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2020-07-27申江伟
【摘要】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会让纪录片的故事倍增光彩,会让观众难以忘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记录片的传播效果倍增。塑造好、刻画好人物是所有纪录片创作者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创作实践,对如何塑造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就人物策划、纪录片戏剧性、细节描写、编辑叙事等多方面议题做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形象;典型性;戏剧性;剪辑
人类的各种艺术创作所表现的对象可谓是包罗万象,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但是这些所有的艺术作品的背后所体现的终极精神内涵,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纪录片出现不过百余年,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门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关注人类自身真实的生存状态为己任,并以此严格地区别于其它的艺术门类。而纪录片的主题多数与人类有关,其它比如自然地理类纪录片,记录的是自然风光或是野生动物,但是纪录片主旨仍然是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一、主角担当:人物的塑造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意义重大
毋庸置疑,人物是大多数纪录片中的主角,他是故事的经历者和演绎者,是纪录片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他的感情流露和命运起伏引领观者进行情感体验。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事关一部纪录片的艺术水准和核心质量。纪录片创作者如何细致观察记录人物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经过提炼加工,运用各种视听语言刻画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准确反映出入物的生活状态并折射出以人物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升整部纪录片人文价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片中人物十分出彩的纪录片佳片不断,比如《摇摇晃晃的人间》、《生门》、《镜子》、《我从新疆来》等等,而2019年由国家广电总局立项,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团队推出的农村现实题材纪录片《兴安岭上》,在央视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把镜头对准了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的几户普通林区职工的生活,通过一个个质朴、鲜活、生动的人物,讲述了林区人在转型期既艰难又充满希望的故事。片中人物看似平凡,却如串链珍珠,散发着动人的光彩。
二、人物策划: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纪录片创作者要充分了解拍摄对象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點、人生规划等等,对拍摄对象未来的人生轨迹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结合自己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价值取向,综合评判这个人物是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拍摄对象。
在众多的评判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所选拍摄对象是否具有所要展现的社会群体的典型特征,即典型性。比如说:身份阶层、成长环境、家庭状况、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等等,这个人物能不能代表一个阶层一个群体,能否通过对他的人生际遇的记录和展现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洞察一个社会群体所面临的困惑、痛楚、拼搏和奋争,从而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这个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纪录片《兴安岭上》的主题是林区200万林业人口的产业转型解困的挣扎与奋斗,这是一个比较深沉的题材,林区人民每一家有每一家的困惑,每一家又有每一家的艰难,在选择人物时纪录片创作者下了功夫,在众多参考对象中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首先,为了全面展现林区职工的精神面貌,导演将片中人物的年龄段做了设定,就是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他们中每个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伊春人,都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爱。刘养顺老两口子早年的伐木工人,如今转业开起了“养顺农家院”,他们对林区的历史和面临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杨大伟一个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中年汉子,凭借这些年的努力,创办了物流公司并开始了木耳养殖生意;秦瑞亮是溪水经营所的副场长,刚刚三十出头的他有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稳重成熟,他尽职尽责地做着保护林区生态的各项工作,并用心照顾着自己的小家,这是一个新时代林区职工的群相谱,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现实的困顿和当下的奋斗,也都有对未来的期许,他们每个人都能代表身后的一群人,具有典型性要素,所以在人物选择上,纪录片《兴安岭上》获得了成功。
三、人物的戏剧性:人生就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他的《戏剧规律》中强调冲突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而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分支,它是不是必须要有戏剧性呢?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纪录片的纪实性和戏剧性并不冲突,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增强纪录片的戏剧性可以从素材选择、结构调整、细节突出等方面开展工作。而为了戏剧性而人为制造情节设计噱头这是弄虚作假的行为,则是与纪录片本质属性严重相违背的。真实的生活有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大部分的时间里生活又是平淡无奇的,矛盾冲突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多数时间里矛盾冲突并不强烈,常常无法支撑戏剧性的营造,那么纪录片创作者又该如何处理?本人的观点是:如果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固然非常好,但是如果没有,主人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人生一定要完美吗?这不客观,也不真实。
以《兴安岭上》中人物孙智刚为例,他是林业局经营所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平时开开铲车,修修机车,到了防火期,和其他林区职工一样参加各种护林防火任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开始,创作者发现这个人物的生活似乎有些“寡淡无味”,每天他们有固定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各不相同,但是又都琐碎细小,似乎对于人物性格的展现和片子的主题并无太大的意义。经过导演组半个月不停地研判,这期间拍摄继续进行,最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纪录片的拍摄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还原生活本来面目,原汁原味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这些内容恰恰是展现林区许多中青年一代人的生活处境和内心挣扎绝佳素材。孙智刚修理机车,既专业又专注:打防火带起早贪黑,挥汗如雨;受朋友启发,他谋划建立属于自己的山货网店:天寒地冻,他与朋友四处收集山货,与山民讨价还价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我们片中人物孙智刚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事情他几乎年年都在做,还有一些事情是带着梦想去争取,而摄制组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他的这些日常点滴,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孙智刚在略显不羁的外表下的一颗不安于现状渴望上进的心,我们看到了他内心困扰、烦恼,以及奋起改变生活的决心和作为。纪录片展现了主人公生活的真实面貌,所谓“平淡的生活”正是纪录片的主题所需要的“真身”。
四、描绘之魂:细节刻画,让人物生动起来
有人说细节是人物刻画之“眼”,有人说细节是人物刻画的灵魂,都有道理。通常一部纪录片看完了,提起人物叫什么名字,做什么了,观众可能记不起来,但是当说到片中几个精彩的细节,卻都历历在目。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情感受时,一两个生动的细节,就胜过解说千言万语。
纪录片《兴安岭上》的细节运用是比较突出的,例如:副场长秦瑞亮陪妻子产检的段落中,镜头里是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夫妻二人并排而坐,秦瑞亮的妻子刚刚抽完血,按着胳膊上的药棉,而秦瑞亮细声问道:“饿不饿?饿了我出去给你买点吃的”,随后镜头特写给到了丈夫的手,此时秦瑞亮伸出的手正放在妻子犹如小鼓一般的肚子上轻柔地抚摸,这充满爱意的抚摸有太多的含义,有对妻子的关爱,有由于工作忙对家庭的歉疚,还有对腹中孩子的期望,秦瑞亮勤勉、细致的性格跃然荧屏。又如:孙智刚冒着蚊虫叮咬上山采山货,在采蘑菇前,他拿起手机拍起照片来,随后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写到“有没有认识这种蘑菇的?今天我开始跑山了啊”;采完山货,坐在拖拉机车斗上,脱下浸透泥水的袜子用力地拧着,创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些细节予以展现,孙智刚个性中爽朗和坚韧的一面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制作之巧:巧妙的编辑让人物和故事相辅相成
后期编辑是纪录片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前期的所有工作包括选题策划、角色选定、人物故事拍摄、脚本撰写等等做的再出色、再完美,没有好的编辑制作来完成作品的呈现,那么一切等于零。
(一)纪录片剪辑过程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把握人物情绪情感的走向,这是表达主题、引入入胜的重要手段。纪录片《兴安岭上》当李银丰和芦苇家的香瓜遭遇枯萎病,夫妻二人痛心沮丧,当香瓜开园卖出了好价钱,李银丰喜笑颜开。当芦苇抓阄抓到了一个卖瓜的好摊位,她欢呼雀跃。镜头、节奏、音乐都要和片中人物的情感相适应,并随之变化,这是一个考验编辑者情商和审美取向的工作。
(二)要厘清故事脉络。叙事结构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是当今影视剧的叙事方法千变万化,出现了诸如套层式叙事、碎片化倒叙等等,但是对于主流纪录片而言,仍然以线性和模块化叙事为主,其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时间和人物的成长历程或事件发展进程。
结语
人物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塑造好了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故事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们需要巧妙运用各种视听语言,在做好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兴趣、价值观等等进行深入地刻画,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才会由此产生。这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l]鲍永红.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策略[J].电视指南,2017(12).
[2]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
[3][美]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一电影剪辑的奥秘[M].夏彤,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作者简介】申江伟,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编导,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与传媒、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