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文化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2020-07-25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孟荣祥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蚕桑精灵生命

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 孟荣祥

课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理性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和现有核心文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提炼和完善,尝试以“蚕精灵”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课程的实施改变育人模式,推进“儿童适合的教育”向“适合儿童的教育”转型。

一、蚕桑文化:基于实际的基因选择

(一)学校的“蚕桑”情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中国人养蚕种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溧阳素有“江南丝府”美誉,蚕桑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年吃粮靠稻场,四季用钱靠蚕场”的说法。溧阳市文化小学创建于2000年5月,与蚕桑有着不解之缘。据资料记载,1950年至2000年间溧阳共建过四个蚕种催青室,其中在南门外建的平陵催青室就在学校附近,它为无数栽桑养蚕的溧阳人家孕育着希望。2000年学校创建时,原地是一片农田,其中大部分为桑园。至今生长在学校西南角的两株有五十年树龄的桑树仍勃发生机,似乎在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古往今昔。

(二)学生的“精灵”缘

“蚕精灵”原为溧阳市文化小学的一门生命教育特色课程。自2007年起,每年历时两个月的“文小的蚕精灵”养蚕活动备受瞩目。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养、部分幼儿园的幼儿养,甚至外校的学生也通过各种途径来我们文化小学寻找蚕宝宝饲养,有不少家长也加入了养蚕的行列。《溧阳论坛》《关心下一代周报》《溧阳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过“蚕精灵”课程实践活动,该课程也在常州市生命教育课程展评中获一等奖。十多年来,一批批的文小学子告别母校,一批批的新生力量融入文小。每当提起蚕宝宝,学生们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自豪无比。这样的“生命课堂”是学校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一个转换,体现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儿童的解放、对生活的融入、对人文的关怀。学生在养蚕的完整经历过程中,很好地体悟了生命的价值与珍贵,体悟了生命的意义。这个过程是一个解放儿童、融于生活并体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生命化的、化育生命的活动,是“教育返回到人生的亲切处寻找它的原始命意”。

二、为了儿童:着眼发展的系统建构

(一)空间重构,以物化人

时下教育的急功近利、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等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自身成长逻辑,需慢慢打磨。教育需要“蕴”,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浸润、滋养,“以物育人、以物化人”。

我们尝试变物理空间为教育空间、学习空间,让“蚕精灵”文化元素在学校弥散。设计“蚕精灵”吉祥物,改进体现文化小学和蚕桑文化元素校徽、校服、校旗,开办“蚕精灵”校报;广泛征集学校大楼命名,如文萃楼、文雅楼、文正楼、文锦楼、文博楼、文远楼等;与蚕的生长周期相匹配的各年级命名;大楼走廊外侧墙体,配相应的“蚕精灵”卡通和学校话语,呼应文化主题;16条廊道分篇章一线串珠,形成整体,分历史篇、风物篇、特性篇、习俗篇、文学篇、工艺篇、传播篇、活动篇等篇章;5个厅的布置分版块,有篇章,成系列,设计求个性。以此集中呈现蚕桑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突出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让文化可亲可近、入目入心。

同时学校将扩建桑园,栽种更多品种与数量的桑树。桑园位于学校的西南角,标志性事物为两株相依而生的古桑,建校之时便生长于此,无私地分享过一批批的绿叶,见证着一批批“蚕精灵”的成长。在园中小道穿行,可以边欣赏边学习,数十个品种的桑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地分布于桑园中。读一读介绍、辨一辨特征,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新建养蚕馆,设计采桑区和养殖实践区,设计打草笼区等。蚕文化展览馆是教学核心场所(教室)、运动锻炼重要场所(操场)之外的学校“第三空间”,集观赏、休憩、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师生构筑一片放牧心灵、自在体悟、诗意栖息的独特领地。

(二)课程重构,滋养儿童

生长的过程就是“蕴”的过程,日积月累,通过量变过程打好基础,具备应有的实力,才能得到质的突破。有关专家指出现在全国课程实施的现状:课程改革理念很好,但实施不力,实践变化不大,学生创新严重不足。我们尝试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推手,优化学科情境、学科文化、学科形态,开发有趣的课程资源,以此为载体保障“生长”。

“蚕精灵”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学校实际,实现三级课程的有效整合与不同形态课程的相互融合,力争做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渗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依托的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

横向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群,纵向分年段逐步深入。相关课程排入课表,优选师资规范实施,努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力争形成在学校办学理念统领下的高品质课程项目。

“蚕精灵”课程结构

学生遵规律和常理,寻方法和策略,顺过程和步骤,勤勉地学习。如蚕精灵生长一般,学生自然地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品味咀嚼,享受过程,逐步深入,拾级而上,勤学乐创,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生动的精灵。

教师的教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发展,教师起引导、指点、支撑、促进、帮助、服务作用。有精准的目标方向,如蚕精灵始终如一的生长姿态;有精细的过程环节,如蚕精灵不急不躁的从容历程;有精良的策略方法,如蚕精灵有度有致的博纳创造;有精妙的品质境界,如蚕精灵成全明天的无私情怀。教师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三)评价跟进,助力发展

评价历来是引领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重要动力,它在学生的精神建构和价值实现中扮演着极为突出的正面角色。学校原先的评价体系:“阳光队员”“阳光小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单项标兵”等等都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应该关注其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校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精灵”以及学校的发展特色,基于原先的评价体系,打造“精灵争章”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同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自己努力发展方向的权利,能够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整体地看“精灵”的发展。依托精灵的特质,学校设计了“灵和”“灵能”“灵敏”“灵秀”“灵巧”五个基础章,对应着学生的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方面,并制定相关标准和要求,基础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另外,设定了“精灵章”,“精灵章”更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集齐五个基础章,便可以参与评比获得“精灵章”,这是小“精灵”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

通过争章、集章的方式,结合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和“蚕精灵”主题活动,学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同时学校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既有共性的生成,又有个性的张扬,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蚕桑精灵生命
冬精灵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海底精灵国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欢舞的精灵们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俏美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