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与实践
2020-07-27蒋敏杰
蒋敏杰
摘 要 小学生数学阅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活动,是儿童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存在阅读教学地位不高、阅读环境营造滞后、阅读指导缺位、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应营造数学阅读氛围,构建发展合力;优化数学阅读指导,提升阅读能力;丰富数学阅读角度,提高阅读效能;构建数学阅读课程,实现序列培养。同时,进一步思考数学阅读的问题导向及实践路径,为后续实践研究及改进提供角度。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阅读 数学思维
与一般阅读相似,小学生数学阅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活动,包含对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阅读、感知及理解。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验证、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通过数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外部“看懂”走向内部实质的“理解”,帮助学生以直观、丰富的样态对接数学的学习与理解。相关实践研究指出,数学阅读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灵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数学课程及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从兴趣到能力,加深数学阅读体验。 试想当儿童面对诸如支持率、物价指数、降雨概率、股市行情、样本分析等数据时,能读懂其数学语言、把握数据背后的信息、开展透彻的科学分析,数学会更有意思且更有意义。
当下,数学阅读虽越来越得到教师与家长认同,但在实践推行中还存在认识与行为的偏差,如阅读教学地位不高,阅读环境营造滞后,阅读指导缺位,方式单一,立足学科课程实施的系统建构亟待加强等。数学阅读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需弥补的缺口。
一、营造数学阅读氛围,构建发展合力
1.做好日常学习对接
喻平教授指出,数学阅读的内容一般包括对教材的阅读、问题解决中对题目的阅读,以及课外数学材料的阅读。可见,小学生数学阅读要融入日常数学学习,有意设计指向数学认知及习惯养成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明确数学阅读读什么与怎样读。
(1)用好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阅读材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在学习设计中可借助教学场景,充分发挥阅读材料对学习探究过程启发、引领的作用。一般,可采用课前阅读教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补充、困惑和收获走进课堂,展开学习交流;课中阅读教材,结合新概念或问题的理解,引发阅读需求,促进思维对话,加深对内容的数学理解;课后阅读教材,以拓展研究为目的,读好“你知道吗?”“动手做”等内容,实现阅读、思考与应用的融合。比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课尾回顾总结环节,可同时呈现“认识分数”的两段教材,启发学生阅读思考:“读一读这两段教材,你对分数有怎样的理解,能说说两次认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通过阅读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分数意义的初步认识,并为后续学习提供认知结构支撑。
(2)丰富课外读物。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与教材相比,画面感更强、故事更有趣,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能帮助儿童在阅读中体验不一样的数学知识,简洁、趣味性地了解数学家的研究内容及过程,比如谈祥柏先生《好玩的数学》《数学百草园》等数学科普读物,绘本类的《数学趣史》等。因此,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在课时设计中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借助任务探究等项目,开展“读”“做”“想”“交流”的活动,拓宽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3)组织阅读交流。丰富阅读是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更为关键。数学阅读要融入学科课程,定期开展以“阅读”为主线的交流活动,如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研究数学问题等,将阅读与分享全方位引入课程生活,跨学科规划,才能把数学阅读化入日常。比如,结合“年月日”的学习,教师可规划阅读交流:“农历与公历”;数学日记:“时间的旅程”;数学故事会:“讲名人珍惜时间”;数学游戏:“时区计算大比拼”等,用数学的方式丰富对“时间”的体验。
2.提供适合的物化环境
开展儿童数学阅读,提供环境支持,创设空间体认,借助物与形的多感官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呈现的方式,打造数学文化角、数学研究走廊、数学学科研究室等。新奇的图片,配以适当的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活化”他们的思维。儿童身处“数学博物馆”的校园,阅读与实践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3.获得家长的物质帮助与心理支持
丰富孩子的数学阅读,家长是坚强的后盾。教师要积极与家长作好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数学就是做题”的观念,给予孩子理解与心理上的支持。初期教师可提供阅读任务与清单,组织家庭共读;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开展分享活动,谈阅读成长;后期邀请家长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开展数学阅读研究,让家长看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提升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4.提升教师数学阅读应用意识
营造氛围,教师更需提升自身对儿童数学阅读的认识,教师要有课程实施意识,将教材、数学读物中的内容素材进行教学改造,形成主题、架构层次、丰富过程,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分析现象、表述结论。
二、优化数学阅读指导,提升阅读能力
1.方法指导,学会数学的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拉长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通读(感知知识结构)、生疑(问题启发)、精读(带着疑问去详尽阅读)、回忆(前后比照)、概括(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启发学生阅读与表达,从而提升数学阅读、数学思维能力。具体的可从五点入手。
(1)把握阅读时机。通过预设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阅读体验,在学生数学思考的“愤悱”处切入阅读,激发兴趣。比如学习“二、三位数乘法”后,教师神秘地请出算法“铺地锦”,“古人又是怎样计算的,你能分析他们的运算过程吗?” 充满疑问的数学阅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理解算理。
(2)明确阅读目标。数学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导,凸显阅读的学习意义。如二年級“认数”教学中,可推荐有关“数的产生”的阅读,打开学生视野,丰富对数字演变过程的认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基数与序数意义。又如结合解决问题的读题指导,教师要明确数学阅读的方法及过程,即划出关键词、理清数量关系、规划解题步骤,使学生能通过文字、符号与图形的阅读,理解题意。
(3)指导阅读方法。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有效的阅读引领下才有可能得以有计划地实施。教师常说“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审题”,这里的“审题”实质就是去情境化后的数学抽象。用数学的方式理解数学语言(文字、符号或图形),弄清显性的已知条件,挖掘出隐性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联想到相似的问题等,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阅读策略。
①表层加工策略。即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按纲阅读、“按图索骥”,学会“圈、点、划、问”等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及解题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分析的经验。
②深加工策略。所谓深加工,是指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将阅读内容与其他数学概念、原理进行意义联结,以获取更广域的深层意义的认知。深加工更强调教师的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的思维分析、数学的语言表达,将阅读与数学研究融合。
③互譯表达策略。即数学阅读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方式互译,学会将图形、算式、文字、表格等相互转化,突出其数量关系,形成对问题的合理化思考。
(4)注重阅读反馈。数学阅读要设计阅读反馈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的相关阅读,要指导学生根据材料数据,经历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任务。
(5)提高阅读表达。数学阅读与表达是相互关联的两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方式(理一理、写一写、画一画)多元表达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逐步学会用语言文字、数学符号、运算等描述、刻画关系,展示认知和思维成果。
2.思维转换,学会数学的理解
数学阅读有别于一般阅读之处在于数学阅读中学生要带有数学思考,通过阅读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提升对文本数学语言的互译。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数学内容及实质,从具体情境中感知、处理数学信息,形成对相关数据的数学化应用。
(1)读出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如“比的意义”学习,教师可以以“创造美”为主题,组织有关比的知识阅读,融入黄金分割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出数学美的表达方式。随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妈妈的高跟鞋”主题研究活动,应用黄金分割,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读出数学知识背后的“潜台词”。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学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意义联系,“从文字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图表为我们呈现了些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阅读信息从数学的角度看到些什么?”等等,帮助学生尝试去探求简洁数学知识背后的“潜台词”,明晰数学阅读中的数学成分,并体验其思想精髓。
(3)读出个人理解的新思路。数学阅读还要走出教师指导,达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形成“情境创设→知识阅读→主体探究→概念建构→尝试运用→形成思想方法”的过程把握,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及对相关问题的拓展研究。如“小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继续研究的思维导图:“古代的小数是怎样表示的?小数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小数与分数的产生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深入课外阅读。
三、丰富数学阅读角度,提高阅读效能
数学阅读还要注重读的视角创设,丰富阅读的情境与事实,增进对知识内容的数学实质的理解,增强阅读之后具有数学味的分析,帮助学生在阅读分析、解决问题中提升阅读效能感。
1.巧用数学史,丰富思维
结合数学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从前人的数学研究中汲取思维火花与文化认知,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学习研究中,当学生通过量、剪拼的方式,验证了多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后,教师适时引入法国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小时候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推理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演绎推理的验证方式。随后启发学生开展“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演变过程”的自我研究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多元文化意义。
2.鼓励阅读他人的思路与方法
数学阅读不应仅仅局限在某种文本上的阅读,还要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鼓励学生主动倾听并阅读他人的思路,如“这些同学的方法你看得懂吗?”“他们是怎样思考并获得结论的?”“有不同的想法与分析角度吗?”引导全班同学聚焦问题思考,引发更多学生的深度参与,使他们在阅读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从倾听者转变为阅读者、思考者。
3.注重“数学的”阅读理解
相关研究证明,阅读理解是构成思维能力最基础的成分 。因此,小学生数学阅读须立足“能不能读出思维”“有没有数学的分析”等展开阅读指导与理解,并由此达成数学教学的基本价值之一,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比如通过阅读,教师要结合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诸如“任意”“增长到”“命中率”等关键词句的数学解释;又如结合比赛场景思考“乒乓球应打哪个区域”,通过材料分析“碳酸饮料的成分”等,引领学生学会基于数据、证据的数学分析,增加应用意识。
四、建构数学阅读课程,实现序列培养
数学阅读不是通过一节课来实现,不能游离于数学学科课程实施之外。作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应以课程标准为本,规划内容设置及评价指南,形成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序列目标。
1.注重不同年段数学阅读内容的选择
儿童的数学阅读要注重他们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基础,提供适合儿童阅读,能丰富儿童对数学理解的读物。比如低年级结合学习内容,读一些数学绘本故事,给儿童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情节与内容的融合,能把很多深奥的数学道理形象化地传达给儿童;高年级开展数学实验、数学日记的阅读交流,有意识地将数学史引入阅读,提供一些相关数学研究的背景材料,拓宽学生对数学内容本质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及其发展的轨迹。
2.结合年龄特点,序列化培养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阅读水平差异等,可设计长段的、序列的培养规划,融入国家数学课程,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发展节点,建立目标体系与实施指南,整体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与能力。如低年段侧重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教会学生图文结合的阅读理解,能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读出数学信息与相关问题;中年段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表达,尝试从数学角度分析现象,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及结果;高年段学生侧重提升学科思维,培养理性精神,学生能分析并处理复杂情景中的信息,尝试用数据来分析,用图与表、式与形来反映并解决实际问题。
3.形成校本的数学阅读组织方式
教师应以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丰富儿童数学阅读的内容与过程,帮助学生在长段时间里形成个人阅读习惯,用教师积极的评价推进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比如形成师生互助式的阅读体验流程,用评价推动阅读,完善儿童阅读期待。
从被动的“读”到主动的“读”再到思维联动的“读”,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阅读让数学教学走出解题训练的桎梏,变得更丰富。师生在阅读中走进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发现的过程、丰富了对数学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了记录、表达等习惯和能力。
数学阅读正越来越受到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当前各版本教材中均编排有相关的“阅读材料”,儿童数学阅读的报刊、图书等也较为多元。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阅读的研究虽已展开,但在总体上还不够深入,很多阅读方法的探究仍停留于经验层面,校本化移植与创新还存在一定难度。此外,数学阅读的组织,还主要集中在低年段,以数学绘本为主,体现数学发展史、数学经典性问题的评述还不多;数学阅读的指导上读材料、读问题的指导多,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数学化的阅读体验相对较少;材料组织上,讲解、介绍知识的多,需要手脑口协作阅读的素材还不足。如何教学改造数学阅读材料、怎样开展数学阅读评价……这些都是以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与方向,这些研究也将为数学阅读融入日常数学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不断提升数学课程实施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芳芳,谢广田.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04).
[2] 管曉蓉.数学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待补缺口[J].人民教育,2016(21).
[3]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鲍曼,曲素荣,濮安山,等.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结构的调查与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02).
[5] 郑毓信.数学教学与学会思维——“教数学、想数学、学数学”系列之四[J].小学数学教师, 2015(06).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