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的上海黄浦江滨江游憩活动市域关联度研究

2020-07-27李晓娇郑思俊

园林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浦江滨江市域

杨 博 殷 明 李晓娇 谢 倩 郑思俊

1. 黄浦江滨江地区5月7日(周一)、5月12日(周六)居住人口分布图

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范围为吴淞口至闵浦二桥之间的滨江沿岸,单侧长度约61 km,宽度约2~5 km,总面积约201 km2(注:本文研究范围在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外扩1 km),包括浦东新区、宝山区、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等8个行政区的滨江区域[1]。黄浦江流域是上海市重点生态廊道、黄浦江沿岸地区是上海城市发展主轴、大众公平共享的城市客厅,对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2]。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滨江45 km岸线的公共空间正式全线贯通。目前滨江南、北区段正在着手新的规划建设,开展滨江游憩大数据分析与公众需求研究十分必要,对滨江规划建设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游憩大数据分析

本文研究范围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公布的单元控规范围外扩1 km的地区。采用250 m × 250 m网格对滨江地区公众居住、游憩活动热点地区、市域关联度进行分析。公众游憩数据基于2018年5月7日至5月20日连续两周的上海市联通手机信令数据,数据通过质量验证,每天有效基站占比达到95%以上,数据完整可靠。

1.1 地区分析

通过居住、工作、游憩人口的筛分,对研究范围内的居住、游憩人群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图1、图2分别为5月7日(周一)、5月12日(周六)的居住、游憩人群分布图,两周内其余各日分析结果与这两日的情况总体一致,故采用这两日进行活动分布分析。图例中居住、游憩人数为当日单个网格中联通手机用户的出现次数,联通手机用户约占全部手机用户的30%,具有抽样调查的统计学意义。

图中蓝色区域人数最少,紫色区域人数最多,红色区域人数居中。图例采用三个色相、九种颜色表示人数数量分级,从低到高分别为蓝色、红色、紫色,每个色相再由浅到深细分三种颜色,通过色相、明度的差异,表示人数数量分级。

分析结果显示,滨江沿岸地区居住、游憩活动总体极为活跃,尤其是滨江中段,为45 km已贯通段,形成了明显的热点地区。居住人数分布最少的地区由南至北,分别为浦东新区滨江森林公园区域、杨浦区军工路上海集装箱码头、浦东新区高行工业园区、浦东新区前滩、后滩公园区域、闵行区吴泾镇工业园区域、以及“黄浦江第一湾区域”(浦东、闵行、奉贤)分布有大量农林用地的区域。游憩人数分布最少的地区由南至北,分别为浦东新区滨江森林公园区域、浦东新区高行工业园区、闵行区吴泾镇工业园区域、“黄浦江第一湾”[3]区域。居住、游憩人数分布最多、最广的区域,集中在中段45 km已贯通段,其余区段也有少了集中热点地区,如宝山区吴淞街道、浦东新区三林地区、闵行区紫竹高新区等。

1.2 市域关联度分析

居住、游憩人数的热点地区分析以活动人数为分析依据,不含活动人群的来源地信息,因此还不能反映滨江某区段对全市的服务范围,即滨江某区段是服务所在区、周边区还是全市各区。通过游憩人群的来源地,可以了解滨江某区段和全市各区的关联度,某区段的游憩人群来源地越多,说明该区段的服务范围越广,间接可知该区段与本市各区的关联程度越高,本文据此进行了滨江地区市域关联度分析(图3)。

图中蓝色区域表示游客来源地最少,红色区域表示游客来源地最多。图例分级为1~16,如某网格区域的游客来自1个区,用蓝色表示,如果游客来自16个区,用红色表示。分析结果显示,滨江沿岸地区的市域关联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中段45 km贯通段的市域关联度最强,其余区段的市域关联度较弱,说明45 km贯通段的服务范围最广,其余区段大多仅对自身所在区或临近区进行服务,市域关联度较弱。滨江地区规划定位为本市核心功能承载空间,目前虽然公共活动十分活跃,但只有少数几个节点呈现出较强的市域关联度,还有很多区域需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扩大服务辐射范围。

2 公众抽样问卷调查

基于网上问卷开展抽样调查,问卷通过常用通讯软件公开发布,得到热心市民、高校师生、新闻媒体等各行各业人群的广泛支持,453位市民以自愿的方式参与问卷调查,360人完成全部问题,93人尚未去过滨江。问卷答题人年龄分组覆盖全部年龄段,36~45岁的人数最多,比例约为33.06%,这部分人群是游憩主力人群。性别特征方面,女性占47.22%,男性占52.78%,女性比例略低于男性。

2. 黄浦江滨江地区5月7日(周一)、5月12日(周六)游憩人口分布图

3. 滨江地区市域关联度分析图(左:游客来自滨江外;右:游客来自滨江内)

2.1 滨江游憩率

常去滨江游憩的游客比例为35.32%,很少去滨江的公众比例约为44.15%,从来没去过滨江的公众比例约为20.53%,“很少去”“从来没有去过”二者合计约为64.68%,市民去滨江游憩的比例总体较低。

2.2 滨江游憩体验总体评价

与一般公园绿地相比,滨江游憩体验的差异性十分明显(选择“差异不明显”的仅为12%),超过半数的公众(54.72%)认为滨江游憩体验更佳。公众认为滨江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优势并不十分突出,选择“自然资源更多”“文化氛围更浓”的比例分别为49%和45%。公众认为滨江服务设施的优势最不明显,选择“服务设施更全”的仅为32.78%。

公众认为滨江游憩体验感更佳、差异性更明显的影响因素集中在更开阔的视野(62.78%)和更丰富的景观(55.28%)两方面。公众选择生态环境、人文氛围、服务设施、游憩场所、社会活动等作为影响因素的比例都低于50%,显示出滨江建设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提升(图4)。

表1 滨江游憩率统计表

2.3 滨江游憩体验主要方面满意度评分

公众对滨江游憩体验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满意度评分(分值含义:2=不满意;4=尚可;6=较满意;8=满意;10=非常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是绿化环境(8.14分)和安全保障(7.86分),得分最低的是交通设施(如交通换乘、停车方便程度,5.8分)和服务设施(如零售、餐饮等, 6.1分)(图5)。

3 滨江游憩“成本—效率”分析

交通不便捷是制约滨江体验的瓶颈[4],相关研究都曾提出,但尚未深入开展对比量化分析,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成本—效益”模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按15 min、30 min、60 min划分4个交通时间区间,统计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滨江公园绿地的交通时间情况(图6)。71%的公众能够在30 min内到达一般公园绿地,而仅有44%的公众能够在30 min内到达滨江公园绿地(一般公园绿地是指距离黄浦江1 km以外的公园绿地,如居住地附近的公园绿地)。

分析公众对滨江外部交通体验的情况(图7),仅有约35.83%的公众认为滨江交通“较为便捷”(与“常去”滨江游憩的比例35.32%几乎一致)。公众反馈最多的问题,在于“滨江区缺少地铁站或公交站”。公众在滨江游憩过程中,对内部交通也感到不便,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短程代步工具方面,“代步工具较少,如短程游览车、共享单车等”(图8)。

为进一步量化表达滨江游憩交通平均时间,本文对游憩交通时间取中位数:15 min内到达游憩目的地取7.5 min;15~30 min内到达游憩目的地取20 min;30~60 min内到达游憩目的地取45 min;60 min以上(1 h~3 h)到达游憩目的地取120 min。计算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黄浦江滨江游憩的平均交通时间为:

前往一般公园绿地游憩交通平均时间(:29%×10+42%×20+22%×45+8%×120)=30.80 min,来回时间合计约1 h;前往黄浦江滨江游憩交通平均时间(:13%×10+31%×20+32%×45+24%×120)=50.70 min,来回时间合计约1.67 h;

按双休日游憩半天计算(总耗时约4 h,含来回交通时间),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的游憩体验时间为3-2×(30/60)=3 h,前往黄浦江滨江的游憩体验时间为4-2×(50/60)=2.3 h。

将交通时间作为主要游憩成本,体验时间作为游憩效用,则体验时间减去交通时间是实际获得的游憩效益:

一般公园绿地游憩的体验时间、交通时间之差=3-1=2,游憩效益为2 h;

黄浦江滨江游憩、交通时间之差=2.3-1.67=0.63,游憩效益为0.63 h。

4. 公众对“滨江在哪些方面有比一般公园绿地有更好游憩体验”的选择统计

5. 公众对滨江游憩体验主要方面的满意度评分

考虑到一般公园绿地与黄浦江滨江的游憩资源有差异,不能简单将二者进行数量对比分析,而应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转化为各自的游憩体验效率,游憩体验效率=游憩效益时间/游憩总时间:

前往一般公园绿地的游憩体验效率=2/4×100%=50%;

前往黄浦江滨江的游憩体验效率=0.63/4×100%=15.75%;

二者之比为3.17,即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的游憩体验效率是前往黄浦江滨江游憩的3倍,游憩体验效率低制约着公众去黄浦江滨江游憩的选择。

基于游憩体验效率的差异,公众在选择游憩目的地时可能做出如下权衡:(1)当黄浦江滨江的游憩资源与一般公园绿地的游憩资源相近时(滨江游憩特色不突出),公众基于3倍的游憩体验效率,会更多选择去一般公园绿地游憩;(2)当黄浦江滨江的游憩资源显著超越一般公园绿地的游憩资源时(滨江游憩特色显著),公众有可能突破游憩体验效率低的制约作用,选择去黄浦江滨江游憩,以获得体验特殊、价值更高的游憩体验;(3)在游憩资源相近条件下(滨江与一般公园绿地特色相近),如游憩交通时间相同,公众选择去黄浦江滨江或一般公园绿地的概率也相近。

黄浦江滨江目前正处于“先贯通、后提升”的提升启动阶段,相关游憩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优质游憩资源集中于外滩、陆家嘴滨江段,造成公众集中前往该地区游憩,因此该地区市域关联度较高。滨江整体开发程度较弱,大部分滨江段尚未贯通,虽然滨江工业遗址、林地、湿地资源较多,但适合公众开展游憩、具有特色的资源较少,游憩配套设施甚至不如一般公园绿地,因此前往滨江游憩的公众多为附近的居民,外区居民前往的意愿不高,造成大部分滨江段的市域关联度较低;从滨江全域来看,也拉低了滨江总体游憩利用率。

4 公众愿景

当问及公众心目中的黄浦江滨江发展愿景时,关键词集中在“文化、生态、活力、特色、便捷”五个方面(图9)。公众智慧已为滨江提升指明了方向:文化是黄浦江滨江最核心的无形资产;生态是黄浦江滨江最宝贵的稀缺资源;活力是滨江公共服务能级的集中体现;特色是滨江吸引世人的关键抓手;便捷是滨江服务于民的基本保障。提升滨江建设水平,应着重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注重内外兼修。

滨江文化和滨江生态是上海市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是滨江提升的内在要素。滨江两岸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层累[5],滨江南段的“浦江第一湾”、李家阁历史村落及文物等,代表着古代历史文化景观;滨江中段的外滩源万国博览建筑群、陆家嘴摩天大厦建筑群等,代表着上海开埠的殖民历史记忆和新中国发展的举世成就;滨江其他区段的码头及工业建筑,鉴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还有大量湿地、林地、农地、公园绿地是上海城市中心最宝贵、最稀缺的自然资源[6]。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是滨江提升的核心工作,滨江历史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特色也是区别于一般公园绿地最核心的价值与最显著的特色所在。

6. 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滨江公园绿地的交通时间统计图

7. 公众滨江外部交通体验统计图

8. 公众滨江内部交通体验统计图

9. 公众愿景中的高频词汇

活力、特色与便捷是滨江提升的外在要素。活力是滨江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能级的集中体现,本文采用的“市域关联度”即是一种衡量滨江活力水平的指标。滨江的活力不仅仅要求服务人群数量大,而且要求服务辐射范围广,作为城市发展主轴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特色和便捷是提升滨江活力的抓手,对滨江游憩发展至关重要。特色是滨江游憩资源的特殊吸引力,是吸引游客前往的关键因素;便捷是制约滨江活力的短板,交通不便、服务设施不足都将导致滨江游憩效率降低,影响公众做出前往滨江游憩的选择。

5 结语

虽然滨江整体游憩热点地区分布广泛,但市域关联度集中在外滩、陆家嘴滨江段,说明黄浦江滨江大部分区段尚未充分发挥辐射全市的服务能级。由于一般公园绿地的游憩效率远高于黄浦江滨江,公众依据游憩资源、游憩效率对游憩目的地进行选择权衡,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造成不同滨江段的市域关联度差异,游憩资源优质、设施完善的地区,市域关联度高,反之则低。

展望未来,公众对黄浦江滨江未来发展愿景汇聚为五项重点内容,依次为“文化、生态、活力、特色、便捷”。应以“活力”为结合点,以内外兼修的方式扭转当前游憩权衡的不利条件,从根本上着力提升滨江服务能级:向内,深入挖掘滨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通过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形成滨江特色游憩资源与深层体验价值;向外,补足当前滨江交通不便捷的短板,配套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营造便捷、舒适的滨江游憩体验。

猜你喜欢

黄浦江滨江市域
黄浦江航行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的治理及监管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丹麦DALI 5.1.2全景声,家里的角落处处有影音 滨江一号多功能影院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上海黄浦江两岸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考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