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传播学探析
2020-07-27徐云
徐云
摘 要:新形势下,自从“摄影”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之后,很快就成为一种被广为认可的摄影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本身的内涵不断丰富,众多观念性的东西也被融入到了纪实的范畴当中,并得到了较大的反响。本文就从不同的角度对摄影的传播学进行分析,以此来使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摄影家和读者,来关注它,参与它。
关键词:摄影;传播学: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从摄影技术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之后,就使用平面或者是静态的视觉影像,对历史与真实的生活实施有效的记录。摄影的诞生,是摄影流派在发展中的必然选择[1]。不仅可以对历史或者现实的生活进行记录,还可以重新评价个体的命运与文明的进程发展。从目前的形式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摄影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演变。从本质上看,摄影更加关注的是内涵的理解,需要创作者与接受者都可以得到视觉上的体验与冲击。根据不同的创作方法与内容,遵守一定的价值观,向着客观现实不断延伸。因此,现代化视角下,摄影的传播学将如何探究?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重点。
二、摄影的传播学探析
(一)摄影的主体分析
第一,情感与理智。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摄影作品在拍摄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入摄影者的情感。并且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角度实施选择,使用不同的手法,展现不一样的情感主体。例如:在拍摄一般生活场景的时候,创作者一般的情况下,需要先确定宣传的主要目的,之后,使用不一样的新闻图片,达到不一样的表达效果[2]。就算是拍摄者对影像客体的接近趋于零距离,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会出现时空上的重合。并且从情感的角度看,拍摄者与客体在逻辑整合之后,就可以实现使用的维护固化,展现不一样的客观现实。第二,个性化的传播。拍摄主体在不同的体验过程中,就可以使用摄影的方式,完成对应的交流,在思维碰撞之后,就可以从个性化的主体传播中,展现不一样的宣传方式。而这些都需要摄影者具备较高的学识与素养,较多的生活阅历,较强的兴趣爱好。第三,创作动力的来源。主要包含了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两个不同的部分。也就是说,摄影师的生命潜力与情感能量的释放,都属于内动力的主要源泉。但是在作品的创新过程中,摄影师的内部动力会受到个人好奇心、主观意识、宗教、道德、感官、娱乐体验等方面的影响[3]。这些影响因素,加入到摄影师的主要情感之后,就会产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从时代的背景上看,在不同的时间段当中,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科学实践的需要,都属于摄影师的外在驱动力。当外在的驱动力与内在的驱动力相互结合之后,就会满足内在需求之间的认知整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与延伸趋势。第四,影像控制的相对性。摄影师可以使用技术性的操作,对摄影的内容与方式、立场等进行有效的操纵。但是,在控制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相对的有效性就会呈现。那么,影像传播的时候,控制的仅仅只是传播的首端,对于其他的环节或者是以后的部分,就很难达到想要的控制局面。因此,在相对的摄影技术下,创作者在彰显自身自信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和受众者的期望需求。每一个受众者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在接受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正是由于这些偏差的出现,导致不少摄影无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二)對传播受众的影响分析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受众者不仅是摄影信息的接受者,与此同时也是信息的批判者与执行者。在这里可以根据时间与维度的不同,将受众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类型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有效传播。主要可以分为历时接受类型与共时接受类型两种。历时接受类型属于轴状接受,所展现的是纵向性、垂直性、延伸性等特征。这部分人群会通过历时接受的方式,对摄影的信息,进行感受,在一段时间内,让片断成为经典的瞬间。共时接受类型属于网状的接受方式,展现了横向性、水平性、扩展性的主要特点。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摄影师与受众者之间形成一个共时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互动。受众者这个时候,就会在长期的观看与思考当中,反复的对摄影实施解读,最终将这些内容与自己的思想意识相互结合起来[4]。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影像符号的编排与传输。受众者就可以根据审美意识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传播。受众者之所以会存在差异性,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与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不一样造成的。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受众者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这样就导致差异化的产生。
(三)影像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摄影主要是使用镜头的方式,通过受众者实施传播,并向着更大的方向实施延伸。那么,不管是受众者自己的生活,还是周围的环境,摄影都会随着这些变化而转变的。从摄影者视角进行分析,需要使用摄影的方式,通过对事件的深入探究,才可以融入到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当摄影师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理解清晰之后,就可以以当事人的情感,体会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探究的过程中,摄影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行动体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拍摄对象与环境当中。使用影像的方式构建全新的信息环境与视野。这个时候的受众者就会存在同样的审美经验与情感体验,进一步完成人性的建构,发生深刻的转变。例如:焦波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就是使用父母的生活点滴,朴实无华的渗透出亲情的感悟[5]。缩小了读者与摄影者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令人深思,也可以将当下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呈现出来。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摄影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进入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却一跃成为了我国摄影的主流。它不仅可以直面现实,还可以坦诚的面对自然与生活,将人性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受众者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不仅需要摄影者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需要提高实践性,领略民生的新纪元。使用摄影平易近人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以此来促进摄影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站民生新闻摄影报道研究[D]. 刘夏.成都体育学院2014.
[2]论我国新闻摄影的形象性问题[D]. 包宇.山东大学2009.
[3]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问题研究[D]. 孙洋.西南政法大学2009.
[4]现代摄影的意象创造[D]. 刘婷婷.北京服装学院2008.
[5] 陈想,王铃. 纪实摄影图片的拍摄选择及传播优势[J].传媒论坛. 2019(19).
[6] 张亚杰. 纪实摄影——摄影主题的选择与揭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18(02).
[7] 卓昌勇. 会纪实摄影的定位[J].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传教育科,安徽 芜湖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