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
2020-07-27窦苒
窦苒
在中华文化史上,山东曲阜之名世人皆知,此地是至圣先师孔子之故里,是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商殷故国、周汉鲁都,是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东方圣城”,亦被称为“东方耶路撒冷”。早在五六千年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早期的文明。
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相传少昊在位84岁,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伐紂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为薛郡,郡治在曲阜。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
隋开皇十六年(598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时曾改名为仙源县。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南下,仙源县入金朝,恢复曲阜县旧名。
明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朱厚照诏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接隶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兖济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与泗水并成为曲泗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曲泗分治。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隶属鲁中南行政区第四专区,后改称尼山专区和滕县专区。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国:1949年,曲阜隶属于滕县专区(专区驻地滕州市)。1953年,滕县专区搬迁到济宁,曲阜改属济宁专区。1958年,滋阳并入曲阜,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地区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年6月,改为县级市,始称曲阜市,属济宁市代管。
纵横上下五千年,曲阜已成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儒教的发祥地,与孔子永配香火。
孔子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弟子三千,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还有再传弟子所记录,写成了著名的《论语》。孔子提倡的“仁义”、“德智教化”等等许多思想,都已经渗透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人的思想言行已经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很大影响。孔子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足以可见孔子的影响力。孔子死后人们也非常重视他,孔子祭祀也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的“大祀”。作为孔子生地,曲阜有一个著名的儒教圣地,那就是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是一个规模非常宏大的古建筑。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5A级旅游景区。孔庙气势宏伟,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里面亭台楼阁林立,四周被红色的高墙包围,里面苍松翠柏丛生,掩映着岁月斑驳的石碑。孔庙的布局充满着浓厚的伦理特性,与孔子的思想主张相得益彰。
孔庙始建于汉朝时期,距今已经有千年历史。但是由于东汉末年受到战乱破坏,孔庙大半被毁。之后隋唐时期又进行了翻修,在唐代孔庙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北宋时期,朝廷重视儒道,对孔庙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最终经过几个朝代的翻修整理,在明清时期孔庙形成了最终的形态。
孔庙的景观主要有大成殿、棂星门、圣时门、奎文阁、杏坛等。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历代皇帝在此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地方,大殿正中间就放着孔子像。大成殿雕梁画栋、黄瓦飞彩,非常的宏伟壮观。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有威风凛凛之势。圣时门是一个城门一样的东西,有三间门洞,上面刻着二龙戏珠,造型古朴之中透露着大气。奎文阁是用来藏书的一座阁楼,里面不仅有各种文献,还有历代帝王祭祀所用的香帛等物品。杏坛相传是当年孔子讲学教授的地方,是一个方亭。孔庙里面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阁、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古色古香、宏伟壮观的气势。
来到孔庙不仅可以感受古建筑古朴的质感,还能看到古人在精雕细琢上面的造诣,而且来孔庙可以对儒家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学习儒家学说。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在世界上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外国开设有很多孔子学院来供他们学习儒学,我们本国人也应该努力学习儒学,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