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培育背景下专利管理转型研究

2020-07-27李欢蔡瑞林张波刘伯超

创新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

李欢 蔡瑞林 张波 刘伯超

摘 要: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创新技术成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专利技术是尤为关键的核心创新成果。通过总结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2009—2018年专利统计数据进行查阅,分析了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有效性、成果转化、申请主体分布以及各地专利管理政策。据此认为,应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对现有专利管理方式方法进行转型,分别从政府管理部门、技术服务中介、产学研主体机构、发明生产要素以及专利评估体系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关键词:创新生态;专利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4-58-10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4.008

1 引言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双创”概念的逐步深化、创新驱动能力要求的持续提升,归根结底都是对创新整体要求的升级深化、对创新全方位优化的迫切期望以及对创新全过程、深层次和多维度的挑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切实提出了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年能够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030年能够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前列,2050年能够全面彻底地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只有更全面地营造创新环境、更精准地引领创新方向、更积极地转化创新成果、更合理地分配创新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统筹兼顾,实现创新的科学发展,实现创新成果的孕育与落地。2018年12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創新生态[1]。

随着技术创新的全面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数量特别是专利申请数量更是大幅度提升。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仅为39.1万件,而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达到154.2万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7%。此外,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申请量增长率更高。截至2018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160.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11.5件,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发明专利数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低、发明专利授权率低、国外发明专利占比低、专利成果转化率低、专利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等。种种问题表明当前专利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匹配创新生态培育的需求,亟须基于创新生态的特征改革和完善现有专利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从而不断提升专利质量,构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为创新生态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创新生态系统下创新特征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不仅融合创新系统的传统理论思想,也充分突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协同多样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交互,是典型的自组织复杂适应系统[2]。创新生态系统充分研究了系统内部各主体、系统与外界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环境乃至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营造出更优的创新环境。创新生态的孕育与强化正是从整个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出发,涵盖了创新的各个环节,包括理论、技术、产品、市场、政策等,不仅仅强调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更加强调创新的整体顶层设计以及和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创新不再是单一地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市场的驱动,而是融合了政—产—学—研—用整个输入和输出、供给和需求、贡献和激励、引导和反馈等各个方面,最终期望形成技术创新的导向更加清晰、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积极转化、技术创新激励行之有效的全新创新环境和局面。

2.1 创新导向的宏观把控更强

创新生态的培育与创新环境的优化最终的目标是完成创新产业链的优化,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有效性、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扩大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确保创新成果的可持续性。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产品开发一直到市场应用,创新将覆盖各个环节、延伸到各个领域。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利益共同、目标统一、长期合作,而且在产业园区规划、技术平台构建、创新成果扶持政策中,充分考虑组织间的长期战略引导与合作,而不是短期利益的分配[3]。创新生态系统将会在整个宏观统筹下进行积极规划,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企业、某个高新区乃至某个省市完成,而是全盘考虑整个产业布局、产业结构、重点领域,进行积极谋划和精准设计,最终引导创新不断发展。

2.2 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更全面

IT、DT产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速度,促进创新机遇不断平等化的同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愈发高涨,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技术点,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整个技术面。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创新工作不再是某一企业、某一个体进行的单一活动,而是各相关主体、相关团队、相关人员之间的协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提供相互之间的互补性技术、资产和专业能力,以创新的方式实现面向客户的共同一致的解决方案,共同创造任何单个企业都无法单独创造的价值[4-6],最终达到创新的最优化,实现各相关领域、相关产业、相关主体共赢。

2.3 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更积极

创新生态的培育重在整个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最终形成一个持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在驱动型的系统。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其一,架起了从技术创新研究到市场应用的桥梁;其二,很好地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创新成果不再是传统的断层式创新,而是在政府顶层设计、中介服务机构引导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整体规划下的适用性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更加扎实、目标更加合理、可行性论证更加全面。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也能够更彻底地被激发,产学研用的衔接也更加紧密[7]。

2.4 创新扶持的具体措施更精准

创新生态培育背景下,政策引导和创新文化的培育尤为重要,创新激励作为政策层面的重要一环,也会更加精细。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项目立项和基金提供、项目奖励与技术孵化,还是成果转化与金融融资,都将更加精准、更加深化、更加体现差异化管理理念。创新生态系统中更加注重主体之间各创新要素的相互依赖、协同共赢,更加注重系统的动态稳定性、灵活性、节约性以及可持续性,因而创新扶持的精准度和精细化管理会大大增强[8]。政府的精准化补贴与引导、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与奖励、创新知识资本的因势利导,这些都会更好地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整个技术创新领域的有益发展。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政府研发补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著表明,在研发补贴的作用和引导下,更有利于企业的专利申请[9]。

3 专利管理现状和数据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是整个系统良性循环的血液与源泉,而专利管理又是创新生态系统培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考核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优劣的关键指标。针对专利数据的分析有利于了解我国专利的实际状况,同时也能折射出专利管理和政策引导的现状,以便归纳总结出创新生态系统中专利管理的转型对策。由于发明专利最后需要进行实质审查,而且在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检索,其创造性、新颖性要求较高,其自身创新价值和申请文件质量较高、审核把关流程较严,所以发明专利自身技术价值和潜在市场应用价值也都较高,因而本文选择发明专利作为主要调研对象。

通过对比分析2009—2018年来国家专利统计数据,分别研究了发明专利的申请情况、授权情况、申请主体分布情况等。图1~4分别描述了2009—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情况(含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含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情况、2018年度发明专利申请主体分布情况等。

3.1 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情况分析

由图1中数据可知,国家专利申请总数近十年来年复合增长率为16%,而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占比一直保持在35%左右,远低于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占比,这也导致我国当前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仅为11.5件,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40多件的水平。发明专利的占比和申请数量不高,表明我国申请专利还是倾向于申请周期短、审批速度快、审查通过率高、易形成成果的实用新型和外观类专利,申请专利的出发点还是侧重于专利数量的提升和硬性任务的完成,而非主动进行专利布局和实施专利战略。经过分析专利申请人结构发现,高校科研院所更加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在60%以上。上述数据表明,我国需要更加重视发明专利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发明专利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应该持续加强。

3.2 发明专利授权率情况分析

通过查阅专利局统计数据可知,我国近十年来在国内外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幅有限,如图2所示。去除1~2年的授权审查和延迟周期来看,国内外总的发明专利授权通过率只有3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反而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近年来为确保发明专利的质量,审核严格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点把关和实质审查要求更严,从而导致发明专利的授权占比增加受抑制;其二,各省市政策有所倾斜,在项目申报、成果验收、政策奖励等方面,不只关注专利数量,更加重视发明专利的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其三,企业为提升发明专利数量,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发明专利的申请,从而导致发明专利申请基数持续高攀。但由于未进行质量把控,所以导致通过率不升反降。而国外专利授权通过率却高达65%左右,主要是由于国外专利申请成本较高、审查更加严格,所以专利申请人的调研工作更加充分、布局更加理智、申请更加谨慎、过程投入更大。

3.3 发明专利市场成交额情况

专利的价值体现在其内在的知识价值和外在的市场價值,专利的有效转化是其核心价值的最终体现。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图3给出了我国近十年来技术市场成交额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技术市场成交额在逐年攀升,自2009年以来,复合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左右,而且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上述利好主要得益于创新生态的积极培育、“政-产-学-研-金-服-用”体系的日益清晰、成果转化由供需双轮驱动、转化过程中各环节更加高效。但是,仅仅考虑专利的转化率和成交额度,而且刨除经济的增长因素影响后,专利产业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4 发明专利申请主体分布情况分析

从2018年度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主体分布来看,发明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企业,占比64%,其次为高校,占比16%,如图4所示。专利等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的命脉所在,因此,专利日常管理、战略规划十分重要。我国各大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科技企业都在转变思路,认识到发明专利的综合价值和潜在收益,但是针对发明专利的战略布局和主动引导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专利管理存在的弊端

通过对专利历年数据的统计,并经过对各个环节和主体机构进行分析,结合创新生态的系统特征和需求,可以得出当前专利管理存在的几点问题,主要有专利管理宏观策略和政策导向问题、专利中介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管理问题、专利申请机构的分工和价值观问题、专利价值的评估体系不健全问题等。

4.1 宏观策略和导向模糊化

随着创新生态培育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专利和核心技术的附加值管理应受到重视和提升,但是,当前各地管理政策、评比数据、奖励补贴绝大部分还是基于绝对数量和人均占有率等基础数据,而针对专利产生的价值还仅仅局限在专利质量奖等局部领域展开,没有对专利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技术壁垒产生的竞争对手阻碍价值、创新生态未来发展的需求价值等综合价值进行分析,虽然专利导向已逐步向价值过渡,但是现实情况和未来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4.2 专利中介机构竞争恶性化

当前,专利中介机构仍重视专利申报数量,直接导致专利机构的目标导向和职能定位出现偏差,未能实现专利价值的挖掘和专利资源利用最大化。专利中介机构还不足以担负起专利布局、技术风险评估和规避等前瞻性的职能,而更多聚焦于既有问题的补救和解决。专利中介机构的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机构的发展局限性大,机构的职能价值未能实现最大化,10人以下的机构占比高达72%,超过20人的机构还不足100家,占比不到10%,以上问题导致专利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业务拓展和行业规范化受到限制[11]。

4.3 专利申请主体价值观偏差

当前在国际竞争越来越严峻的高压之下,很多大型国际化企业越来越重视专利的潜在价值和综合利益[12]。但是,由于专利申请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可带来很多眼前利益,如竞争力评比、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高企申报、项目申报等,很大部分主体机构对专利的态度还是停留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维护,重眼前、轻长远”的怪圈,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专利管理团队,从高层管理者到专利管理团队都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专利价值观,远不能适应创新生态下对专利管理的高要求。

4.4 专利评价方式粗放化

专利评价需要标准化的流程和精细化的管理,当前在专利质量和价值评价中,已经意识到从技术层面、法律层面、经济层面以及战略层面等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性,以期较为全面地识别出专利的综合价值信息[13]。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关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但在专利数据的获取途径、可信度、有效性以及指标算法等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另外,当前的专利管理部门对专利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化的评价流程和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专利的评价大都还停留在直接经济效益和法律层面,而且对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和权重没有评价标准,导致不能科学正确地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估。

5 创新生态与专利相关性分析

创新生态由管理机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中介公司)、创新主体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以及个人、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组成,通过各个环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竞合,最终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和价值共赢[14]。归根到底,创新技术成果是整个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关键,是整个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的血液和源泉。专利作为创新技术成果的重要载体贯穿整个系统的始终,从创新发起到成果落地,从技术转化到市场应用,从产业升级到结构调整,都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与驱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机构在专利的提出、申请、审核、颁证、转化、合作、应用、融合等各个环节中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分工任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转,围绕专利技术的各个阶段进行分解,最终得出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机构和专利技术的关联分析,具体如图5所示。

创新管理机构,主要由发改委、政府科技部门、专利局、高新区等管理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整个创新生态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源融合、信息共享,以确保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整个产业结构的布局合理、创新文化环境的孕育、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与积极应用。

中介服务机构,主要由行业协会、技术中介、专利事务所、猎头公司、网络化平台等技术服务型机构或公司组成。该机构主要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个人开展技术服务,搭建各主体机构间的沟通桥梁,围绕专利技术成果充分融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最终促进创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化、产品化和市场化。

创新实施平台机构,主要由“产—学—研—金—用”等各环节组成,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消费市场等,涵盖了技术研发、成果产出、产品制造、资金扶持以及市场应用,既负责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也负责创新平台的搭建。

创新生产要素,主要是从微观上看待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创新人才、生产试验工具和信息化资料等。正是这些要素最终创造了创新成果,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生态所需的各种有利输入条件。

6 創新生态系统中专利管理转型策略

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创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专利的管理应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转型,应从现存的单纯专利管理转型到创新知识方面的管理、从现有的唯数量论的专利管理转型到综合价值论的专利管理模式、从专利供应侧管理模式转型到成果转化需求侧管理模式、从单一的产品布局模式转型到产业、行业、领域上的综合布局模式。无论是管理机构、中介机构、主体机构、创新人才还是专利价值评估模式,都应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

6.1 管理机构政策转型

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引导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政策引导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引领,是系统化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是专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纵观各地市政府的专利奖励办法,大都以专利数量为导向,类别仅以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作区分,仅深圳等个别地方政府给出了专利奖励的细则和PCT专利的具体要求。

创新生态背景下,专利管理应该以产业布局为基础,以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以创新知识层次化为原则,以专利申请、转化、实施和应用过程管理为核心,以期达到专利管理的具体化、高效化、统筹化以及可持续化。专利权的保护不再拘泥于专利侵权惩罚或者专利授权补贴,而应考虑各种政策互补,切实保护专利权的合法权益[15]。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应该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进行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基于专利申请主体机构搭建高效化的专利管理平台,如图6所示。

6.2 中介机构服务转型

中介服务机构是各个主体间的关键桥梁和重要沟通渠道,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的融合剂。专利申请服务应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专利标准化服务到专利知识层面服务、从专利申请和应用服务到配置精细化服务等转型。中介机构人才队伍应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综合化,把好专利申请的第一道关。针对中介服务机构,应该建立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全面从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转化数量、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不断提升中介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最终打造一批适合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服务机构。

6.3 主体机构专利管理转型

主体机构作为专利技术的申请部门和管理部门,应当在政府管理机构的引导下,基于自身的战略布局对专利进行多方位规划。一方面,主体机构应该对专利进行战略化管理,从最初的实现自我技术保护,逐步发展到能够在同行业进行技术竞争,最终达到面向行业、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技术战略储备的总体布局[16-17]。搭建专利战略管理平台,对内衔接各专利事务部门,对外适应和匹配专利管理部门。

另一方面,主体机构针对专利应进行战略效益管理,由政府推动和引导转型到企业自我推动,与政府共建专利管理平台。具体来讲,首先从目标产品的相关核心技术效益逐步过渡到关联产品技术效益,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相关市场竞争的技术效益,最终可以实现本产业上下游、本行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效益扩张,从而实现多维度、大纵深、全方位的效益拓展。因此,对申请人的价值管理也应结合整个机构的效益管理,从现在的专利数量奖励引导转型到目标市场产品的专利价值管理。

6.4 创新人才专利申请转型

创新人才的专利申请不应以专利数量和完成任务为目标,而应充分结合机构平台的需要,从前期专利调研分析,到技术创新,再到最终的创新成果产生,都应紧紧围绕机构的核心价值和目标。针对专利,应该分阶段进行筹划和实施。前期布局规划阶段尤为重要,技术人员和专利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合作,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探讨,专利管理人员负责专利整体布局和规划,技术人员负责具体技术调研和分析。专利提案阶段,技术人员应和专利管理人员认真讨论,并结合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和需求,优化技术创新方向,严格评判技术创新性,最终进行统一评估和筛选。专利撰写阶段,技术人员应充分分析专利管理人员、中介机构、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技术交底书,从而提升发明专利的授权率。

6.5 专利价值评估体系转型

为确保对专利进行更有效、更具前瞻性、更精细化的管理,应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需要,在现有专利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增加一系列标准化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以期更好地进行专利评估和奖励。专利价值既包含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外在价值,也包含由专利技术和法律特性所决定的内在价值[18]。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 Research)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就通过联合开发的方式,给出了全球第一个专利指标评价体系,涵盖专利数量、同族专利数量、专利成长率、引证指数、影响指数、科学关联性和技术声明周期等指标,一直沿用至今[19]。

专利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既要重视技术价值,更要注重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应当从重视理论技术转为重视实用价值和前瞻性,从重视外在技术创新点转为重视核心技术价值,从重视单纯产品指标转为重视产业上下游和关联技术指标,从重视申请授权评估转为重视专利有效性和有效生命周期的过程评估,最终转型为专利等创新技术成果的综合性、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价值评估。

7 结语

科学技术持续高效革新、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培育渐成气候,专利等创新技术成果的管理亟须进行适应性优化和完善。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组织机构、专利信息流、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有助于通过科学方法探索专利技术成果的统筹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专利管理模式的转型将更加有助于挖掘更富有核心价值的专利技术,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培育,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凝聚,有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激发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EB/OL].(2018-12-10)[2019-04-0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210/c40531-30453005.html.

[2] 宋晶,高旭东,王一.创新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7,36(12):23-29.

[3] 史宝娟,郑祖婷.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6-23

[4] 陈健,高太山,柳卸林,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33(17):153-160.

[5] CLARYSSE B, WRIGHT M,BRUNEEL J, et al. Creating value in ecosystems: crossing the chasm between knowledge and business eco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14,43(7):1164-1176.

[6] ANDERSEN J B. What are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how to build and use them[J].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

[7] 郑述招,吳琴.从知识产权看城市创新能力及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以珠海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5):111-116.

[8] 董铠军,杨茂喜.浅析创新系统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技管理研究,2018(14):1-9.

[9] 李磊.政府研发补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7):160-166.

[10]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知识产权统计简报:2018年知识产权年度统计数据与特点[R].2019.

[11] 尉伟敏.关于专利代理机构现状与发展措施研究[J].科技论坛,2015,(7):489-490.

[12] 楚明超,胡炜,李聪,等.专利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关联度分析[J].创新科技,2018,18(8):33-36.

[13] 徐鑫,趙文华,姚占雷,等.多维视角的高质量专利识别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11):13-22.

[14] 陈璐,吴洁,盛永祥,等.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竞合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2):82-89.

[15] 梁喜,魏承莉.专利保护与政府奖惩对闭环供应链利润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9(7):109-118.

[16] SOMAYA D. Patent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an integratic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4):1084-1114.

[17] 郭磊,蔡虹,张越.专利战略化情境下的产业核心专利态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63-1671.

[18] 万小丽.专利价值的分类与评估思路[J].知识产权,2015(6):78-83.

[19] NARIN F.Patents as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output[J].Scientometrics,1995,34(3):489-496.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Management unde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Li Huan1,2, Cai Ruilin3, Zhang Bo2, Liu Bochao2

(1. Jeonju University, Jeonju Republic of Korea 55083;

2.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3. Changs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Scientific, refined and highly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critic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ecosystems, actually, the patent techn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it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By summarizing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reviewing the patent statistics in the past ten years (2009-2018),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authorization, validit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ubject distribution and also the regional patents management policies of patents, especially patents for inven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xisting patent management methods and polici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under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cultivation, finally, optimized and improved from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servic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main institutions, invention production factors and patent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 patent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网络组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模式下的两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