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大国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
2020-07-24许世卫
许世卫
2020年新年来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中国抗疫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更加突显出我们抗疫阶段性胜利的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国家顶层的科学部署,在于医护人员的艰苦奋斗,在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奉献。实践也再一次证明,食物是灾难中人们生存的最基础需要。充分的食物保障,是中国取得各项工作胜利的坚实基础,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大国应对重大危机的第一物质基础。
重大危机,意味着正常的生产生活状况被打破,意味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意味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秩序被打乱。国家应对和化解重大危机,常常需要组织的、精神的、物质的、经济的以及专业技术的强大力量支撑。重大危机的最终化解,则需要造成这些危机关键因素的最终消除、改善或转化。而这种改变的力量,一定是时间维度上的延伸以及这种时间延续中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食物供给保障。这次重大疫情中,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显现出了应对重大危机中的突出作用。
一是为亿万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抗疫最艰难的日子,正是曾经被叫作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倘若没有充足的食物作保障,社会秩序就很难保障,但泱泱14亿人口大国经受住了考验。这次危机确好发生在我国连续16年丰收之后,到2019年,我国生产的水稻、小麦两种口粮生产量合计达到了3.43亿吨,这个生产量是20年前的1.1倍,是50年前的2.8倍,是70年前的5.5倍,这个生产量水平着实保障了国家口粮总量充裕,供应充足。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还生产出了与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和生活水平提升紧密相关的玉米2.6亿吨、蔬菜7.2亿吨、水果2.7亿吨、肉类0.8亿吨、蛋类0.33亿吨、奶类0.33亿吨、水产品0.65亿吨。近20亿吨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吃饭不愁,为全国人民抗疫抗灾提供了最坚实的食物基础。
二是为大国举国抗疫提供了充分底气。疫情发生后,全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产业链面临严峻考验。一些国家从自身需要出发,进行农产品进出口临时限制,据媒体报道,越南、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农产品出口国分别采取限制出口大米、小麦面粉、糖、葵花籽油等措施,世界不少地方出现抢购囤积食品现象,引发世界农产品供给紧张气氛。人们更担心经济欠发达国家、人口众多国家、农产品贸易依存度高国家的粮食与食物安全。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当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封城封路条件下的农产品及时充足供给能力,是人们居家隔离战胜疫情最有力的物质保障。实际上,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农产品生产、流通与贸易体系,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引导下,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棉油糖等产品市场稳定。2019年全国大米进口237万吨,小麦进口349万吨,分别占总供给量的1.6%和2.5%,世界危机中趋紧的口粮贸易环境,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大的影响。中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为我国有效应对并经受重大危机考验提供了充分底气。
三是为危机后社会经济恢复提供了坚实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既是“三农”工作的长期重点,也是危机到来时的重大工作任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在重要转折关头,都将发展好农业放在优先位置上,加强农业保产量、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导向。这次重大疫情发生之后,全国人民边抗疫边复产,加强农业物资调配,加强农田生产管理,现在小麦整体长势好于去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为疫情防控和危机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基础。农业是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特征的行业,兼并生产、生活、生态、健康多种功能,与其他诸多非农行业形成基础支撑、相互促进、难分难离的天然关系。农业以生产人们生存所依赖的农产品为主要功能,突出体现了农产品供给的社会基础性。重大危机之后,社会经济多方面需要修复、重启、调整、提高,和农产品及整个农业具有更多的关联性。一是农产品生产自身适应新的需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为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更大空间;二是将农产品供给链打造为适应性更广阔和灵活的方式,应用数字技术能提升产品精准供给能力;三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将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为社会经济恢复过程中的择业人员提供阶段性就业机会;四是打造国际农产品贸易新环境,建设农产品贸易新途径,能增加农产品造福更多贫穷人群的机会。充分的农产品供给以及生产经營这些农产品过程中的产业链形态,一定会为重大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创业就业、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保障。
(作者系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