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素养生长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2020-07-27康登辉
康登辉
【摘要】数学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和不断的追求,如何在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关注数学素养,让每位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生长,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追寻。
【关键词】素养生长 环境氛围 知识本源 策略意识 生长媒介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数学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关注素养的生长问题,让数学素养得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生长,值得我们探索。
一、追寻基于学生素养生长的知识本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生动的自我生长、自我建构的过程,针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去追寻知识的本源,学生在追源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分享、思维碰撞、自我建构等,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探索,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系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桃树棵数比梨树多”时,教师先呈现:梨树4份,桃树5份。
师: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两种量的关系。
生:桃树棵数比梨树多一份。
师(板书):这里体现了两种量的关系了吗?
(生点头赞同)
师:还可以怎样想?
生:梨树棵数比桃树少1份。(师板书)
师:不错,这里的两种关系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体现了两种量之间的相差量,相差一份。
师:对,既然是这两种量的相差量,同样是两种量相比较,那为什么会有两种不一样的结论呢?(手指多与少)
生再次陷入沉思,突然有学生发现,是这两种量出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引导学生理解):两种量相比较,会有一个参照物,我们称为标准量,其实,之所以出现不一样的结论,主要是标准量不一样,所以结论就会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标准量的确定很重要)
师:能换个角度说说两种量的关系吗?
生:梨树棵数是桃树的。(师板书)
生:桃树棵数是梨树的。(师板书)
师:这里两种关系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的思路有了前面的激活,不再那么沉闷了,举手的学生多了)
生:相同之处是这里的两种量体现了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同样是两种量的倍数关系,为什么结论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标准量不同,一个是把桃树作为标准量,一个是把梨树作为标准量。
(很多学生都点头赞同)
师(小结):两种量相比较,可以把两种量相减,求出两种量的差,体现两种量之间的多少关系。也可以把两种量相除,求出两种量的商,体现两种量的倍数关系。标准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會不同。由此可见,标准很重要。
师:把我们刚才理解的这两大方面进行综合,就引出了一个新的知识(出示“桃树棵树比梨树多”),请大家联系我们刚才的分析,并仔细观察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在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完整的意思。
经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中,沟通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针对难点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追溯知识的本源,有效架构前后知识的体系,全面了解背后的知识,当教师引导学生有效追寻到本源知识之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就会水到渠成。
二、探寻蕴含学生素养生长的策略意识
问题解决中,良好的策略意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比如,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时:“杨大爷在周末进行徒步锻炼。他步行的速度是80米/分,如果每走40分钟休息5分钟,从上午7时到9时,一共步行多少米?”学生采用了多种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后得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这样,合计320+320+240=880(米)。
解法三:找规律。
根据每走40分钟休息5分钟,每(40+5)分钟一组,7时至9时共有120分钟,120分钟里有120÷(40+5)=2(组)……30(分),每45分钟走了40×8=320米,2组就走了320×2=640米,最后30分钟走了30×8=240米。总计走了640+240=880米。
殊途同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在生活中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主动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找到最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完美地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搭建基于学生素养生长的生长媒介
学生数学素养的生长,不可能凭空发生,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媒介,鲜活的学科知识恰是学生素养生长的壮硕沃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交流、碰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分享、质疑、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生本的不断交汇中,成长自我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呈现例题:某校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5人;二年级有2个班,每班48人;五年级有4个班,每班42人。三年级和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先整理一下题目中的条件,然后再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练习,师巡视了解学情,择机收集相关典型作业)
呈现收集到的六份作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师:对于这六份作业,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1:我觉得6号作业不对,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
师:6号同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6:哦,对的,刚才老师说过要先整理条件,然后再列式解答,我没有整理条件,直接列式解答了。(带着作业本回座位)
师:剩下的呢?
生2:我同意1号同学的,因为他整理得很全面。
师:全面在哪儿呢?
生3:他把题目中的条件都整理出来了,而且整理得很清楚。(其余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
生4:还有5号同学的整理,也都将条件都整理出来了,很全面。
师:同意生4的观点吗?
生5:我不同意,虽然条件都整理出来了,但是关于人数,没有说清楚是怎样的人数。
师:生5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们听懂了吗?明白是什么意思吗?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6:5号同学没有说清楚是每班的人数,只是说人数,别人不容易理解。整理的时候,不仅要看上去简洁,还要将一些关键的字眼也整理出来,不能贪图简洁只整理数据。
师:对,整理的时候,不要漏了关键的字眼。对于其他的同学,你们有什么说的吗?
生7:2号、3号、4号同学的整理,我觉得不全面,所以,我不赞同这样的整理。
师:2号、3号、4号同学,你们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吗?
(2号、3号、4号商量了一下,4号示意想解釋)
4号同学:我只整理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信息,是因为问题是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五年级的信息在这里可以不整理。
师:4号同学的解释有道理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2号、3号、4号同学的整理,是联系什么进行整理的?
生(齐):问题。
师:那么,1号同学的整理是联系什么进行整理的呢?
生(齐):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整理条件时,既可以联系什么来整理,又可以联系什么来整理?
生8:既可以联系条件来整理,又可以联系问题来整理。
师:结合1号同学和2号、3号、4号同学的整理,你更喜欢哪种整理呢?
生9:更喜欢2号、3号、4号同学的整理,因为结合问题来整理条件,效率更高。
(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你们都同意吗?
(学生重新回到黑板上,渐渐有人发现了什么)
生9:2号同学整理不准确,漏了关键字眼。应在人数上添写“每班”。
师:2号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2号:哦,是的,这里的人数应是每班的人数,我没有说清楚。谢谢你的提醒。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有什么收获?
生10:整理条件既可以联系条件来整理,也可以联系问题来整理。
生11:整理时,既要简洁,也不能将关键字眼漏掉。
学生的思考、质疑、交流、分享等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抓住一块又一块的“肥硕沃土”,在一次又一次的潜移默化、点滴积累中刻意诱导,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不断地生长。
四、积淀利于学生素养生长的意志品质
良好意志品质(如耐心、毅力等),对于学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一次数学质量调研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一个等腰三角形,腰与底的长度比都是整厘米数,两者之和是2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至少是( )厘米,至多是( )厘米”这个问题时,正确率很低。通过与学生的谈心,笔者了解到,学生大多知道可以列表解决,但是都没有认真去做,因为太麻烦。要正确解决,需要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把这里可能的情况有序地列举出来。联系条件,结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围绕两边之和是20厘米,又要能围成三角形,可以列举成:
通过这样的列举,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这里列举的次数较多,需要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思考,有序地整理,在正确策略的指引下,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这样才能成功地解决这类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觉培养拥有良好的耐心、毅力等意志品质,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在生活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观念,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会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和观念。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创设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在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中,让学生数学素养得以不断生长,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