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他又是谁?
2020-07-26李丹
摘 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于十九世纪初创作的作品,被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本文将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来分析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及其创造的“怪物”之间的人格相似性,以此来说明怪物是弗兰肯斯坦被压抑的本我外化宣泄的产物,并通过弗兰肯斯坦对怪物的恐惧、憎恶、追击来说明弗兰肯斯坦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三重人格理論;本我
作者简介:李丹(199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2
1. 引言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三重人格模型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由“力比多”组成,是精神力量和本能的来源,遵循“唯乐原则”。自我代表理性,是人格的执行者,控制着本我和超我,并与外部环境互动,以满足整体人格的需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和理性思考来满足由本我产生的冲动,从而确保该冲动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超我是人格的道德,社会和司法分支,它压抑本能冲动,按照“至善原则”活动(朱立元1997: 62)。在三重人格中,如果自我能良好运作,调和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则人格将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而当三者不相协调发生冲突时,则会出现人格异常。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热衷研究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用尸体碎块造出了一个“怪物”,后又因厌恶而抛弃了它,最终被自己造出的“怪物”所毁灭。本文通过分析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人格特征后发现,怪物是弗兰肯斯坦本我的极端化和具象化,而弗兰肯斯坦对怪物的仇恨,恐惧,追逐和压制,正是他的自我和超我对本我做出的抑制。从弗洛伊德人格构成理论来看,整部小说所描写的可以说是弗兰肯斯坦在人格层面上的自我探寻与自我冲突。
2. 弗兰肯斯坦人格分析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生于富裕和谐的资产阶级家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只是一个温良随和的富家子弟,对自然科学兴趣颇深。自青年时期,他的内心就开始燃起熊熊的求知烈火,热衷探索自然界的隐秘法则和知识禁区,极度渴望探求 “最深层的造物之谜”。
然而,在他意识深处推动这种求知热望的是野心和自恋,这也注定了他的毁灭。从青年时代开始,他的灵魂就在呼喊:“前人已经达成这么多的成就,而我会成就更多,远胜于此。我会踩着现有的足迹,开拓新的途径,探索未知的力量,将万物最深奥的秘密展现给世人(Shelley 2019:37)。他相信“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人投入同样的科学研究,却唯独他能发现如此惊人的秘密”;他欣喜“自创世以来,向来只有最博识之人得以进行这样的研究,……如今他却唾手可得”(41);当他具有赋予生命的能力时,他坚信能创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探索的欲望因仁慈而生,却最终迷失在疯狂的野心和自恋中,导致他的痴迷和极端。这位温柔的富家子弟忽略了亲人和爱人,不顾四季的更迭,只为完成那个完全将他淹没的伟大目标——创造生命。这种强大的本我冲动让他成为疯癫的怪胎,日夜流连在墓地和停尸间,通过偷盗尸体来满足他对生命创造的极度热情。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具有两类基本本能: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 2004:137)。弗兰肯斯坦的无意识中压抑着他对伊丽莎白的爱欲与渴望。自幼时起,伊丽莎白对于他来说,就是最独特的存在,没有任何女性能像她一样激发他炽烈的爱慕与情感。虽然弗兰肯斯认定伊丽莎白至死都只属于他,应该由他保护、疼爱、珍惜,但道德和传统的教育压抑了这种无意识状态的冲动,因而两人始终以表兄妹相称,后来又因怪物的威胁而不得不延期婚礼。
弗兰肯斯坦的本我充满了狂躁的力比多和压抑的冲动,混杂了邪恶的追求,禁忌的探索,自恋的野心和爱欲的渴求。在享乐原则的控制下,他的本我冲动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注定毁灭的黑暗深渊。另一方面,他的自我不断地协调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找到了满足冲动的现实基础。在贾斯汀遭受不白之冤时,他在纠结和挣扎中最终选择保持沉默,生怕暴露自己的邪恶行径;在“怪物”要求他制造异性伴侣时,他先以“造物者的责任”为由答应,而后又因“对人类同胞的责任”而毁掉即将成型的异性怪物,这一切在现实面前的畏缩、退让和挣扎都是自我在本我与现实环境之间协调的表现。严格的家教和传统的道德感是超我的代表,严格的家教时刻要求他要善良镇定,温柔克制;传统的道德感决不允许人类洞悉生命创造的秘密而成为第二个“造物主”。在本我和超我的纠缠冲突中,弗兰肯斯坦耗尽生气,承受着罪恶、焦虑和恐惧的折磨。本我说:“我想穷尽生命的奥秘,成为造物的上帝”;自我说:“我惊恐万分”;超我说:“这违背了父母的教导和道德的指引!”然而,弗兰肯斯坦的自我未能调和这种不断膨胀的冲突,这些被抑制的本我欲望急需找到发泄的出口——怪物,它那丑陋的面貌正是弗兰肯斯坦隐秘冲动的显化。
3. 怪物人格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类处于婴儿时期的本能即追求食物,住所,关爱和陪伴。尽管怪物刚刚成形便具有成熟的身体,但从其人格来讲,它只是一个不具备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婴儿。在融入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它先是遭到造物者的无情抛弃,当他以仁爱之心待人时,又因丑陋的外表遭到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这一切将它对爱和接纳的渴望转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冲动,它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爱人一一杀死,接连的杀戮让他的心中充满残酷的狂喜。怪物对弗兰肯斯坦提出的和解要求是为它创造一个女性,让它有可以互相关怀体谅的对象。 它清楚地表明,它所需要的是一个女性,另一个性别的动物,可以满足其爱欲渴望和内在情感需求。怪物复仇的冲动、邪恶的破坏力和爱欲的渴求都是本我最真实的体现。
怪物的人格结构由超强的本我和孱弱的超我构成,居中调停的自我无法执行超我对欲望的抑制和对道德的追求,任复仇的冲动和爱欲的渴望爆发,以此来获得即时的满足。尽管怪物已经从村民的举止中学习了人类的举止,语言和美德,并从书籍中了解到人类的本性和情感,但其超我意识仍然太弱,无法抑制自己通过杀戮和破坏进行复仇的欲望。
当超我抑制不住强大的本我行事时,另一个途径就是实行惩罚。面对弗兰肯斯坦的遗体时,怪物发出了悲伤凄惨的呐喊“他在创作完成之后所受的痛苦,和我复仇时感受到的痛苦相比,不及万分之一。悔憾荼毒着我的心,可怕的自私却催促着我(Shelley 2019: 207)”自私是本我在叫嚣,遗憾是超我实施惩罚,这种不能自已的痛苦展现了怪物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纠缠与冲突。
4. 我是谁,他又是谁?
弗兰肯斯坦是谁,怪物又是谁?有研究者表示,怪物及其创造者是一个个体中对立的两部分(李秋容 2012)。 通过上文比较可以发现怪物呈现出了弗兰肯斯坦本我中被压抑的欲望,如:邪恶,痴迷,渴望和强烈的爱欲。可以说怪物是一面镜子,其中可以折射出弗兰肯斯坦内心最深处的黑暗面,这些黑暗的冲动不为人类社会所接受,总是被超我所压抑,因而长期得不到释放。
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人格之间互相映射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动来揭示。在赋予怪物生命的过程中,弗兰肯斯坦“内心的人性让他常厌恶自己的工作,但他仍然受到愈燃愈烈的热切驱使(Shelley 2019:43)”。这反映出他强大的被压抑的本我需要通过一个外化的生命形式爆发出来,而深受传统礼教和家庭教育影响的超我又带着极其强烈的道德感在向他发出厌恶的信号。怪物诞生之后的第一眼,便注定了弗兰肯斯坦噩梦的开始,他的热切变成了深深的厌恶,他的期待变成了一场灾难,与它的每一次相遇对弗兰肯斯坦来说都是极大的恐惧。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焦虑是恐惧情绪的代名词,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现实或客观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现实焦虑的根源在于外部世界的危险。神經质焦虑源自于本我的本能对象选择。当无法控制的冲动逼近意识,并被认为可能造成伤害时,人们会害怕被这种冲动所淹没。道德焦虑根植于超我系统的良知中。(Hall 1954:61)
从表面来看,弗兰肯斯坦的恐惧来源于外界事物,即他亲手创造出的怪物;但实际上,这种恐惧根植于他对自己本我的恐惧,是对他试图压抑但反被其控制的冲动的恐惧,是对他自己心底邪恶阴影的恐惧,也是对超我良知折磨的恐惧。 弗兰肯斯坦的恐惧既属于神经质恐惧,也属于道德恐惧。霍尔认为,在每一种神经质恐惧的背后,都有一个原始的本我欲望,欲望的对象正是这种恐惧的事物本身。具有神经质恐惧的人渴望他所恐惧的对象,或渴望与恐惧对象相关联或象征的东西(Hall 1954:65)。根据这一观点,弗兰肯斯坦之所以害怕怪物,不是因为怪物的外表可怖或生性残忍,而是怪物所呈现出的丑陋、邪恶和强烈的爱欲正是他本我因受到自我和超我压抑而无法实现的渴望。破坏,杀戮和欲望是深深地植根于弗兰肯斯坦的意识中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怪兽作为他本我的外化宣泄产物,帮助他实现了压抑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弗兰肯斯坦总是感到内疚痛苦,并称自己为“真正的凶手”。
最后,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疯狂追击、轮番复仇的过程以一种形象和极端的方式显示了本我与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兰肯斯坦》整部小说最终呈现的是人类自我探寻与自我冲突的浪漫母题。整篇小说中,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与之相似的生物,其实质是以更精确的方式探寻自己未知的一面。他惧怕、追击并试图摧毁了这个创造物,因为他通过显化的“怪物”看到了自己潜意识深处邪恶的冲动和人格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弗兰肯斯坦”,他们乐此不疲地向自己的意识深处探寻,纠缠在欲望与自我和超我之间永恒的内在冲突中。
参考文献:
[1]Hall, Calvin S. A Prim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M]. Cleveland: World Pub. Co: 1954.
[2]Shelley, M.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M].周沛郁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文集6: 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主编.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4.
[4]李秋容. 弗兰肯斯坦的多重人格在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反映.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12.
[5]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