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2020-07-27黄刘军杨传冈
黄刘军?杨传冈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关联已有经验,激发内在动机;引导经历过程,获得积极体验;思维深度参与,把握知识本质;进行自我评价,引导认知内省,从而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发现的全程,展开切身的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有效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项目组认为:“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简言之,深度学习就是借助具有整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激活深层动机,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样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表述的数学功能与深度学习的目标高度吻合,核心素养的实质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内涵、品质和深度。从此意义上讲,只有深度学习才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日常课堂学习中最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恰恰是缺乏内涵、品质和深度。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10、100、1000……的计算规律”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对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理解。
一、关联已有经验,激发内在动机
【教学片段】
抢答:5×10= 5×100= 5×1000=
(课件逐个出示)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有诀窍吗?
生1:把0放一边,5×1=5,后面再添个0。
生2:直接在后面添0。
师:整数乘10、100、1000,直接在整数后面添一个0、两个0、三个0。如果乘10000呢?100000呢?
生3:……
师:哦!原来你们发现了这类题的规律。现在你们还能很快说出得数吗?
师:只要找到计算规律,就能提高计算速度,更快地解决问题。
师:老师再来变一变题目。
(出示:5.04×10= 5.04×100=
5.04×1000=)
师:现在还能直接在5.04后面添0吗?
生4:能。
生5:不能。
生(乱):……
师:到底能还是不能?说说你们的理由。
……
此节课之前,学生已有整数乘10、100、1000……的计算经验,为了把已有经验和新知关联起来,在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回顾学生旧知;第二个层次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第三个层次做铺垫;第三个层次关联新知和已有经验。学生现有认知中的这种关联是新知和已有经验的矛盾碰撞,为什么以前的方法在这里不管用了?问题出在哪?解决新问题有什么好方法?新方法和旧方法有联系吗?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内在学习动机。
深度学习倡导通过回想已有的经验,在新学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结构化就是将新知融入已有知识体系,从而内化为自身新的能力。只有结构化了的知识和经验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才能被联想、调用。也就是说,教师要找到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契合点,处理好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即用已有经验支持新知学习,知识学习要结构化并帮助学生通过内化成为个人经验。
二、引导经历过程,获得积极体验
【教学片段】
师:以前的方法不管用,那你有方法算出这几道算式的结果吗?
生6:可以用计算器。
师:好,拿出计算器算一算。
(课件出示: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师:一个算式一个算式地看,每个算式的积与5.04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
概括:5.04乘()等于(),就是把5.04的()向()移动了()位。
师:这里5.04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三位,怎么办呢?
生7:可以在5.04的末尾添一个0。
生8:根据小数的性质,5.04就等于5.040。
师:现在小数部分有几位?现在可以移动三位了吗?
师:乘10000、100000呢?依次类推,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可以怎样表示?
生9:用省略号表示。
师:纵向观察,这三组得数中小数点的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04乘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师:如果换成其他小数乘10、100、1000……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移动呢?试试看。
师:有哪个小组选择的小数乘10、100……后不符合小数点移动规律的?
生10:没有。
师:看来这句话就可以改成“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说的同时把黑板上“5.04”改写成“一个小数”。)
新知学习是一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经历、感受知識形成的过程,在新授环节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正确结果,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然而然能想到用计算器计算,同时笔者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使后面的学习更有指向性;第二个层次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概括所发现的规律,但这种发现还是浅显的,仅仅是一个猜想,不能浅尝辄止,还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观察、感受、尝试描述发现;第三个层次进一步探索验证发现,通过观察、举例验证、语言归纳加深对发现的感悟,直指知识内核,为新知建构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索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组织学生展开自辩、互辩活动,通过说、辩、悟,拨开现象迷雾,厘清知识本质。开放性问题也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开放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思维深度参与,把握知识本质
【教学片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个小数”的?
生11:任意的小数。
生12:所有的小数。
生13:全部的小数。
师:我们每人举一个例子也才40多个,怎么说是全部小数呢?仅凭我们举的有限个例子,就得出这个结论似乎草率了点。我们还得想想其中的道理,为什么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它的小数点就会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呢?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课件演示:5.04乘10就是要把它各部分都乘10,这里的5乘10变成了5个十,这里的4乘10变成了4个十分之一。5个十和4个十分之一组成50.4)
师:这里的个位上没有数怎么办?
生:寫0占位。
师:比较50.4和5.04,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5.04变成了50.4,各个数位上的数都向左移动了一位,就相当于5.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5.04乘100,这里的5乘100变成了5个百,这里的4乘100变成了4个一。5个百和4个一组成了504,各个数位上的数都向左移动了两位,就相当于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
师:5.04×1000呢?谁来说说看。
师:右边这些是我们刚才研究的5.04乘10、100、1000,左边的是我们之前做的504乘10、100、1000。在计算时,我们可以把504看成小数来进行计算吗?小数点在哪?504×10,这里的504看成多少?为什么?
此环节是突破难点的教学,笔者也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抓住“一个小数”这个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原因,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当然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小组同学的智慧;第二个层次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寻找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将新知融入自身知识体系,转换成新的能力。
教师通过递进式设问激活学生学习的深层动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建构新知与旧知的内在关联,展开高阶思维,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囿于年龄,学生还不会有意识地去质疑教材知识,所以在学生模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明确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孤军奋斗。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引导和帮助学生模拟地、简约地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四、进行自我评价,引导认知内省
【教学片段】
师:回顾我们刚才研究的过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现这个规律的?
生1:大量地举例子。
生2:通过数位顺序表知道了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师:我们先通过观察这些算式,得到了初步的猜想,再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说理,最终得到了结论。
(板书:观察→猜想→验证→说理→结论)
有人觉得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可以忽略,其实恰恰相反,自我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按逻辑来说,课堂教学不符合人的真实认知规律。人发现新知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先经过漫长的探索、试错之后才有结论,而课堂教学是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学习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模拟、简约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相对于人类最初发现知识的漫长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探究动力:质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知识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发现、建构起来的,知识还会不断向前推进。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创造性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有高级知识都是以低级知识为基础的,这样才能树立继续去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自信、能力和意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教师要摒弃“学生主体”就是放任学生“自学”的观点,正视学生学习现实与知识本身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能力水平,想方设法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在学生需要之时帮助他们搭建“脚手架”,学生就能在课堂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4) .
[2] 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
[3]仲崇恒,杨传冈.挖掘开放元素促进深度学习——以苏教版一下“元、角、分”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