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磁场特征的新蔡铁矿区构造单元分布特征
2020-07-26张磊王万银赵修军张义蜜
张磊,王万银,赵修军,张义蜜
(1.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3; 2.长安大学重磁方法技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54;3.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河南省舞阳—新蔡铁矿带是河南省铁矿重要找矿区带,其大部分区域属于第四系覆盖区,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探明的铁矿资源量占河南省探明储量的76.3%[1-2]。新蔡铁矿区位于舞阳—新蔡铁矿成矿带的东南部,根据以往勘探结果显示,区内练村集—杨集一带估算332+333铁矿石资源储量 45 547.63万t,其周边预测潜在资源量约6万t,矿床规模达超大型。该区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太古宇太华岩群地层中,层位稳定,延伸较大[3]。因此,对新蔡铁矿区进行研究对于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练村—杨集一带。前人对练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练村铁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赋存于新太古宇太华群铁山庙组地层中,矿床是由含磁铁矿的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其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练村铁矿形成于新太古宙的弧后盆地构造环境,与鲁山—舞阳—霍邱铁矿一致[4-6]。随着河南省1∶50万区域重力、1∶25万区域重力的开展,研究区断裂构造得到了进一步认识。2013年的调查报告认为[7],研究区发育断裂6条,其中壳断裂5条、盖层断裂1条,断裂走向以NW向和NE向为主,对基底凸起、凹陷起控制作用,研究区内航磁异常均与太古宇及其他老地层中的含矿磁性岩体有关。但受限于研究范围及研究手段,前人对地层单元界线及区内一般断裂认识不够,这就制约了研究区实现深部找矿的突破。
本文依托“河南舞阳新蔡铁矿整装勘查区1∶5万区域地质综合调查”项目,以1∶5万[1-2]重力资料和1∶5万航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和钻孔等资料,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对研究区内断裂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利用2.5D反演技术,对基底界面进行反演,重新划定地层凸起、凹陷范围,综合分析断裂构造与地层单元分布规律,为实现深部找矿突破提供地球物理支撑。
1 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1.1 地质概况
研究区属第四系厚覆盖区,地层具有基底、盖层两层结构。基底为新太古宇太华岩群,盖层岩系为新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新生界三叠—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8]。该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地段,所处的栾川—确山—固始深大断裂为一级构造带。区内褶皱不发育,断裂共8条,断裂以大致平行地层走向分布,以NW向和NE向为主(图1)。
图1 研究区地质简图(据河南省地质局,1978)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study area (Geological Bureau of Henan Province, 1978)
1.2 地球物理概况
1.2.1 地层密度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区内地层从新到老密度是从小到大。根据地层密度统计结果可分为5层:第四系平均密度为1.94×103kg/m3;古近系、新近系平均密度为2.38×103kg/m3;白垩系—石炭系底的平均密度为2.52×103kg/m3;奥陶系—震旦系平均密度为2.67×103kg/m3,太古宇平均密度为2.79×103kg/m3。它们之间密度差分别为0.44×103kg/m3,0.14×103kg/m3、0.15×103kg/m3、0.12×103kg/m3。这五个大的密度层与该地区内出现的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基本吻合,这就为实现研究区基底界面反演提供了地球物理基础。
表1 研究区主要地层、矿物密度统计结果
1.2.2 地层磁性特征
由于研究区为第四系全覆盖区域,岩性标本测定工作有很大难度,所测定的地层单元不够完整,缺失的地层和矿石以区域磁性特征进行补充,并进行综合整理,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变质岩的磁性变化较大,沉积岩的磁性微弱;总体上从古生界到新太古界由新到老,磁性由弱到强。研究区实测片麻岩磁性强度较弱,而区域物性资料显示新太古宇片麻岩、片岩磁性较大,初步认为研究区内片麻岩含磁性物质分布不均。磁铁矿磁性最强,磁性远大于新太古宇太华岩群地层。
表2 研究区地层及主要岩矿石磁性统计结果
1.2.3 重力场特征
研究区重力异常整体表现为工作区北西部、西南部、东部异常高,其余区域表现重力异常低,异常形态呈“V”字形,异常形态不封闭(图2)。根据重力异常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异常大区,分别为陈店异常高区、新蔡—雷寨异常低区和练村防—胡店异常高区。重力异常高主要是由基底隆起所致,重力异常低是由新生界覆盖较厚、基底凹陷引起。
区内重力异常梯度带走向以NE、NW向为主,反映了区内主要断裂构造格架,对基底起伏起到控制作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练村—防胡店异常高区布格重力异常值从北向南逐渐增大,说明基底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起伏特征,练村地区已有钻孔显示,但是断裂位置与重力异常梯度带位置有所偏移,且显示不够全面。因此,重新对研究区的地层单元界新生界下伏地层为太古宇太华岩群,这与前人认为的练村—防胡店一带地层为侏罗系、奥陶系不符[5-6];陈店异常高区存在两个高异常中心,分别位于佛阁寺、陈店附近,根据重力场特征,基底应为佛阁寺—陈店—砖店一线为凸起的中心,这与前人认为该区地层为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同样不相符[7-8];断裂构造基本可以反映研究区构造格架,线、断裂构造分布进行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图2 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与地质叠加结果Fig.2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geological superposi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1.2.4 磁力场特征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已知钻孔资料亦未发现岩浆岩体,因此认为区内磁异常主要是由磁铁矿及老的沉积基底引起。根据1∶5万航空磁测资料,对研究区的ΔT化极磁力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图3)。
图3 研究区化极磁力异常与地质叠加结果Fig.3 Geochemical magnetic anomaly and geological superposi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从异常空间分布上来看,化极磁异常C01、C02、C04呈NW向带状展布,异常梯级带位于东北侧,说明在砖店—关津一线存在一条走向NW的断裂构造[9-10],前人并未在此推测有断裂构造;磁异常C02、C03整体呈NE向展布[11-12],主要是受关津—岳城集一带的NE向断裂控制;磁异常C04、C05、C07呈SN向平行分布,初步推断是受涧头—宋岗—张里店一带的NNE向断裂控制,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内主要断裂的走向特征基本吻合。
2 断裂构造研究
地质构造是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的形迹,受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其边缘往往会形成具有一定密度或磁性差异的边界线,而重、磁异常数据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利用重、磁位场识别地质体边缘位置时有其独特的优势[9]。在进行构造识别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总水平导数[10-11]、垂向导数[12-13]、倾斜角法[14]、总梯度模法等[15-16]。近年来,随着边缘识别方法的不断提高,利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对位场数据进行边缘识别取得了更好的应用,该方法是通过对总水平导数求垂向导数,使得计算结果的峰值更加尖锐,横向分辨能力更强,消除了地质体剩余密度或磁化强度的影响,消除了地质体边缘外的信息,使得图面简单,清晰,便于识别[17]。如在五台—恒山地区构造格局研究[18]、贝克盆地构造单元划分[19]、天津市断裂构造单元划分[20]、莺-琼盆地构造分界及其两侧断裂特征[21]、南海及邻区断裂分布研究[22]中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故本文断裂推断采用NVDR-THDR方法来进行。
研究区属于第四系覆盖区,地层以沉积地层为主,磁性体以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为主,太古宇太华群地层中的片麻岩属中弱磁特征,重、磁异常特征对主要断裂的平面位置确定均能起到指示作用,但重力异常特征在一般断裂平面位置确定上优势更为明显。因此本文断裂研究以布格重力异常识别(图4)为主、化极磁力异常识别(图5)为辅的方法来进行综合研究。从图4可以看出,1978年基岩地质图推断断裂[15-16]与重力异常NVDR-THDR峰值中心对应较差,已不能用于研究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关系的研究,1∶25万区域重力推断断裂成果与重力异常NVDR-THDR峰值中心基本对应,对研究区断裂体系研究具有参考意义。①前人推断的F42、F43、F44、F45、F48分别与本次推测的F4、F1、F6、F3、F2位置、走向基本一致,为研究区内主要断裂构造,走向以NE、NW为主,控制着区内的基底凸起、凹陷。
图4 研究区重力异常NVDR-THDR与断裂叠加结果Fig.4 Superposition of gravity anomaly NVDR-THDR and fault detectio of the study area
图5 研究区化极磁力异常NVDR-THDR与断裂叠加结果Fig.5 Superposition of chemical polar magnetic anomaly NVDR-THDR and fault det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本次认为F1在汝南埠附近被F5错断,F3平面位置与前人认识偏移较大,与以往认识不同。②前人认为F49为深大断裂,与本次推测的F21位置基本一致,推测F49由多条断裂组成,F21为其中的一支。
通过分析图4、图5可以得出,研究区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性、多层次性的特点。按照断裂走向可划分为NNW、NW、NE和NNE向,其中NNE向和NW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构造格架,发育时间较早,如断裂 F1~F6,对研究区基底隆起与凹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F7~F21断裂较新,形成于构造演化中、晚期[19-20],根据断裂构造发育规模、性质不同,控制研究区地层的发育,可形成断凹、断隆等,规模较小,形成时间晚,属后期断裂,这类断裂多数对盆地内沉积没有控制作用,可能为沉积层内的盖层断裂。
研究区主要断裂为F1(寒冻—殷围孜断裂)、F2(涧头—张里店断裂)、F3、F4(砖店断裂)、F5(佛阁寺—雷寨断裂)、F6(关津断裂),根据断裂规模及其对区域构造控制作用,结合以往地质资料,对6条主要断裂特征进行统计(表3)。
表3 研究区主要断裂特征分析
3 地层分布研究
3.1 地层界线研究
在对研究区重力场特征、断裂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基岩地质图(图1)及钻孔资料等,对研究区基层界线进行研究(图6)。
图6 本次修编基岩地质图Fig.6 Geological map of bedrock revised this time
1) 前人认为顿岗—涧头一带地层为太古宇太华岩群,练村—张里店一带地层为侏罗系,防胡店南地层为奥陶系,而根据重力场特征显示,从涧头到防胡店,由北向南重力异常值逐渐增大,南部防胡店地区重力值最大,异常峰值为8.6×10-5m/s2。根据钻孔ZK101、ZK102、ZK307、ZK1705、ZK12701、ZK3204资料显示,地层为新生界、太古宇, 而顿岗—防胡店一带均位于练村—防胡店重力异常高区,该区未发现深大断裂对地层进行破坏。因此本次研究认为,顿岗—防胡店一带地层均为新生界、太古宇,基底地层隆起引起该区在重力场上表现为重力高异常。
2) 前人认为在顿岗—陈集一带,新生界下伏地层为奥陶—寒武系,根据重力场特征,该区为重力异常低及其梯度带,低异常中心位于陈集附近,异常峰值为-9.5×10-5m/s2;在陈集—麻里店一带,未发现有深大断裂破坏地层,根据ZK12-1显示,新生界值为-9.5×10-5m/s2;在陈集—麻里店一带,未发现有深大断裂破坏地层,根据ZK12-1显示,新生界厚度528 m,下伏地层为侏罗系。因此本次研究认为,顿岗—陈集一带新生界下伏地层均为侏罗系,重力低异常是由新生界覆盖较厚、基底凹陷所致。
3)前人认为在寒冻镇—河坞集—新蔡县—涧头一带新生界下伏地层为二叠系、石炭系、寒武—奥陶系,根据重力场特征,该区为重力异常低及其梯度带,低异常中心位于十里铺东北,异常峰值为-11.8×10-5m/s2。ZK0001显示新生界厚940 m,下伏地层为侏罗系,厚为419 m,在1 359 m处钻遇三叠系;ZK0201显示新生界厚940 m,下伏地层为侏罗系,厚为777 m,在1 717 m处钻遇太古宇太华岩群。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寒冻镇—河坞集—新蔡县—涧头一带新生界下伏地层均为侏罗系,受F4断裂影响,新蔡县东北形成基底凹陷,引起重力低异常。
4)佛阁寺—陈店一带前人认为新生界下伏地层为石炭系、寒武—奥陶系,而ZK0201在1 717 m处钻遇太古宇太华岩群,未发现石炭系、寒武—奥陶系,根据重力场特征,该区域为陈店重力高异常区,异常中心峰值为2.2×10-5m/s2。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该佛阁寺—陈店一带新生界下伏地层均为太古宇太华岩群,重力高为基底隆起所致;而岳城集—河坞集一带,受断裂F5影响,该区位于断层的下盘,地层向下滑动,根据重力场特征,该区域侏罗系地层下伏仍为太古宇太华岩群。
3.2 基底界面研究
研究区属第四系厚覆盖区,前人对基底起伏及埋深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内凹陷盆地及基底隆起分布、埋深情况,本文结合区内重力场、地质特征和已知钻孔资料,利用2.5D反演技术,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选取了14条剖面(图7)进行定量解释,提取每条剖面上新太古宇顶板埋藏深度,以此来对基底界面起伏特征进行研究。
图7 反演剖面位置示意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inversion profile location
图8为研究区推测新太古宇顶等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陈店—佛阁寺一带、涧头—防胡店一带,新太古宇顶部埋深最浅,与研究区重力场特征及本次推测的地层界线基本吻合。
3.3 凸起凹陷研究
前人认为本次研究区存在2个凸起、2个凹陷,即陈店—岳城集凸起、西洋店凹陷、新蔡—王勿桥凹陷、练村—防胡店凸起[2],见图9。本文通过重磁场特征研究,结合钻孔、地质等资料,在太古宇顶板等深图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凸起、凹陷进行了重新认识。
图9 前人划分基底凸起与凹陷分布(据马振波等,2013)Fig.9 Distribution of basement bulges and depressions by predecessors (MA Zhenbo et al., 2013)
从图8可以看出:
图8 推断新太古宇顶等深线Fig.8 Inferred bathymetric map of Neoarchaean dome
1)在东部练村—防胡店一带,新太古宇顶板埋深较浅,最浅推测为300 m,为基底凸起区域;在新蔡—东岳—袁寨一带,新太古宇顶板埋藏较深,最深推测为2 900 m,为基底凹陷区域。这些认识与前人认识基本一致。
2)陈店—寒冻镇一带,新太古宇顶板埋深较浅,最浅推测为900 m,为基底凸起区域;关津—岳城集一带太古宇顶板埋深推测为2 000 m,为基底次级凸起区域。这与前人认识存在一定的区别。
根据本次研究区成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凸起、1个凹陷,依次为:陈店凸起、河坞集—岳城集次级凸起、新蔡—王勿桥凹陷、王勿桥西凸起和练村—防胡店凸起(图10)。从图10可以看出,研究区基底凸起、凹陷主要受断裂F1、F2、F3、F4、F5、F6控制,断裂走向为NW、NE(NNE),说明研究区的主要断裂对基底起伏控制作用明显。
图10 本次划分基底凸起与凹陷分布Fig.10 distribution of basement bulge and depression
4 结论与建议
1) 本文利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对重磁场数据进行处理,推断主要断裂6条,一般断裂15条。基底起伏受主要断裂控制,基底凹陷区域呈“V”形,“V”形中心及两侧为基底凸起区,而一般断裂影响基底凸起、凹陷的局部形态。
2) 研究认为陈店、练村—防胡店一带新生界下伏地层为新太古宇太华岩群,防胡店一带太古宇太华岩群埋深约300 m,陈店一带太古宇太华岩群埋深约900 m,为该区寻找新的沉积变质型铁矿靶区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