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航母级券商”券商和银行不能以邻为壑

2020-07-26黄湘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中信头部券商

黄湘源

自证监会提出“打造航母级券商”以来,市场关于此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时至今日,却并没有相关举措推动其进入既定轨道,我们不禁要问:“航母级券商”,你在哪里?

券商强强合并最靠谱

在所有关于“航母级券商”的动向中,券商强强合并的消息似乎最为靠谱。以目前的资产规模计算,中信系两家头部券商合并的消息如果成真,则其合并后的市值将达到5500亿元,跻身国际顶尖券商之列不在话下。但处于舆论旋涡的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却双双发布了澄清公告,矢口否认存在相关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也许并不是中信系对行业处于高潮期实施并购战略进而发展成为行业龙头的机遇无动于衷,而是公司近两年来一直在进行内部整治尚自顾不暇。对于中信而言,目前打造“航母级券商”的时机可能尚未成熟。

即将回A股的中金公司,宣布将发行规模由4.59亿股提升至14.38亿股,占股本比重由9.5%升至24.77%,在IPO进程中,如此大规模的上调发行量并不多见,与IPO项目发行股份占发行后的总股本通常不高于10%的情形相比,24.77%的首发比例则更为罕见。

中金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解释成为满足资本金提高的需要,但市场似乎更愿意相信其与时下证券行业扩容的内在需要以及汇金系内部整合的潜在预期有一定的关联。无论是根据市净率还是市盈率测算,中金公司发行规模达到14.38亿股,则其最终募资额高达数百亿元易如反掌。这不仅意味着市场将再出现一个IPO募资额超过国泰君安的最大券商股,假如中金公司趁热打铁与申万宏源合并,即使市场对中信系航母券商的期待有可能会落空,但另一个净资本依然有可能达到上千亿体量的新“航母级券商”出现已近在眼前。

券商和银行不能以邻为壑

与券商的强强联合模式相比,券商行业近期此起彼伏的融资“补血”消息也足以抢夺市场的眼球。其中尤以中信、中金、国泰君安、中信建设、浙商等五家头部券商齐聚第一创业证券定增认购为甚。不过,第一创业此次募资总额仅42亿元,由于其本身在券商行业内排名并不靠前,再加上各家头部券商分别通过定增方式所获得的认购股份比例也不多,无论是对于提升第一创业证券在行业内的地位还是增强相关头部券商在业内的话语权,都未必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而今年上半年,券商通过发行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次级债、短期融资券及可转债的形式,已累计募资7975.68亿元,同比大增89.14%。与此同时,还有1182.5亿元定增及配股或已经实施或正在路上。其中定增或配股达到或超百亿元规模的更是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固然有利于相关券商夯实资本实力,寻求业务扩张,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券商在应对银行有可能获准开展证券业务的问题上过于紧张的心理。

其实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另一个相对可行的模式无疑非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莫属。如果银行获取券商牌照,由于银行的机构客户和个人高净值客户远多于券商,对券商的投行、资管与财富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固然会构成一定的冲击。但在某种意义上,“银证狼”也许非但并不是银行业单方面通过插足证券业异军突起的专利,却可能是证券行业从激活银证重组开始,由此而进入混业经营领域并通过与银行业的相互竞争相得而益彰的适当切入点。所以对此券商大可不必过于紧张。

在笔者看来,加快打造“航母级券商”的速度,单靠某一家券商的内部整合不仅是远远不够的,券商和银行相互之间的以邻为壑更是行不通的。在市场化的前提下,体现在政策上通盘规划的改革显然也不是没有必要的。而至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来自有关方面的政策信息不仅不够透明,也有失确定。

有理由相信,在做大直接融資市场的过程中,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航母级券商的进程总体上不仅仍将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有待于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未来有更多“航母级券商”崛起于市场的真正动力。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猜你喜欢

中信头部券商
旅行休憩小头枕
长颈鹿
蚝壳巧制作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敲打孩子头部会引起癫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