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之我见
2020-07-27王秋萍
王秋萍
摘 要:部编版教材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准确把握四年级小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打造“以生为本”的趣味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中年级的有效教学策略,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策略,即因道悟文,推进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批注教学,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群文阅读,引发学生浓厚阅读兴趣。
一、因道悟文,推进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因“道”悟“文”,“文”是指教学中的一切语文因素,如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培养以及听说读写训練;“道”是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因素。语文学科德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集中、适当,要更多地关注“因道悟文”,而教学目标的落实要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经历,以旧知带动新知。
例如,以四年级拓展课《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为例,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对课题及重点词句提问并试着解决,以及了解华佗深感不安的原因,感受华佗心系病人的仁心医德。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出发,把思考的空间交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们娓娓道来。在课堂上,四年级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在情境表演环节,现场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内容详略的合理安排,懂得详略的安排是由文章主旨决定的。在第一课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对两次手术中华佗的不同发现和思考进行总结归纳,学生交流华佗寻找药方的故事,并且尝试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说清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
二、批注教学,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通过作批注,让学生手脑并用,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将阅读引向深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批注式阅读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学生在未经教师讲读之前,潜心研读文本,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改变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讲解、分析、提问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阅读”。
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阅读课《牛和鹅》,教师以谈话启发导入新课,识字、写字、指导朗读等各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同时整节课围绕单元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师从文本出发,让孩子们了解何为批注,并紧扣课后习题一让孩子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做批注。介绍后,教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文中读者留下的批注,多种形式带领孩子理解批注,通过画句子交流、对比阅读、演一演等多种方式,通过层层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整理出批注角度,教与学相结合,关注学生从学到用,从理解教材中的批注到自己练习批注,步步递进,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对《牛和鹅》进行批注,还链接了课外文本《两个农夫》让学生应用所学,自主批注,并进行交流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实实在在落实部编版教材中提出的语文要素。
三、群文阅读,引发学生浓厚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中,教师要善于整合阅读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师尽可能由一篇的“扶”到多篇的“放”再到课外完全的“放”,由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共研议题,通过了解、深知、品悟,进行阅读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积累阅读方法,不断提高着他们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四年级群文阅读的主题是“走进神话人物”,包括《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个神话故事,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文章,专心写批注,为了呈现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整合分析信息的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小组阅读后完成思维导图,学生以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或者制作手抄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如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学生总结批注感悟到“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故事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告诉学生“为民造福、义无反顾”的精神,女娲补天的故事则是一种“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最后,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将这四个故事精神总结概括为“超凡的能力、高尚的品格、美好的意愿”。总之,本堂群文阅读课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趣味教学,无论是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或是整本书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用一切手段落实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凤英.论小学语文四年级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J].文学教育,2016(22):99-99.
[2]王婷.浅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6(17):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