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溶体油藏油源深度对井温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
2020-07-26胡文革邹宁李丹丹黄知娟雷健郭宇航潘保芝
胡文革,邹宁,李丹丹,黄知娟,雷健,郭宇航,潘保芝
(1.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2.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6)
0 引言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南部斜坡区[1],在该区域发现了断溶体油藏[2]。断溶体油藏的储集空间是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中沿断裂发育的大型洞穴、裂缝及沿缝溶蚀孔洞,物性圈闭是外围致密碳酸盐岩构成的侧向封挡[3]。断溶体油藏的石油富集差异化明显,不同油藏开发效果差异较大,开发井“高产不稳产”,产油深度难以确定[4]。
在断溶体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缝洞系统发育,钻井时常发生大量泥浆漏失与钻具放空的情形。在钻遇大型溶洞时往往封堵效果很差,这时无法继续钻进,而被迫完井。常规测井在漏失段和坍塌段都无法测量,导致生产时油源深度难以确定[5]。
无论井眼条件如何,都可以测量井内温度剖面[6]。井温测井是重要的生产测井方法之一,通过测量某一深度的井温或沿井剖面的温度变化,来确定生产油层的深度,了解井内流体的流动状态。油气生产过程中,井中温度不仅仅反映测量层段的温度信息,还受流体来源层段的温度影响[7]。在关井后非生产时段,井筒中的温度逐渐与地层温度相同,这时的井温称为静温;产液过程对井筒和地层温度分布产生影响,在稳定生产时的井温,称为流温[8]。
由于井筒和地层温度分布受到流体流动的影响,在断溶体油藏生产过程的温度场模拟中,需要同时考虑流动和能量传递,将温度场和流动场耦合计算。井中流体和周围地层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行热交换,其中辐射作用很小可以忽略[9]。作为断溶体油藏主要的储集空间和生产通道,大型溶洞、裂缝以及井筒中的流体流动不遵循达西定律,而是具有管流特征,满足 N-S方程,因此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断溶体油藏流动的基础[10-13]。
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研究流体流动和能量传递规律的一种实用方法,利用离散方程描述连续的流动场和温度场,通过数值方法求解整个计算区域的流体性质[14]。相应的CFD商业化软件可以实现模拟过程的可视化和参数精准检测,其中COMSOL软件具有强大的流体流动分析能力和多场耦合计算能力。
断溶体油藏是一种新型的石油富集圈闭,对该类油藏的温度分布规律尤其是生产时流温的评价方法还是空白。利用COMSOL软件,模拟断溶体油藏的石油生产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进行流体流动场和温度场的耦合,分析不同井筒和溶洞关系时井中流温、静温曲线特征。为利用井中静温和流温差异研究储层与井筒的相对位置提供依据,为断溶体油藏的开发提供帮助。
1 数学物理模型及模拟方法
本文模拟的断溶体油藏生产过程为:①初始状态时,石油储存在溶洞中,温度分布就是地层原始温度;②钻井开发时,石油以一定的速度从溶洞进入井筒,井筒和周围地层的温度场发生改变,井中温度为瞬态温度;③稳定生产一段时间,井中温度分布达到稳态,不再变化,测得的井中温度为流温曲线;④关井一段时间后,井中温度逐渐恢复到与地层原始温度一致,流体静止,此时为静温。在热平衡建立的过程中,热量在井筒与地层中的传递存在5个典型阶段,分别为:原始温度分布被破坏、热量在井筒内做稳定径向导热、热量从井筒向地层传递、热量在地层内做径向导热以及达到热平衡[15]。本文模拟采取稳态方法,不考虑生产时间和关井时间的影响,直接得到流温、静温曲线。
1.1 物理模型
塔河油田的断溶体油藏规模与断裂的发育密切相关[16]。图1是断溶体油藏在地震图上的形态,可以看出沿着断裂的走向分布的众多溶洞,这些溶洞具有不同的形态。图中标出了3口井的位置,这3口井均与溶洞直接接触[17]。唐海[18]通过分析钻遇溶洞和地震等资料,总结得到了5 种典型的断溶体油藏形态,每种形态由不同数量和大小的溶洞构成。这些溶洞水平方向较窄,垂向延伸很深,在几何上接近于圆柱,由此本文模拟时采取圆柱形的溶洞形态。
图1 沿断层的地震图像(图中蓝色虚线区域为溶洞[17])Fig.1 Seismic image along the fault(The blue dotted line area in the figure is karst cave[17])
考虑到生产井与油藏的相对位置存在的多种情况,文中确定了4种模型:①只有井筒(图2a);②井筒与溶洞直接相连(图2b);③井筒与溶洞通过裂缝相连,溶洞在下方(图2c);④井筒与溶洞通过裂缝相连,溶洞在井底上方(图2d)。根据研究区地震剖面等资料确定了模型的几何参数(图2),溶洞高为1 000 m,直径为100 m,钻孔直径为0.15 m,裂缝宽度为0.05 m。
图2 物理模型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physical model
1.2 计算方法
利用COMSOL软件的流体传热模块进行稳态模拟。假设井筒、裂缝和溶洞中的流动为层流,地层为固体无流体流动,地温梯度恒定,不考虑热辐射。
通过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系统进行分析。文中基于CFD采用的基本算法是: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温度和速度的集合表示速度场和温度场,通过守恒方程组建立这些离散点上两种场变量之间的代数关系,然后求解代数方程组获得各个离散点上的温度和速度的近似值。
1.2.1 控制方程
在断溶体油藏生产过程的数值模拟中,流体的流动和传热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控制。
1)流体流动方程
动量守恒
ρ(u·)u=·[-p+μ(u+(u)τ)]+F
(1)
质量守恒
ρ·(u)=0 。
(2)
2)传热方程
能量守恒
ρCρu·T+q=Q,
(3)
q=-kT,
(4)
式中:ρ为流体密度,kg·cm-3;u为流动速度,m·s-1;μ流体粘度,Pa·s;p压力,Pa;Cρ为恒压热容,J·(kg·℃)-1;q热通量,W·m-2;k为导热系数,W·(m·℃)-1;T为温度,℃;F表示体积力,Q表示热源。文中不考虑重力等的影响,F=0;没有内部热源,Q=0。
1.2.2 边界条件
地层的外边界保持原始地温分布,TΩ=T0+gT·h;
流动入口在溶洞底部,Tin=T0+gT·h,uin=ν;
流动出口在井筒顶部pout=0;
式中:TΩ为地层边界温度,℃;T0地面温度,℃;gT为地温梯度,℃·m-1;h为地层深度,m;Tin为入口处流体温度,℃;uin为入口处流体速度,kg·s-1;ν为流体流入溶洞速度,kg·s-1;pout为出口压力,Pa。相关的模拟参数见表1。图3为原始地温分布图,代表了静温的分布。
表1 模拟参数
图3 地层的初始状态Fig.3 Initial state of formation
1.3 模拟方法
1.3.1 网格剖分
在数值模拟中,物理模型的网格剖分精度对于计算结果有重要影响,COMSOL软件自带的网格剖分模块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适应各种复杂模型。网格的剖分越细,模拟结果越精确,但是会增加网格数量,导致计算机内存需求和运算时间的增加[19]。由于井筒直径、溶洞直径与地层直径的几何尺寸相差较大,本文采取分区域的网格剖分方法,即井筒、溶洞、裂缝和地层等不同区域的网格大小不同。将井筒、裂缝和溶洞部分的网格进行更密集的剖分,而地层部分采取较粗的剖分,通过在不同区域的连接处设置边界层实现地层与井筒等的耦合,图4为其中模型4的网格剖分。
a—整体剖分网格;b—溶洞和井筒的局部网格a—global;b—karst cave and wellbore
1.3.2 温度场求解方法
由于石油流动和温度场相互影响,在模拟中需要考虑温度场和流动场的耦合问题。本文采用了COMSOL自带的稳态分离式求解器,该求解器在解决稳态多物理场问题时有良好的效果[20]。求解步骤如下:首先假设初始的压力分布求解方程(1)得到速度分量;再将速度分量代入方程(2),检验速度求解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将速度分量代入方程(3)和(4)求解温度场;如果不正确,使用压力修正,重新计算速度,直到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解(具体的计算过程参见文献[21])。
2 模拟结果分析
图5是只有井筒时(模型1)的温度分布和井温曲线。模型参数如下:井筒直径0.15 m,地层直径600 m,井筒长度1 000 m,井底位置在7 000 m。石油自井底流入井筒,流入时石油的温度与地层温度一致,此时井底流温和静温均为159.35℃。石油在井筒垂向热量对流传递效率远大于径向与地层的热传递。这样就导致生产时,井筒内的温度大于地层温度,高温石油将靠近井筒的地层加热,地层温度亦升高;稳定生产一段时间,地层温度和井筒内石油温度达到平衡,此时的温度分布如图5a和图5b,井筒内的流温曲线如图5c所示。可见流温与静温曲线在井底是一致的,向上流温逐渐大于静温。
a—温度分布切面;b—温度三维分布;c—井温曲线a—section diagram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b—three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c—well temperature curve
图6是溶洞在井筒下方时(模型2)的温度分布和井温曲线。模型参数为:井筒直径0.15 m,地层直径600 m,地层纵向厚度为2 000 m井筒长度1 000 m,溶洞直径100 m,长度1 000 m,井底位置在7 000 m,井底静温为159.35℃。石油在溶洞中流动时,由于与地层的接触面较小,且地层和石油的温差较小,溶洞中的石油冷却较慢,最终以较高的温度进入井筒,井底流温为 166.23℃。对比只有井筒时(模型1)的情况,存在溶洞时井底出现了较大的温度差异,且流温大于静温。
a—温度分布切面;b—温度三维分布;c—井温曲线a—section diagram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b—three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c—well temperature curve
图7是溶洞在井底下方,通过裂缝与井筒相连时(模型3)的温度分布和井温曲线。模型参数为:井筒直径0.15 m,地层水平方向长宽均为500 m,地层纵向厚度为2 000 m,井筒长度1 000 m,溶洞直径100 m,长度1 000 m,裂缝宽度为0.05 m,井底位置在7 500 m,井底静温为159.35℃。石油通过裂缝进入井底时的流温为161.74℃。对比只有井筒时(模型1)的情况,井底温度差异较小,流温略大于静温。对比井筒直接与井筒相连的情况(模型2),模型3井筒中的流静温差较小。
a—温度分布切面;b—温度三维分布;c—井温曲线a—section diagram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b—three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c—well temperature curve
图8是溶洞在井底上方时(模型4)的温度分布和井温曲线。模型参数为:井筒直径0.15 m,地层水平方向长宽均为500 m,地层纵向厚度为1 600 m,井筒长度1 000 m,溶洞直径100 m,长度1 000 m,裂缝宽度为0.05 m井底位置在7 500 m,井底静温为159.35℃。由于溶洞在井底上方,温度较低的石油先向地层深部流动,逐渐被加热,但温度尚未上升到与地层温度一致即通过裂缝进入井筒。通过裂缝进入井筒时井底流温小于静温,井底流温为157.63℃。
a—温度分布切面;b—温度三维分布;c—井温曲线a—section diagram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b—three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c—well temperature curve
3 实际井温分析
不同深度石油从溶洞进入井筒时的温度不同,测得的流温曲线也不同,图9是研究区A井和B井的实测和模拟流温、静温曲线,两口井在钻井和完井中均出现了泥浆漏失,目前均已稳定生产,产量约为90 t/d。使用表1的参数,结合已知的井底深度和产量数据,选择流温曲线形态相似的模型进行模拟。
图9 实测与模拟井温曲线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measured and simulated well temperature curves
结果如下:A井井底在7 400 m,温度160.114℃,此深度的静温为158.733℃,温差1.381℃,该井的流温曲线形态与模型1相似,模拟结果显示该井的油源深度在7 510 m。B井井底在6 950 m,此深度的实测流温为150.947℃,静温为146.56℃,温差4.387℃,该井的井底流静温差较大,形态与模型2的模拟结果相似,推断溶洞在井孔下方,依据油源深度为7 500 m时的模拟结果(图9b的蓝色实线),推测该井的油源深度为7 500 m。
4 结论
断溶体油藏作为一种新型的石油富集圈闭,急需有效的测井评价方法,以确定储层深度。文中通过对不同井筒和溶洞相对位置设置不同的断溶体模型,模拟了受石油流动影响的温度场,发现利用井中流温、静温曲线可以确定断溶体油藏储层位置。当产油层位于井底时,井底的流温、静温一致;当石油产自井底上方时,井底流温小于静温;当石油产自井底下方时,井底流温大于静温。通过实测的流温与静温曲线的形态,可以推断合适的溶洞—井模型,结合油井的生产数据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油源位置。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确定流温曲线与油源位置的定量关系,以便更快捷地确定油源深度和溶洞大小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