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远流长五千年“一草一稻”总关情

2020-07-24朱素丹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草席草编海曙区

朱素丹

春和景明,莺飞草长。走进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只见一望无际的蔺草在田间随风起伏,如绿浪翻滚,蔚为壮观,这样的场景已持续几千年。蔺草与水稻在宁波西乡岁岁轮作,生生不息,“一草一稻”之间体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作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成功入选,这是宁波市至今唯一名列其中的农业文化遗产。

“草稻历史”源远流长

遗产所在地古林镇,又名黄古林,因黄公林庙而得名,是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记载,都能证明古林人经过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悠久的“蔺草-水稻”轮作技术及高超的蔺草编制技艺。古林有俗语“水稻是米缸,蔺草是钱庄”,显示了“蔺草”和“稻米”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古林还有农谚“一年蔺草,二年大稻”,反映出“蔺草-水稻”轮作模式历久弥新的传承。

遗产地与余姚河姆渡遗址相距仅20公里,继河姆渡考古发现7000年前水稻遗存后,遗产地三星村芦家桥发现的水稻遗存和炭化草席碎片表明,5000年前古林先人就种植水稻并开始利用野生草料编制草鞋、草帘、蓑衣和草席等。这为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为中国蔺草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林人就掌握了蔺草栽培和编织技术。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的西汉,黄古林人手工编织的草席与东北的人参齐名,颇享盛誉。至唐开元元年宁波席草已出口朝鲜等国。而南宋《宝庆四明志》则记载:古林一带有广德湖,多生蔺草,可编席;其地逢农历三、七、十的集市,同时也是草市和席市。

“草稻文化”独具特色

遗产地处于宁绍平原腹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丰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宜水稻、蔺草种植与生长,形成了传承千年的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可持续性和多功能性的“一草一稻”农业种植模式。“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简言之就是“一季蔺草,一季晚稻”。每年6月底至7月初,人们在收割后的蔺草田里播种晚稻;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后,开始又一季的蔺草种植,循环往复。仅遗产地范围内年轮作面积近万亩。

这种循环的结果是,种植蔺草后的土壤得到改善,与水稻种植所需营养形成互补。蔺草茬晚稻一般可比常规连作晚稻亩产高出100公斤以上,而且种植风险比常规单季稻小。此外,栽草使大批冬闲田披上绿装,改善了生态环境。蔺草绿海与稻田风光交替变换,形成一年四季多变的农田景观。可以说,蔺草与水稻的轮作,不但蕴含着自然农法思想和生态价值理念,更充分体现了古代古林人的思想智慧和创造能力,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如今,亘古不衰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的传统农耕方式,已演变为古林独特的“草稻文化”。不但包括种植方面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由此形成的蔺草编制技艺与文化、米食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70年代机器编织盛行之前,古林的农家孩子一般七八岁开始就跟随父母织席,“黄古林手工草编技艺”代代传承。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古林镇草编的立业之本,古林人织席讲究的是用心、用情。古林草席做工精湛,从蔺草到成为商品草席总共要经历十八道工序。尤其是黄古林“白麻筋”草席,它迭面平直、编织精密、硬朗挺括、边道光滑、吸汗力强、经久耐用、养生环保,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兼顾美感和实用的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1954年时,周总理指名黄古林的“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从此,“黄古林草席”声名鹊起。

除了蔺草手工编制技艺与文化,古林的米食文化也远近闻名。“千年古村看蜃蛟,传统米食芦家桥”。千百年来,古林先民们劳动之余利用家中常见的籼米、粳米、糯米等,以水为媒,运用磨制、搡打、蒸煮等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出宁波汤团、龙凤金团、年糕、米馒头等花色繁多的米食制品。这些米食制品与当地民俗结合,其制作技艺大多传承数百年,经久不衰。古林镇从2015年起每年推出米食节,深挖传统米食文化,结合当地特色民俗以及廉、孝、礼、义文化,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搭建平台展示悠久农耕文化。

可以说,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古林人家乡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稻產业”蓬勃发展

遗产地蔺草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所在地域与宁波港相连,地处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借助于此,早在唐朝时黄古林草席等蔺草制品就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十几个国家。至宋代,草席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古林成为全国草席的主要生产基地与贸易集散地,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

浙东人士黄古林后来创办“黄古林草席行”,到清光绪年间有席行23家,且在全国设多家席店,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年产草席逾一百万条,品牌就此蜚声中外。到1932年,鄞西手工织席达15000户,产量千万条。改革开放后,古林镇上一批能人开始置业办厂,将编制草席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起来。1995年后,从小在父辈草编工艺中耳濡目染下的俞斌秉承草席之乡的历史文脉,创办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已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是目前全国首例草编博物馆,有1015件展品、560件库房藏品;并以老字号“黄古林”为注册商标,开始品牌运作,后凭借着不断创新的营销模式,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如今,“黄古林”不仅是国家商务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和浙江省知名商号,还成为国内最大的研发、生产、销售草席的企业。

经过多年努力,遗产地所在古林镇已注册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蔺草加工企业21家,其特色产品按照销售渠道可分为内销和出口,除不同规格的草席外,还有草帽、枕头套、草鞋、草垫、草扇、手提袋等品种繁多的蔺草工艺品,年销售额近4.2亿元。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海曙区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参与、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着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和三产融合;海曙区蔺草协会一方面让蔺草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淘汰旧设备,引进新设备,减少粉尘污染,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提出了“弘扬千年草艺古文化,打造草竹家居新时尚”的口号,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以古林镇、高桥镇、集士港镇等乡镇为主的海曙区蔺草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加工技术及产量不断提升,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发力点,也使海曙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蔺草生产基地和蔺草制品出口基地。

海曙区蔺草业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单一的草制品生产加工,而是利用草编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势,融入了竹、藤、皮、木浆纤维等多种原料,开发出草编制品、仿草制品、草竹混编制品等10个系列100多个新品种。目前,全国蔺草种植90%以上在宁波,而宁波蔺草种植90%以上在海曙区,该区有6万亩蔺草种植基地,各类蔺草加工企业80多家,已打造了一条20亿元级以上种、产、销一体化的蔺草产业全产业链,海曙蔺草全产业链和稻米全产业链均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分别超过20亿元和10亿元。同时积极拓展内销市场,从以长三角地区为主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40%左右。

蔺草产业已形成品牌集群,蔺草制品享誉全国,在国外也有较高知名度,成为海曙区农业出口创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遗产地素有中国蔺草之乡、中国草编基地等称号,该地蔺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天下致富草,海曙产八成”,广大草农将蔺草当作“致富草”“摇钱草”。种植蔺草的利润甚至高出油菜籽、大麦和早稻的5至6倍。蔺草种植、加工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带动他们逐步走向富裕和小康。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充分挖掘了农业产业、田园风光等资源,促进了农旅融合,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区域内举办了各类农事体验节,延伸了蔺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所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力,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助力遗产申报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

猜你喜欢

草席草编海曙区
草编系列家具创新设计
一波三折养花记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指尖上的草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甜甜的可乐
三古董害死秦人
草席名村下高寨
草席名村下高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