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地“华侨文化”进行德育教学的策略
2020-07-27黄木旺
黄木旺
摘 要:江门地区是全国闻名的侨乡。侨乡的寻根文化、拼搏文化、侠义文化、桥梁文化和大同文化是教育教学中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巧妙利用这些宝贵的“华侨文化”资源,探索中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法,通过开展多种特色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感恩、拼搏、进取、博爱、通达、创新、负责、担当等新时代的精神品质,将“华侨文化”转化为中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华侨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 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37-001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江门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侨乡的寻根文化、拼搏文化、侠义文化、桥梁文化和大同文化是教育教学中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华侨文化”转化为中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一、“华侨文化”是中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财富
“华侨文化”包括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救困的“义”文化、开放包容的“桥”文化、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刻苦创业的“搏”文化。这些文化是江门侨乡人民的骄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与传承,是中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财富。
二、“华侨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內容和精神内涵是互通的
“华侨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华侨文化”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华侨文化”传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华侨文化”倡导“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很多华侨虽然长期生活在海外,但他们时刻不忘祖国安危,慷慨解囊,传播先进法治理念,寻找富强之路,无条件地支持祖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侨乡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将“华侨文化”转化为中学生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教育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深入挖掘校园内的“华侨文化”,让中学生追随华侨先辈们的“中国梦”步伐
早期外出的江门华侨,大多出身贫寒,但他们团结拼搏,胸怀大志,及至有所成就后,他们捐资办学,慷慨解囊,一掷千金,为的是让更多家乡子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长大成才,力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自尊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各学校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大会堂”“**教学楼”“朱**图书馆”等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华侨奋斗史,是我们最好的教学素材。“在华侨的庇荫下成长,听华侨的故事长大,向华侨学习做一个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便是我们最好的教育手段。
(二)因校而异,巧妙地开展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活动,研究制定学生喜爱和易于接受的“中国梦”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我们可以以“华侨文化”为主题,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有的学校与华侨交流密切,可以邀请华侨回校举办讲座和见面会等方式,让华侨现身说法,谈自己的海外奋斗史和赤子心。有的学校华侨文化教学资源丰富,可设立华侨史料室、华侨文化墙、华侨名人路等,使“华侨文化”成为学校一道风景,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有的学校可充分利用华侨的“桥梁”作用,与海外学校建立校际互动交流合作,比如“**兄弟班”、“**夏令营”等,通过多种渠道与海外学校进行交流,开阔师生视野,让学生在在合作交流中明白“中国梦”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方“华侨文化”教育资源,为“中国梦”提供教育教学的理想载体
江门地区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华侨文化”教育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有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中国第一条侨办铁路——新宁铁路的主持修筑者,华侨“实业救国”的杰出代表——陈宜禧先生纪念馆、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台山市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等等。这些宝贵的华侨文化遗产记录了江门华侨在海外的艰苦创业和报答家乡的感人故事,这些地方凝聚着中国人的精气神,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呢?我们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式:一是建立“华侨文化”教育基地;二是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师生参观“华侨文化”教育基地,学习“华侨文化”的核心精神;三是开发“华侨文化”校本教材;四是鼓励学生以义工身份参与“华侨文化”教育基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四)因势利导,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中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
江门地区的华侨文化史是一部华侨奋斗史和爱国史。殖民战乱时期,华侨在国外积极寻求革新救国的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华侨致力于为国家政府招商引资,为家乡的建设捐资建设桥梁、道路、学校等;进入新世纪,华侨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如今国内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华侨也由当初的“走出去”逐渐向“走回来”过渡。他们同样怀着一颗永恒不变的赤子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华侨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华侨为榜样,明白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
总之,教育行业要充分利用本地宝贵的“华侨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打好“侨”牌,走有侨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感恩、拼搏、进取、博爱、通达、创新、负责、担当等新时代的精神品质,将“华侨文化”转化为中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育庭.江门历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江门市教育研究室.中国梦我的梦(初中试用版)[M]江门:江门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