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技术推动史学发展

2020-07-27胡亮霞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史学史料文本

胡亮霞

摘 要:今天,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几乎已经离不开网络。从史学角度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史学样貌和走势的重要变量之一,当代史学研究者无法将互联网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中剔除出去,互联网的发展将远远超过我们如今的认识。因此,历史越走向未来,或者说未来越变为已来,史家对互联网的重视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互联网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 历史发展

互联网的影响不但将施之于当下以及今后,还将投射到过去,从而推动包括既有历史叙述在内的史学发生革命性、总体性的变化。学界同仁目前已经对“互联网史学”或“网络史学”有所关注。不过,现有研究尚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互联网史学”等同于或约等于史学的网络传播。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平台,为史学思想和史学研究成果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进而改变了史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史学的社会影响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网络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史学领域的新现象、新变化进行研究,并提出推动和规范史学研究和传播的对策建议。此类研究让我们更清醒地思考史学的社会意义,自觉增强史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将“互联网史学”视为对互联网及其相关内容变迁的研究。互联网影响下的文化、社会,也已经成为文化史、社会史研究者的“新宠”。这对于我们更全面、更理性地认识互联网的历史或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无疑都提供了帮助。这两种“互联网史学”均得风气之先,学术理路各有所长,但似还未揭示或涵括互联网时代史学之变最重要的内容。

就互联网发展对史学的影响而言,目前最直观也最显著的变化是历史言说主体的极大扩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近代史与古代史相比,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是史料浩瀚无比,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众传媒的发达。

几千年中“沉默的大多数”,现在一变而为“大多数不沉默”。这至少从两个方面对史学造成冲击。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民众史观”的二次发育。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新史学”,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只是各个王朝帝王将相的家谱,普通的老百姓则被忽视了。因而他提出,“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非为某权力阶级或某智识阶级而作”。不过,不仅古代的“社会一般人”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在梁启超及其之后的岁月中,“社会一般人”的声音也很难留在历史上。即使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或许也还没有根本扭转这一状况,但具有史学研究意义的“社会一般人”群体已经日趋壮大。昔日梁启超等一大批史学家所孜孜以求的“新史学”,也有更大的可能变为现实。面对这一具有强烈现实性的学术前景,史学研究者有必要回到“民众史观”,重新思考其革命性意义。我们要努力发掘那些原先因为客观条件所限导致在“技术”层面无法进行研究的思想因子,促进“民众史观”的时代新变,建构足以容纳和解释互联网时代历史言说主体极大扩张这一现实的史学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史料的数量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前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同样产生着大量的信息,只是由于缺乏表达和保存手段,大部分都在时间中流逝了。而现在,它们以数据的形式更为持久地留存下来。 除了史料“体量”的增长,史料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人类脱离口头交流的时代之后,人与人的信息交流大多具有延时性,围绕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史料群也往往由多个各自独立的文本构成。正因为如此,作为史学研究基本手段的文本考证和辨析技艺十分重要。但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多、速度更快、“距离”更短。一个历史事件的多种史料极有可能是融汇于一个文本之内的。微信勃兴之后,经常有人制作“古代名人朋友圈”之类的图片,把古人错置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为其“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段话或一首诗添上各种好友“点赞”和“评论”。这当然只是玩笑。不过,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此类文本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或许多主体文本将取代单主体文本成为今后“史料”的主流形态。众所周知,史料的处理是史学研究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互联网史学”也必须把建构新的史料学作为首要任务。

对于史学工作者而言,不论具体研究对象多么古老,其眼光必须聚焦现实。史学究其根本是對人的研究。21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新的技术,促生新现象层出不穷,对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不断产生着新的影响。互联网带给人类社会最深刻的改变也是对人社会的巨大变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史学的研究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更新。不仅如此,史学善于以长时段的视角来考察社会,也就善于发现那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变化的沉淀积累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史学”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其内涵将在应对新课题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这也恰是其充满学术生长力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渭州学校,甘肃 定西 748100)

猜你喜欢

史学史料文本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史料二则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