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指向学习理解的数学铺垫问题

2020-07-25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黄雨帆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加数铺垫指向

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 黄雨帆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法国巴劳尔也说过:“一个不被理解的真理会变成一个错误。”在学生的求知活动中,总会伴随着理解而真正让学习发生。青年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为理解而教学”的主张,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我的认识是:教师要以关注意义、关系、经验等学习理解的核心做文章,巧设指向学习理解的铺垫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参与更深刻、学习效果更明显。

一、指向价值理解的“比一比,‘好’在哪?”

学习是一种对意义探寻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知识本身的意义价值出发,设计“比一比”的问题,让学生在体会价值的关键处,用一两个回合思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深刻感受新方法“好在哪里”,用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习意义更能深入人心。

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授9加几的加法。教师设计这样的铺垫问题,展开“凑十法计算”的意义感知。

呈现两个算式:9+8 10+6

师:选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计算,你会选哪一道?为什么?

生:我选10+6,这题很好算,因为算式里有加数10,所以容易计算,10+6=16。

师:大家喜欢加数10。有了加数10,容易计算。它能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加法。9+8这道算式没有加数10,怎么办?

生:把加数9变成10。

师:怎么把加数9变成10来算呢?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学习价值,教师还结合小棒操作设计了加数9和加数8的一段对话让学生甲、乙扮演。学生边对话边完成思考步骤图的填写。站到十位去,从个位升级到十位。

乙:你为什么不向我要2根呀?

甲:9+2等于11,我变成一捆小棒,还多一根,一捆升级到十位去,多的一根还要归还你,太麻烦了,我只想变成10。

乙:9哥哥,我明白了。我就送一根小棒给你,让你升级到十位去。

甲:8弟弟,谢谢你送我一根小棒,我就变成了10。

乙:我送了1根给 9哥哥,就剩下了7根小棒。我变成了7。

甲和乙一起说:加数9变成10,加数8变成7,算式9+8,变成10+7=17,所以9+8=17。

这个9和8的对话片段设计,解决了9加几为什么要用凑十法算的问题;也把学生自己摆进加数对话的活动中,形象地理解了把加数9变成10的方法是凑十法。

二、指向规律理解的“试一试,‘法’在哪?”

王磊教授认为,教师“不仅要抓好基础性的记忆性学习,还要加强概括关联、说明论证等高水平的深度理解性学习,更要重视将核心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分析、预测、推论、设计的应用实践能力”。可见,数学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提取、联系、分析、解释、迁移等体验活动过程中,寻找知识规律,进一步把握知识本质,发展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等数学学科能力。教师要利用好数学教材上的练习素材,善于把静态的对标“作业题”改造成动态的尝试“思辨题”,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寻的乐趣。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练习题找规律填数。有的学生一眼发现规律是从左到右,每次多2。但有的学生发现不了数的排列规律。

师:哪个加数有求于人?大家听一听!

甲(扮演加数9):8弟弟呀,你愿意送1根小棒给我吗?

乙(扮演加数8):9哥哥呀,给你1根小棒干什么?

甲:给我1根小棒,9+1=10,我从9根小棒变成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变成整十数10,就有资格

如何启发更多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不急于交流发现规律,而是设计铺垫性问题启发学生展开尝试探究:7和11之间有哪些数?填什么数让这列数有规律?学生通过尝试后交流发现:

生1:7和11之间有8、9、10,我发现7+2=9,9+2=11,两次加的数都是2,哇,找到了规律,每次多2。填9。

生2:如果填10,第一次+3,第二次+1,两次加的数不一样,而且后面没法填了,所以填10也不行。

生3:如果填8,第一次+1,第二次+3,两次加的数不一样,填8不行。

生4:我认为如果填8也行,第一次+1,第二次+3,两次虽然加的数不一样,但是11后面的数填11+5=16,16后面的数填16+7=23,这样每两个之间依次增加1、3、5、7。

通过“试一试”的思考交流,不但让学生容易找到“每次增加2”的规律,而且意想不到地生成了“每次增加1、3、5、7”这样的创新思考,将核心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三、指向难点理解的“画一画,‘结’在哪?”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往往是经验缺位造成的。而教师却为追求快速求解,急着解决难点,把思考的“规定动作”明示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自己基本经验的积累,知识学习缺乏深度理解,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也极其不利。因此,课堂上涉及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去独立思考,进一步用画一画联系相关经验、寻找知识本质,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学到心里去、转化成学科能力。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6页《思考题》:从前往后数,第5只是小鹿,从后往前数第8只是小鹿。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一年级小朋友独立解决有难度。教师设计一组铺垫题提供学生研究。画一画,算一算:(1)小明的左边有5人,右边有4人,一共多少人?(2)小明从左数排第5,从右数排第4,一共多少人?两题非常相似,都有信息5和信息4,问题也一样。在“画一画”的方式提示下,学生很有兴趣地结合自己的排队数数经验独立观察思考解决“一共多少人”的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画一画,很清楚地观察到:第一小题中的5人、4人里面都没有包含小明,知道5+4=9人里面没有小明,求总人数需要加上小明1人,即:5+4+1=10(人)。第二小题信息5人里面有小明,信息4人里面也有小明。算式5+4=9人中,小明算了2人,重复算了一次,因此求总人数需要减去重复算的1人,即:5+4-1=8(人)。通过“画一画”,很清楚地呈现数量关系,抓住了出错的症结所在,很好地突破了学生认知的难点。

猜你喜欢

加数铺垫指向
分解加数
奇数凑20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出 气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下雪了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
我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