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古开今,完善美丽中国生态治理

2020-07-27姚斌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治理法治生态

姚斌

摘 要: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积累了大量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样的战略高度。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生态治理和生态法治,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生态;法治;治理

一、传统的生态观

中华传统思想历来强调尊重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生态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而且对当代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发与指引。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现代阐释便是可持续发展,即将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的首位。

《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孔子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应当理性索取资源,不可无节制掠夺,破坏生态平衡。《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物种繁衍,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老子·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众多,但都应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不可造作妄为。人与万物同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有其独特之处,与其他物种相比,人具备主观能动性,拥有选择与发展的可能。人类运用独有的能力,实现了一次次技术的飞跃,但也逐渐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和谐统一的关系。随着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与对立。此时,人应自我反省,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选择与万物和谐共处,从而获得更加长久与健康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自然资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正确认识到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顺应并保护自然,才能使得国家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如果违反自然的客观规律,大肆掠夺资源,这一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必然会影响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的发展。

二、当代生态状况

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开始便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大幅度上升。世界在难以想象的变化中不断向前,未来人类将迎接由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更加便捷与智能的时代。但在这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大自然因人为的疏忽与破坏而发生了剧烈变化,不少物种濒临灭绝,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水位上升。人类从自然获取土地、矿产、林木等资源,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而自然环境的恶化反过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属于自然,理应尽到自我的职责去保护与发展自然,而不是将自然视为与自身对立的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看,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与自然是一体,共同存在于宇宙之中。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与利用自然资源,但前提是承认自然是与人平等的存在,不可对其进行奴役与掠夺。

人类在科技思维的引导下,以自我为中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如此一来,爆发了现在的生态危机,不仅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繁衍,而且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最终将引发我们自身的危机。大自然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部分的平衡才能保证整个自然的和諧发展。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已不是大自然首次对人类发出的警告。在生态体系中,不仅只有人类,人类在发展自我、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应顾及其他物种和自然规律。

三、生态文明建设

(一)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过去是粗放式、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如今,先发展后治理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应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过去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打造绿色经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大治理力度,逐步淘汰落后污染产业,坚决禁止竭泽而渔式生产,对于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再次,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绿色高质量经济,开发清洁能源,让人民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养成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 法治是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并不依赖于个人意志。在生态建设中同样如此,当前依法治国的国策掷地有声,必须把法制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从立法角度来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应对目前国情以及当前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科学立法;从执法角度来看,对于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加强监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高执法效率;从守法角度来看,在完善生态建设法治体系的同时,也应注重教育的功效:一方面,对民众、企业、团体等进行普法工作,让其明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破坏生态之后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应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让民众从内心中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破坏生态的行为零容忍。

如此一来,便可从多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完善生态立法、从严生态执法,普及生态理念和法治精神。用法治的力量汇聚一股磅礴之力,为建设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的中国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9:167-176.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88)

猜你喜欢

治理法治生态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