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0-07-27王晓雯李凤杰
王晓雯 李凤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越来越重视心理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心理咨询在中小学起步较晚,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仍待提高,在心理咨询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通过团体心理督导,可以发现并解决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督导
2018年《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代教研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这一系列举措足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小学的心理需求不斷增加,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心理教师的工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他们长期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有学者研究发现,专业方面的三大压力源中,专业能力不足是心理健康从业者最大的压力源,主要原因为缺乏必要的督导。在专业因素中,督导和培训能显著地缓解心理健康从业者的职业压力。可见,对中小学心理教师开展适时的心理督导是必要且重要的。
学校心理教师督导是指心理教师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指导、反馈和经验分享,用以评估工作表现,发展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能力,提升自我觉察,形成职业认同和发现工作意义的过程。为促进区域一线心理教师提升专业能力,获得个人成长,大连教育学院开展了两期心理教师上级团体督导活动。通过督导,发现以下问题在区域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实践中普遍存在,即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受到挑战、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不足和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被忽视。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心理教师发挥心理咨询的功效。
一、心理咨询伦理守则方面
伦理常被界定为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但由于心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学校的心理咨询面临着很多伦理方面的挑战。
(一)及时切换自身角色,应对多重关系不可避免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以下简称《伦理守则》)要求:咨询师尽可能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多重关系。但是,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双重或多重关系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少,大部分都是兼职,除了咨询师的身份,还是心理教师、学科教师、班主任甚至大队辅导员等。所以,各校应努力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这样伦理才能被更好地执行。如果暂时无法配备,为避免角色冲突,教师就要及时地切换自身角色。走进咨询室后,心理教师就要暂时忘却自己的其他角色,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二)坚守保密性原则,应对隐私泄露导致的失信
《伦理守则》要求:心理咨询师有责任保护寻求专业服务者的隐私权。心理教师都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精神卫生法》又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当孩子的监护人或班主任、校领导询问该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时,教师的保密性原则就受到了挑战,陷入了两难。权衡之下,当家长或班主任询问学生情况的时候,心理教师仍然要坚守保密性原则,但可以灵活处理。如果必要的话,心理教师可以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将信息加工处理后反馈给家长或班主任。否则,如果隐私被泄露,学生就不会再信任心理教师,不会相信心理咨询甚至受到心理创伤。
(三)树立正确的咨询观念,应对自愿原则难以遵循
心理咨询应该建立在来访者自愿原则之上。如果学生是迫于他人压力而非自愿来到咨询室,那么他就没有求助的动机,往往不愿合作,咨询很难顺利进行。由于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这种情况很常见,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强心理咨询的科普宣传,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咨询观念,使心理咨询深入人心。目前,当遇到非自愿的来访者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技巧,营造出自由、安全、和谐的氛围,打消来访者的疑虑。这样才能与来访者逐渐建立信任感,来访者才能袒露自己的内心和压抑的困惑,以便获得更好地帮助。
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方面
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是咨询成功与否的必备条件。由于学校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不足,且这些教师入职后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多方面、系统培训,导致了心理教师在咨询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一)加强专业培训,应对基本功不扎实
来访者资料的收集对于整个咨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对来访者关键信息进行全面、可靠地了解与验证,就很难形成明确的咨询目标和科学的咨询方案。但在实际的咨询中,教师往往仅围绕来访者的当前问题进行资料收集而忽视了他的人际关系、人格特点和环境因素等,并且疏于通过来访者的重要他人报告、心理测验、作品分析等途径来丰富并验证资料的可靠性。甚至有时教师收集了一大批的资料,却不知其中的关系与意义,不知如何整合应用。这说明教师亟须苦练基本功,如会谈接待技术、评估测量技术、关系建立技术、同感共情技术等。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心理督导、实践领悟等途径来提升基本功。只有掌握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功,教师才知道怎样去建立信任关系,整理个案资料,发现问题所在。
(二)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应对个案概念化缺失
个案概念化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它是指心理咨询师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具体来讲,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要获取哪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并加以有意义地整合,如何利用信息进行临床预测和假设,从而由这种判断或假设进一步形成咨询计划的雏形。个案概念化对中小学心理教师是个新鲜事物,很多老师在参加督导前,不管是学历教育还是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都没有接触过这个专业技能。概念化过程的缺失使得咨询师对个案缺少整体的思路,仅凭感觉去工作,这也正是很多心理教师面对个案时感到思路混乱、束手无策的原因。所以,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教师要注重这一技能的学习与养成,从而增加心理咨询的效能。
(三)丰富技术手段,应对咨询方法技术单一
由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心理教师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机会较少,所以中小学心理教师所掌握的心理咨询的技法比较单一。心理咨询面对的是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问题,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下心理问题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如常用的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沙盘心理技术和绘画心理技术等,这样才能针对来访者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保证咨询效果。比如,对于不擅语言表达的学生,可采用沙盘心理技术或绘画心理技术;对于由家庭问题引起的心理困扰的学生,可采用家庭系统疗法;对于考试焦虑的学生,可先用认知疗法调整不合理认知,然后采用放松训练的方式降低其焦虑体验。
(四)采取多维评估方法,应对评估科学性不足
咨询效果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这涉及咨询方案的调整、咨询是否有效以及何时结束咨询。教师在日常的咨询中往往只采用来访者的自评和咨询师的评估作为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偏差。并且评估的指标往往只偏重于来访者的问题解决,比如情绪困扰,只以情绪作为评估的指标,而忽视了与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评估。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维度或指标的评估方法,这样才能对咨询效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对于学生咨询效果的评估,可采用杨宏飞教授提出的效果评价的4—维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評估了什么”。评估人方面可以是来访者、咨询师和知情者(同学、父母、老师等),时间方面可以是即时评估、中期评估、跟踪评估和总结评估,方法方面可采用实证方法和现象学方法,评估内容方面可以是来访者的生理、社会功能、认知、情绪状态等。
三、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方面
心理教师本身是咨询实施的关键环节,其个人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学校通常以心理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对个人成长重视不够,导致了个人成长往往被忽视。中小学的心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他们有着多重的身份、多样的工作,知识经验的有限性,再加上心理咨询工作的复杂性且长期接触不良情绪和事件,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师要学会自我关爱和成长,走出咨询室应立即转换角色,不要迷失在来访者的挣扎与困惑之中,更不要妄想自己可以帮助所有来访者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教师忽视自我关怀和成长,就容易身心耗竭,无法给来访者提供最好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学会通过自我探索学习、专业培训、同行帮助、心理督导等途径提升自我觉察力,澄清自我概念,处理好个人未完成事件,加快人格完善,同时提升专业伦理水平,避免职业能力不足。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恢复自己的精力,提高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更好地帮助他人。
中小学心理咨询处于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会更多,所以我们应当在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并定期提供心理督导,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与心理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心理咨询中的各种挑战,超越心理咨询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甘怡群,钱铭怡,等.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7(5).
[2]赵晶.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3).
[3]樊富珉.心理咨询师核心能力之我见[J].心理学通讯,2018(3).
[4]朱蓉蓉,王衎,等.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上的态度和决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