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业文化实践与理论

2020-07-27张桂平庞毅

商业文化 2020年15期
关键词:商业文化

张桂平 庞毅

编者按

“商业改变世界,文化昭示未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商业文化学的理论研究,加强社会主义商业文明建设,《商业文化》杂志将由本期开始连载《中国商业文化实践与理论》一书。《中国商业文化实践与理论》于2019年11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胡平先生倡议开展商业文化建设30周年,实施的重点研究出版工程。

前言

一切文化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商业文化亦如此!中国人民在长达几千年的商业实践中,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如爱国守法,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克勤克俭,以及高瞻远瞩、重视人才、乐观时变等具有经典意义的商业道德观念和商业策略思想。

今天社会主义的商业文化,是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合理继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范围内现代市场经济的加速繁荣和竞争,西方经济学家首先注意到必须从文化层面来寻找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动力,提出了建立企业文化的历史性命题。在这样的理论氛围中,我国也极力提倡建立商业文化学,引起了商业企业界、商业理论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全国兴起了商业文化热。

1989年,原商业部部长、首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平先生,提出创建商业文化学的倡议,倡导通过开展商业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呼唤和培育新型商业主体,规范商业行为,健全市场规则,树立现代商业理念、商业道德,完善、美化商业环境,确立新型商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规划构建的前夜提出,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体制运行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完全吻合,而且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倡导并开展商业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创举。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商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犹如江河汇入大海,渐成潮涌洋流蔚为大观!

在商业文化思想的宣传推动和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社会各界开展了许多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并取得有益的成果,也有一些专著和研究文章刊发,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前沿观点。面对如火如荼 的社会实践,商界和学界都希望能对30年来的商业文化建设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理论联系实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具备时代前瞻性,形成系统科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8年1月,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将本书列为重点研究出版工程。今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需要特别感谢所有参与筹划、研究、编撰、审阅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感谢为此付出辛勤努力的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人员,更要感谢所有为中国商业文化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貢献和努力的人士,没有他们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实践和探索,本书的撰写便成为无源之水。

历史的钟摆正在转向中国,转向深邃凝视的东方文明。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不断地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商业理念、管理方法,取长补短,有利有弊。现在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责任、 也有自信向世界分享来自东方的商业哲学。信息时代的世界商业文明在召唤我们,信息时代的世界商业文明 需要中国商业文化的创新和引领!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一定能以开放、和谐、共享的姿态,与世界共创信息时代商业文明的灿烂辉煌!

张桂平

2019年11月

第一章 导论

本章名为导论,实际上要简单概述本书主要内容和创作思路,对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加以论述,帮助读者理解如何从商业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创新认识中国商业文化的演化轨迹,以对本书有较为整体和系统的把握。

一、如何理解商业文化

和商业文化学

(一)如何理解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自人类的商业活动产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存在,也许受重农抑商和轻商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商业文化的概念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重视。自胡平先生提出商业文化建设问题后,虽然社会对该问题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但对商业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始终存在许多分歧,这些理解和认识又在不断深化,其本身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这些认识的分歧甚至对立,不仅没有减少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在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领域,更 是一路高歌猛进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先后 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2008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做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 如何理解文化

对商业文化概念有较多和较大分歧非常容易理解,因为问题的关键,是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歧见纷呈。如何理解和认识商业文化,主要问题在于厘清“商业”和“文化”二者的概念,尤其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汉语“文化”一词早在西汉文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即已出现:“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把“文化”与 “武威”对应,是指 “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昭明文选·补亡诗》中记载西晋诗人束!的诗中也有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文字(用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

目前通行的文化一词是外来词的意译,源于拉丁语cultura ,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以及对植物的栽培,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以农业、园艺一词作为词根,又引申出神明祭祀、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含义。把英语culture翻译成文化一词始于日本学者。日本在明治时代以后,为了向西方学习,大量翻译西方著作,最初将civilization翻译成文化,后来逐渐将civilization翻译成文明,将culture改译成文化。

如何定义文化,众说纷纭,有学者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三百种之多,可见文化之大包罗万象,问题之复杂千头万绪。要想给文化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绝非易事。其实,如何定义文化,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又都有不同的语境。

《大英百科全书》曾引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所著《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该书将收集的由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的162条英文定义,分成了七类,即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的定义、行为规范性的定义、心理性的定义、结构性的定义、遗传性的定義和不完整性的定义。

本书无意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专门深入研究,但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需要对其删繁就简取其精髓。以我们的理解,从简洁的原则出发,可以将文化从三个方面加以界定。第一是广义的理解,即所谓大文化观,指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过程及其创造成果的总和,这个成果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第二是所谓狭义的理解,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特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第三是通俗的理解,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人们常说的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

由于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所以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因为文化是整体性的,虽然观念形态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精神财富是文化中的深层核心内容,但他们不能脱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而存在,所以我们对文化采用广义的理解。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和认识文化现象,有助于联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及其历史变迁,认识和探索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全面和深刻理解人类的行为、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变化。本书以广义的文化观作为分析和立论的基点,旨在通过将人类商业活动的基础条件、历程、主要领域和成果等加以整合,尽可能全息地研究和探讨中国商业文化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

2 如何理解商业

与“文化”一词的理解相比,对“商业”一词的理解显然要容易一些。一般而言,对商业也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理解,把商业视为“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英语business 对应的是广义的商业,当然还包括商业组织《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将商业定义为“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也有将商业解释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后两个定义显然是指狭义的商业。

然而,由于中国管理体制的原因,对“商业”一词的理解又并不简单,有其特殊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商业除去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含意外,还具有包含了对应政府管理部门的具体产业和行业的概念,与工业、基本建设、农林水气、运输与邮电、城市公用事业、科学与文教卫生、金融保险、国家机关及人民团体等部门并称。其实,民国之前将工商统称,所谓工商界、厂商等称谓便是,因为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也是为了交易的。即便成立于1953年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向工商界、以非国有制企业和非国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其名称也沿用了旧时的概念。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成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贸易部,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的国营贸易(含对外贸易)、合作社贸易和私营贸易。几乎同时,1949年11月1日,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中财委的直属行政 单位,成为全国合作事业的领导与组织中心。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 者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供销、消费、手工业合作事业,其中供销合作社负责商品流通。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接受中央贸易部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的双重领导,从而使合作社商业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 从1950年2月开始,在原各大行政区和省、区、市贸易公司以及没收的官僚资本商业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盐业、粮食、油脂、百货、花纱布、煤业建筑器材、土产、石油、工业器材、皮毛、猪鬃、蛋品 (此后皮毛、猪鬃、蛋品三个公司合并为畜产公司)、矿产、进口、进出口15个专业总公司,在中央贸易部统一领导下,分别经营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中央贸易部,分设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并将原贸易部的粮食公司和财政部的粮食总局合并,设立粮食部。

从此,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局)、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和粮食部(局)的管理机构分分合合,也给商业一词赋予了新的含义。涵盖上述三个部门管辖的领域被称为“大商业”系统,俗称“商粮供”;由于粮食管理的特殊性,人们又将除去粮食的商品流通领域称为“国合商业”;对只包括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局)管辖的领域则被称为“小商业”系统。直到2013年国内贸易局与对外经贸部合并为商务部,商业一词作为行业的概念,仿佛也和商业系统的不复独立存在一同被淡化。

本书对商业的定义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及其主体。

3如何定义商业文化

在对文化和商业的定义确立之后,如何定义商业文化就变得相对简单。即便如此,本书给出的定义也仍是一家之言,只是为了分析概括问题之便,也希望大家对此给予批评,交流探讨,不断深化。

我们认为,商业文化是人类文化巨系统的子系统,所谓商业文化,是指从整体上认识的、人类在与商业具有本质联系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定义,凡与商业活动有关的一切因素都包含在内。也许有人会因此质疑:好一个文化大筐,不管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装:商品是文化,服务是文化,制度是文化,购物也是文化;依法经营是文化,童叟无欺是文化,假冒伪劣也是文化,欺行霸市岂不还是文化,商业文化可谓无奇不有。由此看来,有必要对商业文化概念做进一步解释。

上述质疑文字可以说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够全面。

首先,我们说商业文化涵盖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也包括活动的过程本身,所以,上述的商品、服务、生产加工、制度、技术、交易、加工交易设施等当然是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依法经营、童叟无欺、假冒伪劣、欺行霸市也都是商业文化的典型反映。但是,商业文化虽然涵盖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但不简单等于具体的物质财富或者具体的精神财富,不等于商品、商业组织、商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商业设施、生产交换过程、经营思想、生产经营技术、商业伦理等具体方面,也不等于某些方面的简单之和,而是强调所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强调从总体和整体上认识理解商业活动。

其次,商业文化的视角不仅强调从总体上认识商业活动,而且是从商业活动的关联和历程的整体性来考察和认识商品、交易行为、生产过程、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交易设施、制度规范、经营理念和职业操守等具体内容的。比如,只考察商品的材质、品质、功能、形态、色彩、包装等内容,还属于商品学、产品设计的研究领域。如果在上述基础上更多考虑商品的消费人群、市场占有率、价格、消费和市场变化趋势等,则又是市场营销的研究内容。但如果不仅如此,还考虑商品的历史沿革,不同区域、民族消费习俗的比较、商品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传说等内容,就成为商品文化的视角了。

最后,或许有人会说,说依法经营、童叟无欺是商业文化好理解,说假冒伪劣、欺行霸市也是商业文化,岂不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依法经营、童叟无欺也好,假冒伪劣、欺行霸市也好,不论其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合规,是善行还是恶行,该扬还是该抑,都是一种行为方式,也都是某种文化现象。就商业活动及其结果的客观存在而言,本身不具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但人们对同样的文化却有不同的选择方式和机制,对不同的文化更有选择差异的天壤之别。所以,商业文化与商业文化建设就具有不同的含义,商业文化是人类商业活动的客观存在;而商业文化建设,则是人们对商业活动主观的具有促进和谐发展的某种选择。比如,我国的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包括食雜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 动售货亭、电话购物17种业态。这些业态的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并不相同,产生历史也有先后。但就各个业态形式而言,显然没有所谓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并不因某种业态出现得晚就具有了先进性,也不因某种业态的占比低就属于低端类型。又比如,在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的选择过程中,一度有种认识,以为拍卖的方式比对手交易先进得多,试图通过在批发交易市场等大型交易场所,普遍采用所谓拍卖这种先进的交易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品质,结果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倒印证了只要水土不服,只要交易方式不能与交易主体的状况、交易对象的生产加工状况、交易习惯、交易过程等相适应,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具有实用价值,也不会成为普遍选择的对象。

(二)如何理解商业文化学

由于文化学是文化人类学进一步发展演化的产物,因而可以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文化学的内涵。文化人类学是通过人所创造的文化去研究人类本身;而文化学则是通过人类自身来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等问题。国外有学者认为文化学或文化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对文化整体的科学理解、描述、分析和预测。同时指出“文化学”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Leslie.Alvin.White)创造的。怀特1939年引入该词,该词第一次出现在1954年的英语词典中,他把文化学定义为研究文化和文化系统的领域.《大英百科全书》(网络英文版)称怀特作为美国人类学家,最著名的是他关于文化进化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他称之为“文化学”,怀特也认为自己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文化学概念。

上述文字既告诉我们文化学研究的历史缘由,也给我们一些启示,特别是对胡平先生在30年前倡导商业文化建设时,多次强调要“创建商业文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撰写,实质是想表明探索创建研究商业文化演化规律的理论框架和成立专门学科的态度与愿望。但我们深知,商业文化学显然应该属于文化学的分支和专门化,而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处于探索建立阶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并未成熟。

商业文化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商业文化内部矛盾运动与规律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商业的学问。商业文化学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商业文化的起源、变迁、结构、功能与本质、传播,商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等问题。它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典型地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学科整合特征,可以从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美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中吸收深厚的学术资源。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商业活动,可以全方位地从众多的角度和层面开展及拓宽研究,使各个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使人们对自身商业活动的认识较客观地反映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实践,从而指导人类更好地从事商业活动,进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商业文化学作为从整体上研究商业文化及其各个子系统与社会文化及其各个子系统之间矛盾运动和规律的学问,是人们对商业文化的自觉认识。虽然这种自觉认识可以较好地、客观地反映研究客体的本质联系,但它要取决于这种认识方法的恰当与否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商业文化学与商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商业文化从商业产生的那天起就已客观存在,而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商业,从专门的文化学科(虽然并不成熟)角度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商业文化只不过是近期的事情。

商业文化的研究状况和商业文化学说的创建与发展,是以商业文化的客观存在与发展状况为前提的,既与商业文化的发达程度有关,也和人们对商业文化的态度与感受有直接联系。否则,作为既有悠久商业文化传统,又在近代以来取得一骑绝尘商业文化成就的欧美国家,为何少见有专家学者提出研究或者创建商业文化学?反倒是市场经济欠发达又正在急起直追的中国人,在还未能建成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时候,提出创建商业文化学的命题。这也许既在于西方国家有着古典商业和法律的传统,有着市民社会和城市自治的社会温床,虽然商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宗教革命、理性主义、民主宪政运动等,来得也是轰轰烈烈一波三折浪翻潮涌,但对商业文化的感受而言,却是早已融化在血液中,犹如水到渠成司空见惯。就像拉塞尔·柯克在 《美国秩序的根基》一书中评论美国文明的遗产时说的那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建者们认为这些中世纪遗产都是他们理所当然要继承的,因而他们甚至不愿意费口舌去赞美它,虽然他们应该这么做。”这也许更在于近代以来中国人落后于西方商业社会的知耻而后勇,在于一旦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惊诧与激越,在于觉醒后的奋起与活力四射。这也许还在于正是因为中国对现代商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差距,亟须商业文化理念、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启蒙,从而激发出理论和实践的求索。

二、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人类商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服从文化本质特征的一般要求。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从文化的主体性、整体性、时代性、多样性和结构性来认识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主体性特征

所谓主体性特征,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人是文化的主体,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文化就是人化。我们说“十五的月亮”是一种文化。其实,不管是初一还是十五,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纯粹是宇宙中的自然物体。不管地球上是否存在人类,在一定的时空内,月亮始终在地球的运行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但是作为自然之物的月亮一旦被人类赋予了某种情感寄托,它也就变成了文化。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尤其来得丰富:嫦娥奔月;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不胜枚举。

西湖的平湖秋月,燕京的卢沟晓月,无锡的二泉映月,台湾的日月潭,都是中国著名的赏月、观景、寄情文化景观。要说平湖秋月的西湖,那也是人工的产物。而宛平城外的卢沟,那可是自然形成的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的永定河,现在由于华北降水量有限,几乎成为季节性河流,但在古代燕京人看来,看着拂晓的月亮照在芦沟水面上,那可是寄托了无限情怀的人文景观。

人类的实践创造性不仅决定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还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文化的性质、内容、形式、结构、水平,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实践规定的。

由于商业活动的特殊性,商业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泛指商业活动中所体现的人类的主体性。人类所有的商业活动和与商业有关的一切事物,无一例外都是人类商业实践的直接和间接产物。因此,研究商业文化不能脱离人及其商业实践。

第二个层面,是特指商业活动中法人组织 (企业、公司、社会团体)的主体性。近代以来,法人组织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基本经济细胞,它不但组织和协调了企业内外的分工协作,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冲击。企业特别是现代公司组织的建立,凝聚了无数个体的能量,使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现实,变成大于任何个体的经济动力,并给每个奋斗的人搭建平台。公司不但奠定了现代社会的组织基础,其制度和观念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其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

在这个层面,作为企業所有者的企业家具有特殊的意义。企业家一词源于法语,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由于现代商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而企业家的角色就是资产的代理人,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从而使企业家这一独特的生产力要素成为最重要的要素。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成为企业、市场以至国家创新的灵魂,创造性加责任心的企业家精神也成为社会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精神动力。

第三个层面,从企业组织的活动视野看,企业活动关键要注重人的因素,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在这个层面上看,商业文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的服务对象最终都是客户和消费者,企业要以维护客户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要千方百计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消费者导向;企业要把发展的根本目的与人类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并尽可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其二,顾客利益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也是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企业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其发展应该依靠组织内部员工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仅应该从维护客户和消费者利益出发,而且应该密切联系员工的利益,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企业活动的运行和发展体现 “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

(二)整体性特征

所谓整体性或者也可称为系统性,即把商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看待,系统中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和具有整体性的,不可分割。比如人们熟悉的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或称短板理论,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仿佛商业文化巨系统,也可以象征商业文化的某个子系统,或者某个企业,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系统、子系统或企业整体的效应、实力或竞争力。木桶由多块木板箍成,盛水量也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木桶效应也说明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通常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文化时代,不论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们更加重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有机统一、综合平衡的重要性。一个世界,多元表现,和而不同,商业文化才更有创造的活力与魅力。

商业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要素与结构的统一;结构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共时态与历时态的统一;融通与变革的统一。

1. 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这里不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二者的关系,而是研究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尤其要强调精神和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孤立存在的重要性。人们虽然往往首先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概括归类分析文化现象的结构层次,然而现实中商业活动中的精神、意识类要素不可能脱离商业活动而孤立存在,而且人类文化活动、商业活动是具体的、具象的,具体的事物和活动是容不得割裂和肢解的。现实中我们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往往首先就是犯了脱离鲜活商业活动一味强调精神和意识作用的错误,犯了将事物的整体性割裂和肢解的错误。比如我们平日开展的许多活动和从事的具体工作,一定要区分哪些属于商业物质文明建设,哪些属于商业精神文明建设,把商业文明的整体性简单割裂。所以在展示精神文明成果时就显得非常尴尬,因为无论是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街道、社区、商场、工作环境,还是规范得体的行为、著述累累的研究成果,抑或是发自内心的笑脸和安怡舒心的神态,无一不是物质形态的显现。

2. 要素与结构的统一

在商业文化系统的整体中,组成商业文化系统的要素和这些要素组成的结构,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二者既统一又不可分割。但在商业文化系统中,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要素居于基础地位,是整体的组成成分,但其具体存在方式及其意义则受到要素结构的制约。人们最常举金刚石和石墨的例子,说明要素与结构的关系以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金刚石和石墨虽然组成分子式相同,但是结构不同,因而一个坚硬无比,一个稍加研磨便为齑粉。由此看来,与构成商业文化系统的要素相比,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地位更加重要,对要素以至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起着主導作用。

3. 结构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商业文化系统作为整体性存在,内部结构又具有多层次特点,整体的结构性与层次性是统一的。商业文化系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主体结构,反映人与人、商人与商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等之间的关系;二是客体结构,反映商业活动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设施与技术、商品与技术、技术与制度等;三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结构,反映人、企业与商业活动中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人与设施和技术,人与产品,人与制度,企业与营商环境,企业与宏观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其实,人本身也有自我内在的关系问题,比如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人的健康状况与心理、行为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已经日益被现代管理者重视。此外,还有对上述所有关系所涉及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的问题。这些不同层次结构的统一,都是商业文化整体性特征的重要表现。

4.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所谓共时性与历时性,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分析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共时性指研究语言在某个特定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以及内在联系;历时性则是研究语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及与其他时代语言特点的异同。索绪尔主张要研究语言的整个系统,反对孤立不变地研究语言的要素。实际上,共时虽然稳定但也不是静态的,静态的共时只是一种抽象,任何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在一段时间内会作为某种语言符号而同时存在。因此,应把共时性和历时性看作是对立的统一。

商业文化系统的共时性,主要指系统内部结构在性质上是相对稳定的,其整体功能及其整体内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也大体上被规定。同时,不同文化系统处在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彼此间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商业文化系统的历时性,主要说明任何一个特定的商业文化系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必然结果,它在具体建构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受到以往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新文化系统的建构保持了连续性和特殊性(如民族性)。同时它也说明任何商业文化系统内部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它自身的扩展和张力是有限的,既定的文化系统结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总是要被新的建构所取代。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商业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40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是不同的两种管理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历经近30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在面对世界潮流的推动和自身求存演进的内生需求驱动时,必然要催生改革开放,被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然而,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小农文化和3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新的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必然带有浓厚的农耕和计划色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内在的连续性,充分表现了二者在共时性与历时性上的统一。

5. 融通与变革的统一

所谓融通与变革的统一,是指不同商业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融通性和结构变革的相关联性。不管各个商业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有多大,它们都是能够互相融通交流的,否则交易不可能产生。或者说,因为有差异,所以才更容易产交易和融通。正如美国国际关系建构主义流派代表人彼得·J·卡赞斯坦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大相似之处,不是它们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孤立性或冲突倾向,而是它们的多元差异、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锋与接触。”某种商业文化系统的结构变革或构建,必然要引起自身整体功能的改变或提高,从而产生对其他商业文化系统的影响和交流,改变对其他商业文化系统作用的方向、性质和力度,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常常会引发其他商业文化系统的结构变革甚至新的构建。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茶马古道,穿越一千多年,连接川滇藏三地,最终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绵延数千公里。这条古道虽然穿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雪域云端,但沿着这条古道,伴随茶马贸易,不仅把茶文化传播到广袤的青藏高原,输入藏区的大量内地工农业产品丰富了藏区的物质生活,而且内地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能工巧匠也由此进入藏区,推动了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也驱动了内地工商业特别是制茶业的发展和开拓,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通道。彼时广袤的西南边疆地广人稀,土层稀薄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薄弱,茶马古道通行之前几乎没有工商业基础。在茶马贸易的带动下,位于大陆腹地世界屋脊的藏区商业活动迅速兴起,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处于游牧部落的康巴人养成了经商的习惯,改变了重牧(农)轻商的观念。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干,也由此远近闻名。

(三)时代性特征

既然商业文化是人的商业实践活动的所有成果,而人的具体商业实践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段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商业文化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不同时代的商业文化,不同时代商业文化的演化,构成商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研究和考察商业文化,探索商业文化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性,总是既要直接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商业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具体问题,又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商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 “食古不化”,原意是指读书学习一味拘泥古人旧法,不善于在新的实际情况下灵活运用,对所学的古代知识和理论理解得不深不透,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其实在研究商业文化时,特别是运用经典理论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又何尝不是如此。特定历史时期的商业文化,具体的经典理论,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时代主题等历史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研究和运用它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脱离历史条件试图寻找亘古不变的商业文化,坚信具有永恒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教条,只是一种良好的难以实现的愿望。

(四)多样性特征

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文明的象征,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是文化繁荣富有活力的象征,商业文化的多样性是商业社会兴旺发达的象征。文化多样性特征的突出和典型表现是文化的民族性和地缘性,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总是由一定民族群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创造和形成的,所以人们也往往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与地缘性有内在的直接联系,甚至地缘性或许是民族性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所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人们对文化的地缘性特点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由于民族群体成员间有着血缘的、生物的、地缘的联系,特别是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历史传统,诸如语言文字、知识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民族个性等,使不同的民族具有鲜明的文化差异,而正是这些民族的差异和多样性构成人类的文明。所以人们近些年最常说的一句文化用语,就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商业文化在多样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商业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含义:其一如同文化多样性的一般含义,指各种商业文化的独特性表现,突出表现为民族性、地缘性、专业性等各种差异性;另一个含义是指商业主体在商业活动中可以具有甚而追求更多的文化选择。众所周知,差异化竞争是企业生存、持续发展的法宝,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企业如果不主动寻求差异性,既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从而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不断在产品、服务、管理中寻找差异,创造个性,实行个性化管理,是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成长模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追求,是现代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目标。同样商品在材质、样式、形状、规格、图案、色彩、装潢等方面的形形色色琳琅满目,是人们生活美满、市场繁荣的重要标志。

(五)结构性特征

所谓商业文化的结构性,是指商业文化的整体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化表现,是通过商业活动构成要素的不同结构来体现的。近年来,人们在对商业等发展问题上的现象描述,非常喜欢用模式的概念来表达和概括,如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商业模式、赢利模式、运营模式等。其实,模式问题的核心就是结构问题,因为结构决定功能。

商业文化的结构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四个层面:

第一,商业文化所有构因的不同比例,形成不同商业文化的差异;

第二,商业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个性表现要通过其结构体现;

第三,商业文化系统中不同构因程度水平的差异,是决定商业文化发展层次的基础性原因,只有当各种构因均具有较高水平并形成有机整体的时候,结构的效能有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一旦某种基本构因出现恶性转变,结构的效能随之产生恶性质变;

第四,商业文化基本构因的欠缺是商业文化系统的硬伤,而某项基本构因内在结构不合理同样会造成商业文化系统的硬伤。

三、本书撰写思路

(一)章节安排与内容重点

前面说过,本书撰写初期,曾经打算按照文化学研究的一般思路,着重探索研究商业文化演化规律的理论和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描绘未来,把建立理论逻辑作为基础和主线,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作为重点,因此拟定了2016年8月的撰写提纲。就在实际动笔撰写本书之际,我们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原撰写提纲的初衷旨在着重建立商业文化演化规律的理论和逻辑框架,由于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尚未成熟,而其理论框架、方法、体系的基本成型与成熟绝非一时一日之功。因此,如果将试图建立商业文化演化规律的理论和逻辑框架,与在商业文化历史演进和现实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中体现商业文化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这样两种撰写思路比较,显然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价值。为此,我们突破原有提纲的框架,拟定了现有撰写提纲。

本书由八章内容构成,依次可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三章,介绍倡导商业文化建设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本书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从探索经济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和舆论准备以及搭建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框架三个方面,对倡导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历史价值给予评价;通过商业文化在社会文明巨系统中的作用和对商业文化的系统结构分析,探讨商业文化系统与结构的一般问题。

第二部分,第四章,通过分析中国两千年小农文化传统和三十年计划体制影响,探讨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演进逻辑与特点。第三部分,第五~第七章,是本书内容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和探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商业文化建设发生的历史巨变和创新、转型时期制度变革的探索 和信息时代技术变革的冲击与应对。

第四部分,第八章,分析探讨中国商业文化的未来趋势,提出建设美丽商业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新商业文明是中国千年大变局的重要目标。

在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重点研究探讨了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演化逻辑和面临转型与发展现实中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国商业文化的演进轨迹。限于篇幅,本书在论述中国商业文化的演进轨迹时,采用了厚今薄古的方式,即对计划经济之前的商业文化史予以简洁概括的叙述,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则不惜浓墨重彩条分缕析。

第二,改革開放40年来中国商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发展与制度变革、法治建设与社会转型、技术创新与社会转型、转型模式演化与选择、观念变革与社会转型、改革与开放、继承与创新、中外商业文化冲突与融合等。

第三,中国商业文化的未来发展目标。未来既有远近的区别,也有不同逻辑视野的差异。本书从两个视野探讨不远的未来:一是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探讨如何完成商业现代化伟业;二是从中国千年历史大变局的视野,为更加长远的目标确立理论定位。

第四,改革开放40年间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人物、企业和事件。研究商业文化,自然离不开人、商人、商业主体及其商业活动,制度脱离实践让人无所适从,理念空留脑际只会飘荡云海。为使研究有的放矢有血有肉,本书尽可能将改革开放40年间重要的商业人物、企业和事件,结合相关内容予以记述和展现。

(二)主要理论观点和提出的新课题

1.主要理论观点

本书重在对商业文化实践中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虽然还缺乏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但不乏许多有新意和价值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散见在各章内容之间,为便于读者批评交流,将其中要者提示如下。

(1)对倡导商业文化建设的历史价值的判断。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之际,倡导商业文化建设,具有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探索突破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做理论和舆论准备,以及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搭建文化框架的重要历史价值。(第二章)

(2)对中国古代商业文化运行的社会基础的概括。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和运行,直接受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基础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探索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演化轨迹,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基础。影响和制约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商业文化发生、发展和运行的社会基础,可以从六个主要方面加以概括,即相对封闭的地缘结构、小农文化的经济基础、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儒家伦理的道德约束、商业的附属地位,以及城市作为权力中心的作用。(第四章)

(3)对改革开放40年商业文化历程的概括。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三个视角加以概括,其一表现为改革开放催生的商业文化巨变与创新;其二为社会转型时期制度构建的微茫与探索;其三为信息时代技术变革的混沌与秩序构建。(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4)关于中国商业文化的现代化应该实现四个统一的观点。

中国商业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在商业文化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企业)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与人类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以及“软文化”与“硬文化”的统一。(第六章)

(5)关于现代商业精神应成为中国时代精神的观点。

現代商业精神是现代商业行为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契约观念、法治观念、市场观念、利润观念、竞合观念和企业家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现代商业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代表并引领商业发展潮流,是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意识,应该成为中国的时代精神。(第八章)

(6)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实质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从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商业文化的转型和跃迁的观点。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演化,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求强求富、民主革命的自然延续;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实质,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从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商业文化的转型和跃迁。(第八章)

(7)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工商业文明的创新的观点。

如果说古希腊的工商业文明是欧洲古典类型的,那么,西欧工商业文明就是近现代的一次全面创新,这次创新奠定了现当代人类工商业文明以至现代社会的基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澳洲现代工商业文明,则是移植性创新,将西欧特别是英国的现代文明体系移植到北美、澳洲,并加以改造创新;日本东方岛国 (以及“亚洲四小龙”)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又是在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创新,它突破了工商业文明只适合生存在基督教文化圈的藩篱。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工商业文明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人类历史上以内陆型传统农业大国的角色和基础,直接迈进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先例,在中国之前还未曾出现过,中国由内陆型传统农业大国跨步进入现代商业社会,开创人类现代商业文明先河;工商业文明由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形成;区域竞争激发形成自下而上的商业创新;西方现代工商业文明进程是先有商业革命,从而引发、推动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国现代工商业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起点,始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蔚为大观,全球性的技术进步催化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建立、发展和创新;以及奉行公有为基础、兼顾公平与效率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第八章)

(8)关于中国商业文明创新基本要求的观点。

中国商业文明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商业文化的运行和转型不能脱离生存基础和条件,商业文化的系统性要求决定文化转型的全面和协同,商业文化的民族性要服从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商业文化的创新要求不断全面开放和走向世界。(第八章)

2.提出的新课题

其实,上述理论观点也多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但与上述理论观点相比,下述新课题或许只具观点雏形,甚而还在萌芽状态。借此机会择要提出,不仅是我们需要继续拓展研究的主要领域,也祈望各界人士共同深入探讨。

(1)为何作为既有悠久商业文化传统,又在近代以来取得一骑绝尘的商业文化成就的欧美国家,鲜有专家学者提出研究或者创建商业文化学,反倒是市场经济欠发达又正在急起直追的中国人,在还未能建成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时候,提出创建商业文化学的命题?

(2)如何总结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文化的演进特点?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商业文化的转型和演化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推动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涅?重生,既顺应人类现代文明浪潮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于处在中国千年变局与世界新世纪交汇点上的中国,也许是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最大挑战。

(3)在中国实现工业革命的融合与跃迁过程中,如何考虑文明进程中整体性以及循序渐进的规律性特点,既汲取历次革命进程中的文明成就,不至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又能实现迭代创新,顺利完成跃迁?

(4)中国商业文化与欧美商业文化演进的主要差异在哪里?现代世界商业文 明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什么?

(5)中国现代商业文化应该具有何种结构方式,当前主要结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世界商业文明体系里,中国商业文化应该以何种姿态、何种风格,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商业文化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强势崛起的商业,共塑城市新繁华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谁远谁近?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