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思想方法引领的教学设计比较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2020-07-25江苏扬州市工人新村小学高峰龄
江苏扬州市工人新村小学 高峰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提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数学思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蕴涵其中。教师只有深度研读,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并用以引领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步感悟、运用数学思想。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材从测量桌面的长度开始,在整数不能表示时,引入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5分米是米米还可以写成0.5米。以分母是10的分数为桥梁,建立小数的认识。教材以人民币为媒介,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在建立小数概念时运用了直观手段,如直条图、正方形涂色等,在操作中提升对小数的认识。练习中大多数借助“形”构建分数、小数的联系。
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整数、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借助“人民币”和“米制”两种具体的模型,帮助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材的编排蕴涵了哪些数学思想?教学中侧重不同数学思想的感悟、渗透、运用,形成的主体教学设计差异很大。笔者在不同数学思想观照下进行了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
一、抽象思想观照下的教学思考
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
三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在“人民币”和“米制”的具体情境下理解小数的意义,但离开了这样的情境理解小数就有了困难,此时需要上升至小数概念的抽象理解,即经历“分”不同图形和“去”具体量等活动,发现其本质属性,完成由生活到数学抽象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对小数意义的抽象理解。
在抽象思想的引领下,借助分数、小数之间的关联,由生活实际模型走向抽象图形、进而认识小数,成为本设计的主线。
(一)建立联系,抽象小数意义
1.量课桌(5分米),得到的结果不是整米数,怎样表示?可以把1米分一分,用分数表示为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5米。你能在直条图上表示0.4米吗?说说怎么想的?
2.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米,你能表示出0.3米吗?
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元,你能表示出0.3元吗?
3.如果用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表示1千克,你能在图形中涂色表示0.7千克吗?
表示1千克的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表示0.7千克?
4.如果一个长方形表示1,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是多少?为什么?(如图:图式表示小数意义)
在具体生活情境基础上,借助直条图、长方形图等,从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入手,抽象出小数意义,进而去掉带有单位的具体量,更具抽象性地理解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意义,回归到抽象的数。
(二)运用分合,抽象小数意义
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带小数),教学中借助具体情境、图式等,运用“分、合”思想,让学生理解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表示的不同意义。学生经历“分与合”活动,积累相关经验,从具体逐步抽象出带小数意义。
1.一支圆珠笔1元2角,是多少元?
2.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用这个正方形表示1元2角够吗?为什么?
3.一本笔记本3元5角,是多少元?借助图形怎样表示?为什么需要4个正方形?
学生运用正方形图自觉把带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很好地抽象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意义,再运用正方形图把两个部分“合”起来,进一步抽象带小数的意义。
4.你能在数轴上找到2.7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具体的量抽象出数,并在数轴上表示,需要调用前面的经验,运用“分合思想”,借助数轴进一步感知小数意义。
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从带有单位的具体数量入手,运用经验,构建分数、小数的关系,用不同图形表示小数,最终回归到抽象的数。
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活动,适时发现、归纳小数本质属性,在现实模型帮助下,逐步剥离具体情境,回归小数意义本源,完成小数认识的抽象过程。
二、推理思想观照下的教学思考
“小数是十进制计数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结果”,“小数产生的本原在于计量的需要,并非分数概念的附庸”。课标提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史宁中教授认为:从条件出发,借助归纳推理“预测”数学结果,借助演绎推理“验证”数学结果。演绎推理的定义:从假设和定义出发,按照某些规定了的法则所进行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在学习小数之前,学生已熟悉整数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有“十进制”的知识经验,理解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能够使用计数器正确表示整数。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由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个位和它右边一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制的关系”,进而通过分数意义、现实生活模型等,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以计数器为媒介,以“十进制”为前提,以推理思想为指导,经历“猜想——验证”过程,初步认识小数,成为以下设计的主线。
(一)“玩”计数器,熟悉进率
计数器是学生学习认数的重要工具,学生在“玩”计数器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的数位,还能深刻理解不同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为推理小数意义提供前提。
1.在计数器上表示“1”(学生在个位上拨一颗珠)。
在计数器上表示“10”(学生在十位上拨一颗珠)。
在不同数位上拨1颗珠,表示的数不同。不同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个位上拨满几颗珠就可以进到十位?
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个位、十位拨珠,回顾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理解“满十进一”。
2.在计数器十位上拨满几颗珠就可以进到百位?学生操作:十位上拨满10颗珠后向左边百位进一。拨去十位上的10颗珠,在百位上拨1颗珠。
3.同桌相互玩“满十进一”规则下的拨珠游戏。
4.如果千位上有1颗珠,表示1000,你能在百位上拨珠表示1000吗?百位上要拨几颗珠,千位上的才能向右退一位到百位。百位上10颗珠表示“10个百”,也就是“退一当十”。
5.同桌相互玩“退一当十”规则下的拨珠游戏。
学生“玩”计数器,在“进与退”的规则下,很清晰地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推理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变”计数器,推理新数
学生具备了理解整数范围内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原则等前提条件,在计数器的辅助下,能够猜想小数的意义,进而运用分、小数之间的联系加以验证,以推理思想的渗透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1.个位有1颗珠,还能继续向右退吗?
尝试:在个位的右边一位拨满10颗珠。
2.思考:这个数位上的1颗珠表示多少?为什么?
3.结论:个位上的1还能继续向右退一位,还是满足“退一当十”的游戏规则。
4.补全计数器,介绍“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学生通过“玩”计数器,在“满十进一”“退一当十”游戏规则下,遇到了新问题,通过推理,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完善计数器,成功搭建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初步推理出小数意义。在此基础上,需借助现实模型,深化意义理解。
(三)联系沟通,运用深化
在生活中,我们找到相关原型并解释应用,构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推理思想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带小数意义的理解。
1.像这样把1平均分成10份,1份可以表示为0.1,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用。比如:1元=10角,可以把1元兑换成10角,也就是1元平均分成10个1角,1角就是元,也就是0.1元。
以此类推,4角是多少元?
2.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的数据?
3.在计数器上尝试拨出1.7,为什么这样拨?
如果在十分位上添加1颗珠,是多少呢?再添加1颗珠,又再添加1颗珠呢?现在数是多少?
原来“满十进一”的游戏规则在小数范围内照样可以用。
学生经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以上两种在不同数学思想观照下的教学设计思路迥异,笔者在班级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在小数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给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渗透、运用数学思想更多的启示。教师需对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研读,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深刻理解数学思想的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