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结合,让诗韵彰显精彩
2020-07-24王建云
王建云
摘 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诗词的最高境界,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向。在小学阶段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如果能够突破学科的界限,用诗画融合的形式,促进诗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还能让诗韵充分彰显。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诗画融合下小学阶段诗歌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诗画结合;诗韵;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102-02
诗歌不仅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媒介。为了提升诗歌的教学效率,教师不妨从美术的角度,将诗歌和画画结合,让学生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中感受诗歌魅力,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纵情于诗歌“山水”间。
一、欣赏文本图画,感受诗歌意境
无论你何时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最先映入眼帘的,常常是那些色调清新淡雅的插图。特别是针对古诗歌文本,编者更是匠心独运,为其搭配了清新淡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插图。在过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作品时,常常忽略这些插图的作用。事实上,插图中所描绘的景色,恰恰体现了诗歌的意境。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将这些插图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凝练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要生动形象很多。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所见》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人物画插图。在画面中,出现了一个身穿大红上衣和天蓝色短裤的小牧童,通过红蓝二色的搭配,体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只见他左手拿着牧牛的鞭子,右手搁在嘴边,那神态好像是在暗示别人“动作轻点,小点儿声”。而牧童专注于蝉鸣的眼神,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在这幅插图中,人物形象饱满,神态刻画惟妙惟肖,真实得仿佛人就在眼前。而且画面清新自然,生动地还原了诗中那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点睛之笔。通过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小学生一下子就走入了诗歌的意境: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而来,他唱着动人心弦的牧歌,歌声回荡在树林中。接着,他停止放歌,专心致志地看著树上的知了,原来他想捕蝉。此时此刻,学生好像身临其境,真的听到了牧童的歌声,也真的看到了牧童痴迷于鸣蝉的专注神态。如此一来,通过一幅小小的插图,学生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在诗歌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插图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从插图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的画面,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诗画氛围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独特的诗画氛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传统的诗歌教学只注重吟诵,却很少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事实上,吟诵虽然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但是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较少,也不具备很多的情感经验,所以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知诗歌的内容,进而领略诗歌的意境,这样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情感时就会变得容易。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长相思》这首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歌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歌。学生观看以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你觉得画面的色调如何?体现出了什么?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整幅画面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即使是皑皑白雪,也更加增添那种萧瑟的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为学生营造出了独特的诗画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约而同地增进了对诗歌的领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力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歌内容以动态的画面进行展现,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知诗歌,从而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诗歌意境,为诗作配画面
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诗歌教学作出过一番精彩的描述,他认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 。的确,学习诗歌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在想象力的牵引下提高审美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体会,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想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妨试着让小学生依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这样一方面能够强化小学生对诗歌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焕发诗歌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首先需要学生将课本合上。然后,利用多媒体设施为教学过程辅之以音乐,比如古琴曲《汉宫春·立春日》《春风》等等,先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放松,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同时古琴曲的低沉幽雅,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古诗意境。然后,教师带着感情为学生朗诵《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让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例如,针对诗歌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停下来思考这一句诗里包含哪些意象。学生很快回答“竹子”“桃花”“春江”“鸭”。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此时此刻,在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美丽、充满情趣的画面:江南初春时分,桃花已经三三两两地开放了。温暖的春江上,鸭子在欢乐地嬉戏。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没有学习诗歌内容,通过想象画面,也能从感性的层面认知诗歌,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意境。
在学习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无论何时,想象力都是最好的学习媒介。为了促进诗画融合,教师还需要让学生的心中也随诗出现“一幅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对诗歌的认知。
四、发挥学生想象,画画过程悟诗
在诗歌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促进诗画融合,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画的形式感知诗歌内容。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注意诗歌的细节,也会对诗歌的意境有更加深入的把握。所以,教师不妨从美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感知诗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将不再拘泥于文字,而是从画面的角度体会诗歌的另一种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教师首先需要将全诗呈现在大屏幕上。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为这首诗搭配相应的画面。换言之,根据诗意作画,画面上应该出现什么内容?当学生吟诵完毕,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幅画面应该出现什么内容?”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很快回答,需要出现太阳、大山、黄河、大海、高楼等。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太阳和大山的位置关系如何?此时,是朝阳还是夕阳?给我一个理由。”“应该是夕阳,而且已经快要落下去了,所以应该小一些。因为‘白日依山尽,显然描绘的是太阳落山的情景。”然后,教师让学生关注诗歌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应该如何用画面表现呢?”思考了一阵子,学生这才给出答案:“首先应该画一座很高的楼,这样诗人才能极目远眺。 而且,人物应该小一些,将楼画得高一些、大一些,这样画面比例才显得匀称。”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取出美术本,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画面进行展示,学生都画出了符合诗歌内容的画面。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感知诗歌,在画画的过程中,学生能从美术的角度分析诗歌,无论是意象的位置,还是大小比例,都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参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在小学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诗画的融合。在诗画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画面中感知诗歌内容,从画面中体会诗歌情感,从画面中领悟诗歌意境。通过对诗歌和绘画的结合,学生对诗歌的领悟也会更深一层,诗歌的韵味也由此显现,从而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亚.诗画结合,让古诗教学更有神韵[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2).
[2]余桂兰.入诗画诗境,品诗情诗韵——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考试周刊,2014,(56).
[3]赵海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4]曾微.以诗画相通的论点观照小学古诗教学[J].语文学刊,2014,(20).
[5]元盼盼.“品诗-评图-配画”教学法探析[J].成才之路,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