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博纳德育品牌
2020-07-24李霞
李霞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和终极目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依托有效资源,让德育源于生活;形成活动序列,让德育立足生活;实行家校一体,让德育回归生活,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促进红色博纳德育理念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生活育德;传承红色基因;博纳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016-02
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反思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制约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不能有效整合地域、社区资源,德育主题脱离真实社会生活,孤立存在;二是缺少德育目标的整体规划和年级序列,德育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不能有效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家校一体化德育体系不完善,德育体验回归生活的有效路径难以形成。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地处天福山革命圣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1986年曾成立过文登第一所少年军校。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空军场站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教育。2018年8月,大水泊小学成为天福山少年军校小学部,学校秉承“博爱育人,纳新成才”的办学理念,把红色基因作为学校德育的底色,立足生活实践,把培养具有博爱品质、广博学识、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好少年作为德育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红色博纳德育品牌。
一、依托一个资源——红色基因,让德育主题源于生活
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红色教育,课堂是主阵地,社会是有益补充,活动是有效载体。因此,我们要努力搭建课程、社会、活动三个平台,在生活中挖掘博纳德育的主题资源。
(一)挖掘课程资源,夯实红色教育基础
1.国家课程学科渗透。
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红色教育素材,形成红色教育资源包,利用学科课程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语文学科借助《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音乐课通过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保卫黄河》等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英雄报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体育课通过队伍比赛、军事游戏等渗透军人能吃苦、肯战斗的精神等。
2.地方课程有效拓展。
充分挖掘地方教材《蓝色的海洋》中关于海洋、海岛面积和分布等方面的内容,借助我区地理位置优势,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红色教育体验。如号召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节假日走进刘公岛、空军场站,参观定远舰,了解甲午海战历史、感受英雄精神。
3.校本课程延伸补充。
立足少年军校的打造,学校开发了一套红色教育校本教材,分红色基因、军校礼仪、英雄足迹、国防知识四个主题,对学生进行红色国防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感悟中了解红色历史、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立足社会课堂,拓宽红色教育途径
一方面,开辟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大水泊空军场站、镇烈士陵园等辟为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红色历史、英雄事迹和国防资源,在体验中感知军人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开设红色教育讲堂。学校定期聘请大水泊空军场站官兵、社区老八路、区党性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到校开展讲座,进行红色教育和知识宣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传统,树立家国情怀。
(三)丰富活动载体,提升红色教育实效
一是设立军校少年素养养成日。将每月第一周的周一设为军人素养养成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大课间、班队会等时间,举行主题升旗仪式、开办红色讲堂、举行队列展示、开播红色广播等活动,通过螺旋式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自醒、自理、自信的素质。
二是设立军校少年风采展示周。每学年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队列比赛、自理能力比武、红色主题展示等,提高教育实效。如在上学期的红色展示周,我们开展红色主题唱、讲、诵、绘、演活动,分年级检验“每周背一首红诗、每学期读一本红书、每学年唱两首红歌”的活动实效,以多种形式展现红色教育主题,传承红色基因。
三是设立军校少年基本素养月。将每学年开学第一个月设为军人素养月,邀请空军场站官兵到校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内务整理、军事拓展等训练,举行国防知识讲座、军训成果展示、军营生活一日体验三项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军队精神,形成军人素养。
二、形成一个序列——每月一品,让德育活动立足生活
传统德育之所以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目标和活动不能立足于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真实的体验。为此,立足我校“一生好品格”的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自律守礼、爱国爱校、诚实守信、学习创新、仁孝互助、环保护绿、读书启智、博纳才艺”八个主题月,开展“每月一品”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每月“一次升旗仪式、一个主题班会、一次实践体验、一场成果展示、一次评选表彰”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品质。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每个主题活动中分年级制订德育目标,设计主题活动,以实现学生德育认知与体验的螺旋提升。如三月份的“仁孝互助”主题活动,一年级开展“我让妈妈露笑脸”活动,进行感恩教育;二年级开展“讲英雄故事”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三年级与城里学校开展“城鄉手拉手,共筑中国梦”实践活动,结成互助对子,共同成长进步;四五年级走进社区开展清扫卫生、义务宣传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仁孝互助精神。
三、营造一种格局——家校一体,让德育体验回归生活
家校共育的德育模式,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德育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家校共育流于表面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家长的认知水平、参与程度等原因,往往难以形成德育合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自理自立能力差,以养成军人素养为目标开展德育活动,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此,我们通过落实三项措施,形成家校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畅通德育回归生活的渠道,让红色德育落到实处。
一是请进来。一方面,利用每月致家长一封信、每学期一次家长会、一次家长学校、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参与红色德育主题活动,取得家长对学校红色德育理念和方法的认同,建立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另一方面,邀请空军场站、红色教育基地的家长进校开办讲座,以家长的专业特长形成新的博纳德育资源。
二是走出去。利用家长的优质资源,为学生开辟校外红色德育活动基地,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同时,在组织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时,如参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走进空军场站等,邀请家长参与方案策划、活动实施和成果总结,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军校少年的成长。
三是手拉手。在家校关系中,遵循“指导+合作”的原则,让家长参与到军校少年“校园16星”的评选中,定期邀请优秀家长分享育子经验,与家长建立起一种目标一致、平等信任的手拉手伙伴关系,实现家校携手育人。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深知,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们终身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艳.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探索[J].学周刊,2019,(30).
[2]黄胜男.红色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模式构建——以遵义航天中学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
[3]宗钰.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创新中的着力点[J].教学与管理,2017,(34).
[4]丁丽.“红色文化”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文化学刊,2015,(8).
[5]陆慧芬.红色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四个有机结合[J].才智,2014,(4).
[6]徐汉晖.论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9).
[7]成照敏.浅论红色文化之于中小学校德育的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
[8]張兰玲.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
[9]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