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传承

2020-07-24卞瑞

走向世界 2020年23期
关键词:书风二王书法艺术

卞瑞

华夏文明渊远流长,三代以上,几无可考,历史考据者,盖古迹与文字也。书法肇始于文字,文字又乃文明伊始之标志。文字诞生与演变亦与书法演变与发展一脉相承且同宗同迹,故文字著述经典,书法传承精神。一代有一代之文,一代亦有一代之书,故有唐诗宋词之分,书有秦篆汉隶之别。文章典籍与璀璨艺术共同演绎与谱写人类繁衍之心路历程,此亦如唐之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纵观浩渺历史长河,本无所谓古今,仅时空叙事之方便与直观。一切能表述时代经典的文章与艺术,都具有当今之意义。其实,难以区分的是经典的语义,已成定论的或者约定俗成的所谓经典,儿乎都成了人云亦云的口头禅。一个真正推崇经典的学者还是有志于传承经典的人,最好去除从众与流俗,此处的流俗就是对经典的一种流行与俗化。如此说来,有必要先对经典作一个基本概念的澄清与界定,让人尴尬的是一切阐释都有误读的可能,也因此让笔者十分谨慎。何谓经典?《说文解字》日:“经,织也。”又日:“典,五帝之书也。”《尔雅一释言》则说:“典,經也。”由此可略知经典之大意。魏文帝曹丕在《典论一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此中之大意是指经典的文章可以横亘时空,超越肉体生命实现精神的永恒。由此可以概括出经典之概念与意义,即在人类繁衍与认知的历史中,始终处于权威典范的作品,由此成为历代研究与学习的必备范本,既是特定时代的最高智慧结晶,也是所有时代的不可或缺的甚至必须面对的重要典籍。如果以书法艺术行书为例,魏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等,这就是横跨千年的三大行书艺术经典。

经典书法作品开拓了一条沧桑正道,也成为后世习书之楷模与不竭动力。熟悉书法史的人,大约都可以知悉历代书法家与其代表作品。当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的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其实就是构成经典书法艺术的基本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以史为鉴本身就是一种近乎经典的审查方式,但是也容易给那些食古不化与教条主义者成为一种桎梏,乃至出现一味复古而缺乏时代精神的伪书法家。另外也会出现刻舟求剑的笑柄,或者漠视经典一味创新的虚无之作。总之都是背离经典的学习行为,也是对经典的亵读与曲解。

如何释读经典成为通向经典的重要门径,学习书法艺术的重要门径就是正确的读帖与临帖。读帖与临帖又是同一过程的先后关系,与阅读经典书籍是同样道理。阅读能力有的是先天禀赋决定的,也有的是后天训练与良好的习惯形成的,总之这是决定一个人后天学业成长与人格修为的先决条件。对书法艺术经典的释读,既是书法艺术作为经典的一个标志,也是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释读成为探索经典的基本规律与必要手段,对经典作品的精神把握又是一件十分艰辛与不易的智性行为。简单说来,就是书法艺术的鉴赏与临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来对待,预期将达到何种理想或者境界。其实这就是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理路,也是书法艺术基本的生态规律。

赵剑平先生就是把历代经典法帖当成为个人学习书法的最高范本与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他认为解读书法经典是真正的起步也是贯彻一生的不二法门。当然,笔者认为一切的典籍其价值与意义都在当下乃至未来的解读中,这也是真正的经典之意义与旨归。也因为此中道理,赵剑平先生的书法艺术也必将成为时代的经典,而不仅仅是对书法经典的深度释读与生态继承。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也是需要维护的,其中最为有效的措施应当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传承既关系到传统书法艺术的价值重估,又关系到当下的有效方法。书法艺术不同于文物古董价值的评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或者艺术经典,它的恒定价值在于当今学习与鉴赏者的释读与品评之中。通俗的说,文物古董是见证历史的标本,已失去继续存活的可能。而书法尤其是历代经典的法帖,也可以算是一种文物与古董,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有着鲜活的生命。这也是文艺的最大特点无用之用,文艺的终极旨归是直指,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文艺的生命力最长久甚至永恒。另外,也有的文艺形式会因为历史原因中断了,甚至湮灭了,从而导致这一书法形式的实用价值不复存在就是如此。

书法传承的方法还是具有特殊的时代性,如古代大篆与简书,都受具体物质条件的限制,故书写方式也比较特殊。碑帖两种书法形式也是书写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当然两者之间都是通过笔法来进行解读与意会。如果以历史上主流帖学来说,“二王书风”便是帖学史的中流砥柱。‘王”因为特殊的时代所形成的书法审美理想,以及以行书为主要体例,既是书法实用与艺术二者兼容的特殊历史境域赋予的,也是中国持续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的一种审美选择的必然结果。不能从宏观的文化指向与艺术精神来理会书法艺术,也不从具体的书法技巧来探索实践,最终肯定会与书法艺术无缘的。庄子所谓的“技近乎道也”,“技”可以理解为书法技法与技巧等,“道”应该是书法的艺术精神或者审美理想。书法之法其实就是用笔之法,元代赵孟頻说,“用笔千古不易”,也就是说书法的技法与技巧随着毛笔的诞生,以及毛笔本身的特点就已经规定了其技巧的限度与可能。总体来说,书写用笔用锋无外乎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其次是笔力的强与弱,强者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弱者则笔不压纸点画轻浮等。另外至于笔墨之枯淡浓重、使转疾缓等又受书法家个人性情与审美习惯影响,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与法则,正如宗白华先生说:“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赵剑平先生无疑是书法艺术传承中一个坚定的殉道者,这在历代文化史中似乎都成了一种宿命。这也是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恒定的生命力与魅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与人类精神不朽二者的异形同质之基本理路。

当下书坛有急功近利之徒,有沽名钓誉之人,亦有投机取巧之辈,总之任何行业都不免具有名利场之嫌。另外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人的心胸与品质积极相关,唐代有贫僧怀素以芭蕉叶当纸习书之典范,元代王冕以树枝当笔,以地为纸,最终也成就一代书画名家。可见真正的追求书画艺术之人,并不惧怕残酷的现.实,也并不受艰难的物质条件的限制。赵剑平先生就是以书法艺术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与信仰来看待的,书法也确乎成为他人生的一种寄托与精神支撑。他自己也声称年轻时家境拮据,但是并没有阻碍自己学书的兴趣,读书习书也是那个时代一般同龄人很难做到的。由此可以推知,赵剑平先生曾经演绎过退笔如山、废纸三千与池水尽墨的学书典故。

赵剑平先生幼承家学,笃志书艺几十载未曾间断。这是热爱书法的人最为普遍的现象,其它行业也是如此,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赵剑平先生书桌案头几乎堆满了历代经典法帖与文史典籍,这是一个真正潜心书艺的学者的生活常态。他禀性率真耿直,为人仗义豪炎,只要闲谈论及书法便神采飞扬激动不已。纵观当下书坛有此情怀与状态者,理应不多或寥若晨星,这也许是判断一个真书家的基本标准之一。赵剑平先生已年逾花甲,他的轶.事与趣闻街谈巷议,关于习书与创作之雅事也颇具古代诗书大家之风范。笔者仅以叙述与绍介为行文之法,以飨同道与世人,当然,赵剑平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历了新中国建设以来的沧桑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的生平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多维而立体的折射出所处时代的特质与意义。这样说来,任何一个人都似乎无法用叙事来呈现其人生价值与意义,缘于本文旨在论述赵剑平先生探索书法艺术之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当下的意义。

东晋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成就的行书典范成为历代书家心追手模的最重要的经典秘笈,也因此成为书法史上千古传颂的“二王书风”之现象。赵剑平先生对“二王书风”也是顶礼膜拜,成为他一生矢志不移的书艺追.求。其实,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二王书风”的传统渊源与精准的法度,尤其是点画质量与字体结构,这也是最为客观的判断一个人书法水准的基本条件。当然,“二王书风”已经形成了绵延近两千年之久的书法艺术体系,魏晋时期是行书帖学的成熟期与高峰,也因此成为行书艺术高妙之玄秘所在。它也如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源远流长,每个时代与历史时期都有美丽的浪花与激流,同时,也有相对的平稳与涡旋。如唐代的智永和尚,据史料可知,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也是重要法帖之一,孙过庭的《书谱》等。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更是二王书风的积极传承与发展者,他们的传世作品也成就了以“意”胜的独特书风美学理想。元代赵孟類,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等,皆为“二王书风”的生态脉系。这些历代书家与经典作品,为后世立志学习书法的学子提供了重要的资借与法度,更是赵剑平先生取法乎上的重要源头与宝库。赵剑平先生对《圣教序》更是推崇备至,平素真是手不释卷,上百次临摹与研析,他有时得意的说从《兰亭序》到《圣教序》真正能体会到“二王书风”的精髓与法度。

现当代沈尹默、白蕉与启功先生,也是赵剑平先生学习取法的楷模。赵剑平先生從三位前辈的书法作品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书法成长的营养,以此滋养自己的天赋与才情,也保证了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与源泉。

纵观中国书法史,没有一个书法家是纯粹以书法为职业的。王羲之是右军,颜真卿是大将军等等,赵剑平先生.也是如此,他是央企电力公司公职人员,主要负责文化宣传工作。书法本来也是他的业余爱好,其实往往业余爱好能成就一一个人辉煌的事业。赵剑平先生自己也经常说,退休以前主要精力都花在单位工作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只能利用工作之余与节假日来尽情的学习。曾几何时,赵剑平先生成为单位最为让人称赞的书法家,一手好字本身就是一个人较为优雅的特点之一。赵剑平先生平素就是一个气宇轩昂、优雅脱俗的知识分之典型代表,再加上他的书艺才华更是风流倜傥而魅力四溢。

退休对于一些没有爱好和追求的人来说,其实是比较残酷与无奈的。赵剑平先生退休以后似乎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青春,他却无比开心与激动。他曾经说过,退休后潜心学习书法,时间充裕精力集中。他也确实做到了,笔者经常光顾赵先生的书房,满屋墨香,临写与创作的书法作品,堆积在地板上,悬挂在墙上真是风光无限。这种场面绝非一般书家能与其相比的,这是一个忘我的人,醉心书艺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总之,更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其实,赵剑平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对书法艺术非常热爱,也具有先天的禀赋,这是他成就书艺的必要前提。虽然他很谦虚的认为自己的书艺成就来自退休后的数年努力,他甚至认为自己十年前写的书法作品问题很多缺点也不少。这是一一个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鉴定的人的优秀品质,也是成就一一个优秀书法家的必备素养。

歌德曾论作品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我们要窥探赵剑平先生的书法艺术形式以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理想,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缘于他的作品还在成长之中。限于篇幅,为文仅对赵剑平先生书法创作的前提与内容以及对于传统的态度,作了一番有益的梳理与叙述,以此作为认识赵剑平先生其人其书的开端。(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职称)

※该栏目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书风二王书法艺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