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巴蜀菜地守望者的“守”和“望”

2020-07-24卓富彦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莴苣卖菜种地

卓富彦

春节假期如约而至,回到农村老家成都简阳市石桥镇,路过熟悉的田埂,放眼望去,昔时一片片麦苗青青、一块块油菜葱葱的田园景象,也是日渐模糊,凝结成乡愁回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村子里逐渐热闹起来,四周零星可见的撂荒田块所折射的落寞感,顿时被稀释不少。

正在地里忙碌的大叔,叫嚴照金,今年56岁,从包产到户至今,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几十年如一日种地卖菜,成为远近知名的菜农。怀着敬佩的心情,带着心中的好奇,围绕坚守农业农村的话题,迫不及待地和严叔攀谈起来,一探究竟。

留下来,为什么?

问题1:请问村子里外出打工人多吗?面对成群结队的进城务工“大军”,您想过和他们一起到城里打工吗?

严照金:全队有40户180多人,其中外出务工100多人,常年在家种地且年龄不超过60岁,就只有我和另外一家人。在1990年前后,村子里陆续就有人外出打工,那会儿我也没多想,后来到了1998年,左邻右舍都纷纷迈出家门,我开始有点犹豫动摇了。不过后来,逐渐坚定起来,到现在基本上不打算出去打工了。

问题2: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您从开始动摇到下定决心留下来种地呢?

严照金:一方面,在家种地收入有着落。我家现在有9亩地,除1亩地栽种玉米外,其余8亩地种些蔬菜来卖,现在蔬菜市场行情不错,菜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算下来,一年种地收入有4万多元。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更方便。随着大家都去城里打工,闲置土地多起来,并且土地承包费用也发生变化,2000年是每亩100元,而现在是送给人免费种。这样我就可以挑选地势平顺、浇水方便的菜地使用,用地成本没有增加,而种地效益提高了。村里人均耕地面积1亩多,但我家最多的时候,就承包了18亩地,不过后来由于实在种不过来,退掉了一些人家的土地,目前只留着9亩地,今年考虑再去找点地来种。

守得住,靠什么?

问题3:请问作为十里八乡的种植能手,您有什么种地卖菜经验可以分享呢?

严照金:一是懂市场。我从土地包产到户,就开始下地种菜,已经种30多年菜。我觉得种菜的人,首先要懂市场行情,市场要什么菜,我们就要想着种什么。我自己常年种植莴苣和毛豆,同时根据市场“大小年”的规律,选择性地隔年种植辣椒、青菜、茄子等蔬菜。另外,蔬菜种植讲究压茬种植,梯次上市,最好能种齐早中晚三批,比如现在我就开始种植毛豆,瞄准早春上市。

二是会技术。以我多年的经验来说,种地要相信科学,更要敢于尝试,接受新品种,学习新方法,我家里就有经济作物栽培要点等图书,有时间就会翻来看看。比方说,莴苣这些蔬菜从育秧(播种)到生长,再到成熟,全过程都要注重防病治虫,每隔一个星期就要喷杀菌剂,要是打药防病不及时,竹篮打水一场空,就会没收成。

三是舍得干。种菜尽管效益高,但从播种再到卖出,就靠我们两口子,过程比较辛苦。蔬菜种植的田间管理要求高,平时要翻地除草、浇水施肥,成熟收获后,还要经过洗净去泥、捆绑打包等初加工后才能上市销售。我们要是遇上采摘毛豆,还需要整天几乎一动不动地坐在屋里剥豆荚,然后凌晨1点就要骑摩托车去镇上的交易市场把这些新鲜的蔬菜批发卖掉,寒来暑往,没有间断,尤其是遇上玉米收获等农忙时节,更是忙上加忙。

问题4:平时种地,您都得到哪些政策和技术帮扶呢?

严照金:政策有照顾。2006年开始取消每人170多元的农业税, 2016年又取消每亩40多元的水费,现在还可以领到每亩60多元的粮食补助,政府对于减轻我们农民负担下了大力气。

参加科技培训。只要有空闲,我就参加市农技部门和农资商店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会,了解时下主推的技术和高产品种,也把在会上发给大家的培训明白纸、科技图书都带回家学习参考。

参观示范基地。报名参加镇政府组织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现场教学,去紧挨着的赤水镇学习种辣椒,到贾家镇学习种莴苣,去本市的金堂县、龙泉驿区等地方学习种韭菜和蒜苗。

其他方式还有,比如收听村头广播、收看农业频道,去市里参加现代农业博览会,学习关注莴苣霜霉病、毛豆锈病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并了解不同蔬菜的需求信息,调整今后蔬菜种植计划。

未来,会怎样?

问题5:您对留在农村种地卖菜的现状满意吗?

严照金:我还是比较知足,种菜虽然辛苦,但是一滴汗水换来一份回报。在2010年,我就用卖菜挣的钱盖起家里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并给儿子娶上媳妇,现在又花10多万,给自己和老伴儿都买上养老保险。而且在家还是比较自由,有空就可以去茶馆,培养发展个人爱好,算是过上了劳有所得、子有所娶、住有所居、老有所依的小康好日子。

问题6:您觉得那些进城老乡会回来吗?

严照金: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回来的,因为城里房子住起来不够大,加上农村空气好,生活成本低,尤其是我们这些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的老人,看见土地空着不种,心里始终不是滋味,等到老了不能干体力活了,也会回到家,在自留地种上菜。

采访手记:

在我国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的背景下,面对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外流的社会现象,自己尝试以一个“三农”工作者的视角,走进一个进城务工潮流盛行的南方典型丘陵乡村,走入一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巴蜀农民生活,探访剖析新时代菜地“守望者”热爱土地、实干巧干的心路历程,总结分享在进城务工浪潮下“逆行者”相信农技、种菜致富的经验心得,期望为推进“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下一步,地方政府应运用好政策调控和市场引导,把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实到镇、到村、到户,让种地“坚守者”继续吃上惠农政策的“定心丸”;农技部门可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针对性地拓宽上门服务渠道,进一步加大农技信息、行业动态的普及力度。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莴苣卖菜种地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秋日野餐会
卖菜讲究精打细算 “宋小菜”算的是数据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