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7-24陈文华陈铭君郑剑波张育鸿陈志强许宏展

江西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胸科围术液体

陈文华,陈铭君,郑剑波,张育鸿,陈志强,许宏展

(1.广东省普宁市中医院麻醉科,普宁 5153002;2.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医院麻醉科,普宁 5153002)

正常成人核心体温一般维持在36.5℃-37.5℃之间,临床上将核心体温低于36℃定义为低体温[1]。围术期意外低体温是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常见一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50%-90%,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也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术中出血量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麻醉苏醒时间延长、手术切口感染率增加以及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等[2]。胸科手术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且食管手术患者术中需多次变换体位,使得患者长时间暴露在层流环境中,推测这些都可能是导致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因素[3]。因此,对患者术中进行体温监测、探究低体温发生原因及预防围术期低体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采取针对性保温措施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140例胸科手术患者,ASA分级I-III级,性别不限,年龄25-82岁,体重42-91kg,手术时间>2h,其中肺癌根治术71例,食管癌32例,贲门癌14例,纵膈肿瘤23例。所有患者术前4周内无感染性发热史,未服用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雷诺氏综合征等疾病史。

1.2 麻醉方法 所选患者入室后用耳温计(德国博朗Pro4000)测量鼓膜温度(核心体温)并记录。手术室内温度设置为22℃-24℃,湿度为40%-60%,患者接受本院常规保温措施,未行任何的干预,即手术台铺清洁中单,加盖棉被,消毒后常规铺无菌单,输入静脉液体为室温,冲洗液加温为37℃-40℃。 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和血氧饱和度(SpO2)。局麻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丙泊酚1.5-2.5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9mg/kg。麻醉诱导后将体温探头(飞利浦监护仪,型号MP70)置入患者鼻咽部,持续监测鼻咽温。患者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双肺通气潮气量8-10ml/kg,单肺通气潮气量调至6-8ml/kg,术中维持 PETCO2为 35-45mmHg。 术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给予罗库溴铵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 (年龄、体重、性别)、术中一般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及术中总出量)。从手术开始时记录,之后每隔15min直至手术结束时记录患者鼻咽温度,核心体温<36℃则诊断为发生围术期低体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可能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筛选变量。

2 结果

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比、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出量及输液量如表1所示。140例胸科手术患者中,有10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77.1%;手术开始后1h内有85例患者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60.7%;2h内有100例患者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71.4%。

表1 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s)

表1 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s)

年龄(岁) 体重指数(kg/m2)性别构成比(例,男/女) 麻醉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60±14 24±4 84/56 178±35 165±40 155±46总出量(ml)975±365总输液量(ml)2235±485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麻醉时间、总出量、液体总输入量以及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与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低体温发生差异无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胸科手术低体温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5个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析显示,液体总输入量和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是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胸科手术围术期低体温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围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导致的最常见体温失调,麻醉过程中由于患者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下或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抑制体温调节而常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据研究显示,约有50%-80%的麻醉手术患者围术期中心体温低于36℃,虽然低温在某种程度上对机体有一定益处,但大多数情况下低体温是一种不良刺激,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影响[4]。因此,维持麻醉手术患者围术期体温正常尤为重要,对于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可起到良好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40例胸科手术患者中,有10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77.1%,与Mehta等的研究结果相近,其研究的255例患者中有74%出现了围术期低体温[5]。而在另一项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情况回顾性研究中,其报道发生率仅为42%[6],这主要是由于其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了主动保温措施,且所有输注液体均进行加温后输注,而本研究过程中对所有患者仅进行了常规被动保温措施,并未实施主动保温,这可能是造成两项研究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对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麻醉时间、总出量、液体总输入量以及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与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有关。分析原因主要如下: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易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温度敏感性亦差,这些都可能是年龄因素导致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麻醉时间过长也可能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因素之一,由于麻醉时间延长,导致了手术野及体腔暴露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加上患者术中静脉输注低温液体、体腔冲洗液以及擦拭器官的湿敷料也相应增多;总出量过多也是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另一可能因素,术中出量一般主要包括出血量、术中体液丢失量及尿量等,出量过多可导致热量流失多,从而导致了低体温的发生[7-9]。

本研究结果表明,液体总输入量和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是胸科手术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输注1000ml室温液体或200ml冰冻血浆后患者核心体温可下降约0.25℃[10],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患者的平均核心体温在输注室温液体后显著低于输注预热过的液体,且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也远高于输注加温后的液体,这主要是由于输入液体的“冷稀释”作用造成的,大量输入低温环境下的液体或血液可对机体的热量起到吸收的效果,从而造成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11]。本研究另外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的核心体温,术前核心体温较高的患者,其核心部位到外周部位的温度梯度较低,核心热量的再分布减少,因此不易发生低体温,有研究表明术前核心体温低于36.5℃的患者,其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风险是高于36.5℃患者的20倍[12]。

目前在我国体温监测尚未成为常规,为了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体温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体温的异常情况。本研究表明,在传统的被动保温情况下,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仍然较高,不能有效地改善低体温的发生率。液体总输入量和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是胸科手术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所有胸科手术患者,尤其是术中液体输入量过大的患者,为了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除了常规的被动保暖措施之外,还需采用主动保暖措施,并对患者所有液体进行加温后输注。

综上所述,液体总输入量及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是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胸科围术液体
液体小“桥”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预防胸科手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麻醉相关措施研究进展
液体压强由谁定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주간지 편람
层层叠叠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