潜在价值也越发的凸显出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大中型家庭农场进行统一管理的方式,农民利益最大化,从而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加之,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业坐上了“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事实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专项资金的扶持,而农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会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1.2 乡村振兴战略缓解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断层的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开始实施[3]。该《意见》 在人才引进、创业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都给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弥补了农村文化人才的不足等问题。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其中也包括农村优秀人才和“文化能人”。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代际传承的可能,从而缓解了文化传承主体出现断层和“后继乏人”的压力。

2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农村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农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价值观、道德情感、风俗习惯等,是农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正剧烈的改变着我国农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大巨变、大转型的时代浪潮之下,全国各地的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中青年劳动者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穿梭,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妇女和孩子。中青年劳动者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在长期的外出务工中自觉或者被动的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大多选择定居在城市,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农村,慢慢地失去了对农村的归属感,逐渐抽离了传统农村文化传统体系,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快速流失。

2.2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边缘化,认同感趋于淡漠。农村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表现为家族文化、祠堂文化以及民俗艺术文化等,在人心凝聚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是农民增强人文情怀、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去务工和上学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人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传统美德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4],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等,使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肥沃土壤趋于干涸,并且由于人们长时间离开他们的居住地,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缺乏了解,认同感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淡出人们的视野。

2.3 乡村旅游开发“去理重表、脆而不坚”。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热度也持续升温,特别是一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农村,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其中传统的居民建筑既是历史、文化,也是当地环境、人民智慧的发展见证,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向前推进,由于部分村干部和乡村居民在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方面意识欠缺,传统的居民建筑逐渐被“涂脂抹粉”“旧村改造”,使得“百村一貌”“千户一色”[5]。加之,由于旅游开发商在村落的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导致分散的民居建筑逐渐被集中规制的城镇化建筑所取代,丧失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去理重表、脆而不坚”,这都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优化农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3.1.1 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做好固本工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必须充分利用好国民教育,从娃娃抓起,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这一项铸魂工程、固本工程、打底色工程做好、做稳。一方面,加强实践活动。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体验馆等,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来,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农村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另一方面,构建“教育+社区+家庭”模式。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积极的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社区、引入家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用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学生。并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会等各种活动,来指导家庭文化教育,从而使家长素质提高,并带动和影响学生。

3.1.2 加强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发展其主观能动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代代的手艺人薪火相传。因此,一方面要保护民间现存的各类艺人。“民间艺人”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守护者,虽然农村文化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农村存在的历史极为悠久,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编制工艺、泥塑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会对群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为此,要建立健全民间传统艺术人才保护制度,在人才培养和经济保障上给予政策支持,从而充分发挥文化传承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政府应积极挖掘、培养打造乡土“文化能人”,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例如,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黄递铺乡为发掘乡士“文化能人”打造了乡土“文化能人”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展演、选拨活动,发现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围绕“文化能人”的培养,当地文化馆采取了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方式,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预定培训内容,再由文化馆派出相应的专业老师深入到基层开展活动,同时通过宣传推广、助演主演等方式让“文化能人”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大地上发光发热,从而肩负起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

3.1.3 强化文化传承者的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要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6]。因此,创新意识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灵魂和生命,一味地去模仿,不懂得创新,定然会没有出路。所以文化传承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要做到立足于社会实践、博采众长、相互借鉴,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又要将传承与创新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3.2 强化农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

3.2.1 注重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民俗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的重要功能,是助推乡村振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文化基因[7]。例如,民俗文化中诚实友善、乐于助人、和睦团结、相互协作、善事父母、孝亲敬亲等丰富的理论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与今天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作用。要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就需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提高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俗文化在农村焕发生机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3.2.2 推动红色革命文化在农村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道德、价值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一致的。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追寻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红色足迹的同时,用红色文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讲好红色故事,使农民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让红色文化既可以培养农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又可以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从而人们能够追寻历史、不忘初心、开辟未来,推动红色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3.2.3 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等,其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因和文化链接。其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的特色,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具有农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具有时代性的标志。例如,精湛的技艺、生活习俗等蕴含了农民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精神等,其核心思想“爱国”“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利用并保护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人们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人们感受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3 拓展农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承载体之后,随着科学技术革新而出现新的传承载体,新的传承载体的传播具有多向性、个性化与互动性等特征,为传统的文化传承载体提供了新的发展使机遇。

3.3.1 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柯马丁在其著作《仪式中国》 中就曾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若想获得持续的影响,已无法避开新媒介方式的介入。只有这样,这片毫无涟漪的池塘才会再次释放出波涛汹涌的影响力”[8]。微博、微信、QQ 群等现代媒体具有受众广、传播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已经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可通过新的传播载体来推送有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在生活和生产中传递和共享,使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不断的升华,并有倾向性的向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输入。

3.3.2 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来推动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抖音就是这个时代最潮流的社交软件之一,其主要特点就是短视频的观看与发布,主要抓住了人们兴趣爱好的点,并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利用抖音,用几分钟的视频就可以让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直观感性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对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广泛传播和感染,营造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3.3.3 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和谐相处的安宁家园。可以将农村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中,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使人们在农村既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可以细细品味自在悠闲的生活,体验久违的民俗风情,从而对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也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载体。

猜你喜欢

传统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