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太阳的山水画艺术

2020-07-24李永强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漓江艺术创作桂林

李永强

(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探索》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22)

阳太阳的父亲是一位中医,且喜欢书画,还藏有一些字画。虽然阳太阳没有见过父亲,但家庭氛围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八岁左右阳太阳跟随街坊私塾老师董任辅认字学画,董任辅有着一定的书画修养,在董老师的指导下,阳太阳还临摹了《芥子园画谱》。1924 年阳太阳考入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受到从上海美专毕业的帅础坚老师的影响,开始接触西方绘画,这也是阳太阳西画教育的启蒙,并为其日后考入上海美专做了极好的铺垫。1929 年阳太阳正式考入上海美专,开始学习西方绘画,受到王济远、陈抱一等人的影响极大。1933 年参与创办“决澜社”,并成为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决澜社”先后举办四次画展,阳太阳均有作品参加。1935 年“决澜社”解散后,阳太阳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大学艺术研究科学习,在日本期间,其艺术创作不断,并取得日本美术界的普遍认可,其油画作品《女青年》入选日本独立美展,油画《恋》入选第二十三届二科美展,与毕加索、马蒂斯、德朗、鲁奥等现代派名家一同展出,轰动一时。1937年抗战爆发,阳太阳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回到桂林,一方面为抗战做美术、文艺宣传服务,一方面创办初阳美术学院,普及美术教育。1944 年桂林大疏散,其辗转到广东、香港。1949 年新中国成立,阳太阳回到广州参与接收广州艺专,并筹备华南文艺学院。1951 年受广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广西出任广西艺专校长。1953 年,全国校院调整,广西艺专并入武汉的中南美专,阳太阳任中南美专副校长。1958 年中南美专南迁广州,改名广州美术学院,任副院长。1959 年调回广西,先后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广西美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广西书画院院长、广西政协副主席等职。阳太阳绘画能力全面,中西兼能,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等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建树,在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与影响。

一、阳太阳的山水画分期

(一)风格探索(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阳太阳早期的艺术创作以西画为主,虽然年少时也临摹过《芥子园画谱》,但在广西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受帅础坚老师影响很大,其后又进入上海美专学习西画,所以他有很好的西画基础。如果从艺术风格的角度去看,这一时期应该是阳太阳的积累时期、探索时期。

从阳太阳现存的作品以及文献记载来看,他在1937年之前没有留下任何国画作品,这段时间的艺术创作大多是油画,如在上海参加决澜社展览的作品《二裸女》(1932 年)、《风景》(1932 年)、《曼陀铃与烟突》(1933 年)、《灵隐山道》(1933 年)、《南京鸡鸣寺》(1934 年)、《沉思的字宙》(1934 年)、《L 女士画像》(1935 年)、《海边裸女》(1935 年)、《静物》(1935 年)等;还有1936 年在日本创作的《女青年》《恋》等。1937年8 月,阳太阳回到桂林之后,一边开办美术学院,一边进行艺术创作,此时他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阳太阳作为抗战大后方桂林文化界的精英,宣传抗战,创作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艺术作品是其首要任务,也是其爱国主义的呈现。另一方面他要创作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表现现实,表现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成为他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此时的作品有1937年的《农舍》(国画)、1938 年《古桥榕阴》(国画)、《桂林文昌桥》(国画)、《花桥》(国画)、1939 年《农妇》(国画)《女战士》(国画)、《持枪的人》(水彩画)、《骑者与马》(油画)、1941 年《磨刀的人》(油画)《S 女士的画像》(油画)。从1944 年阳太阳离开桂林到1959年回到广西艺术学院,这15 年间阳太阳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惜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从现存作品看,国画只有两幅,主要还是油画与水彩画,如1950 年的油画《继续前进》《祖国之晨》,其中《祖国之晨》还获得了华南文艺创作奖。1954 年水彩画《桂林象鼻山和解放桥》入选“全国水彩、速写画展”。1955 年水彩画《漓江木排》《武昌造船厂的建设》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1956 年创作的作品有油画《漓江之晓》《炼钢女工》、水彩画《庐山鄱阳湖远眺》《庐山水库》等。

1960 年之后阳太阳的国画创作逐渐多了起来,但油画、水彩画依然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此时他应该是西画、国画并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注重西画,这体现在重要展览选送作品方面,他1962 年参加《纪念“讲话”发表2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就是油画《靖西之春》和水彩画《雨》,两幅作品还被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有1964 年的《建国15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美展),他入选的作品依然是油画《在黄山的怀抱中》。同年还与涂克一起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创作了一幅大型油画《桂林》,这些都说明他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重点所在。

纵观阳太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面目多样,风格不稳定,这说明此时的阳太阳还在积累、还在探索,在寻找合适自己的艺术语言与风格。从传世的作品看,他此时的山水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强调造型的写生画,此类作品有1937年的《农舍》、1938 年的《古树榕荫》《桂林文昌桥》《花桥》、1951年的《南溪桥畔》、1962 年的《碧莲山道》《壮乡春晓》等,这些画作注重写生,比较强调山石、树木、房屋、桥梁等物象的造型,甚至会强调物象的体积感,笔墨的表现力服务于物象的造型。其二是学习黄宾虹风格的山水画,如1960 年的《山情》《山韵》等。阳太阳学习黄宾虹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该不会少,此时的黄宾虹影响力巨大,阳太阳慕名学习,进而探索适合自己心性、又能表现广西地域特点的山水画风格,应该是他这段时期艺术创作的目标。其三是继承传统笔墨与风格的山水画,如1962 年的《秋山泊舟》、1963 年的《清江诗意》,这应该是阳太阳在临摹古画基础上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传统气息,时代性与写生性比较弱,在这一点上和他学习黄宾虹风格的山水画相似,作品的题目也没有具体的地域、地点所指,只是泛意义的山水画。其四是具有水彩画意味的山水画,如1960 年的《从化温泉》、1963 年的《西山松涛》(图1)等,这是他将水彩画的用笔、用色与山水画的笔墨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这种风格样式的山水画,共同组成了阳太阳此时山水画创作的主体,显示出阳太阳前期的艺术积累,以及为寻找表现桂林漓江山水精神的独特山水画语言与风格而做出得思考与努力。

图1 阳太阳 西山松涛 中国画40cm×54cm 1963 年

(二)风格初步形成(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20 世纪70 年代之后,阳太阳艺术创作的重心转到了国画领域,创作了很多山水画、花鸟画,甚至还有一些人物画,如1974 年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就是国画《鲁迅》。这一时期阳太阳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初步形成,追求的是将地域风情与现代性笔墨相结合,塑造出具有田园诗意的山水画风格。但由于此时是其艺术风格的初步形成时期,所以他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此时的山水画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色彩绚烂的水墨画、二是细笔写实的水墨画、三是粗笔写意的水墨画。

其一,色彩绚烂的水墨画。这类作品用笔轻盈纤细,色彩清新雅致,如1972 年《三月漓江》《青山绿水图》、1979 年《家在画屏中》《山水小品》、70 年代的《南宁新貌》等。这一类作品是在其水彩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但画面中水彩画的痕迹已经较淡,更多地显示出色彩与水墨的交融。虽然是以色彩为主,但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与特质没有改变。

其二,细笔写实的水墨画。这类作品用笔稳健、不粗放,刻画物象相对细腻准确,具有一定的再现性,如 1974 年《花桥春晓图》、1975 年《月牙仙境》、70 年代的《潮》《夔门天下险》等。此类作品写生性强,客观地再现了自然物象,笔墨为造型服务,着重表现了画面中的空间感、山石的厚重感以及自然山水的真实性。

其三,粗笔写意的水墨画。这是阳太阳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山水画风格成熟的前期呈现,此类风格用笔豪放,劲健有力,雄壮苍劲,用墨浑厚,有积墨的痕迹,作品有1977年的《晨》、1979 年《峡江行舟》《峡江》《神女峰》(图2)、70 年代《象山图》《林间》《象山溪趣》《山水小品》等。画家不太注重物象的造型,而是追求心中的山水精神。这一风格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在1964 年《黄山迎客》一画中早有呈现,只不过彼时可能是无意识,而如今是有意识。

图2 阳太阳 神女峰 中国画68cm×45.5cm 1979 年

(三)风格成熟时期(20 世纪80 年代至2000年)

阳太阳山水画艺术风格稳定、成熟的时间比较晚,可谓是大器晚成。此时的山水画粗笔写意,行笔老辣浑厚,墨色淋漓厚重,体现出一位老画家深厚扎实的笔墨功夫,代表作品有《漓江春雨》(图3)《幽壑云起》等。画面大气磅礴,山石、树木、房屋等物象的造型已经不为画家所关心,画家着意表现的是自然山水背后的人文精神,以及画家对家乡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他笔下的桂林、漓江不像白雪石画得那么秀美,青翠欲滴,而是深沉静穆,这一点他与李可染有一些相似,并不是画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而是画心中的漓江,心中的桂林,文化的桂林。而且还呈现出抽象化的端倪,如1991 年的《海涛飞鸽》、1998 年的《长堤内外一、二》等,这为他2000 年以后的泼墨、泼彩奠定了基础。

图3 阳太阳 漓江春雨 中国画136m×70cm 1998 年

(四)化境(2000 年以后)

阳太阳2009 年去世,最后这九年可谓是他艺术创作的化境阶段,他笔下的山水画随心所欲,随手写出,无限自由,呈现出稚拙、返璞归真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他2004 年开始画的一批泼墨、泼彩画,真是其艺术生命最后阶段的升华,如《漓江神韵之一》《漓江神韵之二》《漓山空翠云起图》《漓江之源》等,直接用墨进行泼洒,然后根据墨的形状再用色泼洒,让其自动交融,色墨融合,最后在局部进行一些勾勒点景,最终营造出一片仙境。甚至还有很多作品都不见笔,或者根本没有用笔,直接用墨、色来表现,这种泼墨、泼彩以随机性与偶然性来激发画家潜在的艺术创作能力,通过画面强烈的视觉性与抽象性刺激观众的审美,让人有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深刻而耐人寻味。

二、阳太阳的山水画风格

阳太阳的山水画风格独树一帜,他以写生的方式,将自己对家乡热忱的情感,通过雄浑厚重的笔墨、意象的造型,营造出具有时代气息与地域特点的画面,呈现出苍润放逸、深邃虚静、雄健拙秀、质朴沉着的艺术风格。

阳太阳之所以成功,这和他的早期艺术经历有关,邵大箴曾这样评价阳太阳的画:“强烈的现代形式感,良好的素描造型、水彩技巧和谙熟传统写意画笔墨之奥秘——这三者的结合,形成太阳先生水墨画不同于别人的个性特色,这一特色之所以鲜明,是因为统率画面的不仅是传统的审美趣味与格调,而且还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他们不同于一般的中西融合类型的水墨画,具有令人玩味的传统水墨精神与技巧;又不同于一般传统类型的文人画,跳动着时代的节奏和韵律。”[1]4的确如此,阳太阳自幼受到传统中国画的熏陶,有着一定的国画基础与启蒙教育,其后来求学于上海美专,专攻西画,但同时并没有放弃国画临习。这种中西绘画兼修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的晚年,他并没有在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同时,摒弃西画,也没有在学习西画的时候,放弃中国画,而是努力在中西绘画不同的画种与思维方式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语言与突破点,这足可见其对艺术理解的深刻性以及其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因此王朝闻认为阳太阳“既不是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也不是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者。”[2]10阳太阳在艺术创作中,不为中、西艺术的门户所羁绊,也不为画种的局限所束缚,只要是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他都拿来学习、吸收,并为我所用。正是源于此,阳太阳才与其他画家不一样,基本功极为扎实,而且不同时期的风格多样,具有“可变性”,这一“可变性”就体现出阳太阳对艺术创作的不断思考、探索。

理解阳太阳的艺术风格,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词着手:写生、乡情、笔墨、意象。写生是阳太阳一直以来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从上海美专开始,他便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回到家乡桂林,他更加发扬了这一习惯。1943 年他开办“初阳画院”时,便极其重视写生,林杨对此曾记载到:“学院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启发创作思路和激情。规定每学期要外出远足写生一次,一去就是一周左右……此外,也经常组织学生早出晚归,到附近农村、工厂去,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考察社会,体会我国人民勤劳的俭朴的本色和收集民间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的艺术。”[3]35即便到了80岁高龄,他依然奔赴东山、峨眉山等地写生,可见他对写生的热爱。写生虽然一直贯穿于阳太阳的一生,但不同时期“写生”所扮演的角色却不尽相同,在第一阶段风格探索中,写生是锻炼造型能力、积累艺术功底的手段;在第二阶段风格初步形成中,写生是塑造自我风格的重要渠道,此时写生重于写心;在第三阶段风格成熟时期,写生是刺激其艺术创作不流于程式与习惯的重要方式,此时写心重于写生。每次写生都是“新”的体验,写生让他的艺术创作永葆青春。

乡情一直是阳太阳艺术创作的核心情感,桂林漓江山水也一直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他曾经说过:“美不美,家乡水。家乡的水最甜,家乡的人最美。意境宽阔,画意无穷。爱得越深,境界越美。”[4]316正是源于对家乡的深切热爱,他才会不知疲倦的终生表现漓江山水,也正是源于这份情,才使他的山水画能够打动人,引起观众共鸣,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家情感的浓缩。真正打动人的艺术创作绝对不会有虚假的、矫揉造作的情感,一定是源于艺术家内心真挚、真实的情感。清代恽寿平曾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5]24阳太阳就是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中,所以他的画极具亲和力,才能让观者流连忘返,触“画”生情。

笔墨是判断一幅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明清以来的画家们都将笔墨置于极高的地位,如明代董其昌曾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6]1013清代王学浩说:“作画第一论笔墨”[7]641。深谙传统绘画史的阳太阳,非常明白这一道理,因此他不仅苦练笔墨,而且还坚持临习书法。他的山水画以书法行笔入画,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印印泥,沉稳雄壮,气动山河。他作品中的漓江山水不秀气,没有女子般妖娆的姿态,而是纵横稳健、大气厚重,这便是他将书法用笔与大丈夫豪迈之情融于画面的结果。他行笔时提按顿挫变化丰富,虚实相生,实处沉着痛快、刚劲有力,犹如钢锥划沙,厚重沉雄;虚处灵动轻盈,清柔超逸,犹如蜻蜓点水,飘然而过。他运墨善用积墨、破墨法,层层积染,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与丰富性。淡破浓、浓破淡,增加了画面的层次与水墨晕章的淋漓效果。

阳太阳笔下的漓江山水是建立在自然山水基础上的意象表达,他不追求漓江那种翠绿欲滴的自然之美、清秀灵动的妖娆之美、纯净清澈的装饰之美,而是追求超越了自然美之上的漓江的历史精神与人文精神,带有一种意象性的表达与哲理性的思考。因为桂林山水太秀气,太甜美,不太适合画大画,画漓江容易画得俗,画得美,画得写实,很难画出漓江的人文精神与意境,阳太阳对这一点认识极为深刻,其曾云:“表现山水容易,创造意境则难。用感情挥洒的画面,比现实更高、更宽阔、更真实,就是意境。”[8]37他也正是以此为创作目标与导向,他笔下的漓江山水已经超越了自然之美,带有一种朴拙之美。这种美返璞归真,是阳太阳将独特的情感融于笔墨,进而创造出来的超越现实自然之美的独特艺术形象。这种意象性的表达和他的抒情、浪漫气质、性格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从青年时候起,其画便有抒情、浪漫、自由的一面,这种气质与审美取向贯穿其一生。无论是油画、水彩、水墨,甚至写诗都充满了恰到好处的主观性和表现性。”[9]51正是基于此,阳太阳的山水画才不会流于对大自然美的再现,而是将客观物象服从于主观世界,去表现心中的漓江。

三、阳太阳的画史地位

阳太阳在广西美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即使把他放置在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中,也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是广西漓江画派的倡导者与引领者,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地域题材创作与地域文化表现的先行者,这种探索极具学术价值,对广西美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

阳太阳1937年回到家乡桂林就开始了他的地域题材美术创作,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预的情况下,他坚持不懈地去表现地域题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自觉、文化自觉。简圣宇对于他的这种文化自觉意识评价道:“阳太阳在广西美术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和贡献,在于他在美术领域对推动广西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所做不懈努力,在相当程度上改塑了现代广西美术发展史的格局。”[10]123的确如此,阳太阳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体现在自己对漓江山水题材的表达上,另一方面是对“桂林画派”的倡导与推动。他是第一个提出开创“桂林画派”的画家,他在20 世纪60 年代就表达过这种思考,蒋振立的《著作追先哲、精神让后生——阳太阳与“桂林画派”》一文中记录了在新生开学典礼上,阳太阳曾经说:“我们身在天下第一山水的桂林,生活在天然画廊的漓江畔,漓江两岸聚居的十多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丰富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乳汁。我们比之外地画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创作出独特的艺术,我们要创造‘桂林画派’。”[11]199阳太阳身体力行,以桂林漓江地域题材为中心,展开的艺术创作在全国美术界不断得到一致肯定,1955 年他的水彩画作品《漓江木排》获得了苏联国际青年艺术节造型艺术奖,并刊登于苏联的主流美术杂志《造型艺术》,在国内引起较大影响。这是他以地域文化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所取得的优秀成绩,也是其自觉表现地域文化意识觉醒并获得社会认可的表现。此外,当年他倡导的“桂林画派”如今已经形成,虽然名字叫“漓江画派”,但其实一脉相承。漓江画派是在阳太阳提出“桂林画派”基础上的再发展,这足以体现出阳太阳的先觉意识与睿智的思考。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太阳是广西第一大画家,他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美术的发展。

四、结 语

阳太阳的艺术之路经历了从中国画到西画,再回归到中国画的过程,这一过程让他不仅拥有中国画的文化精神,而且也拥有了西画的思维方式,这种兼容并蓄的学习方式使他成功地在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的山水画源自传统,但又有别于传统,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处处显示着他对家乡桂林山水的眷恋。他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再到写心的过程,经历了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达的过程,经历了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经历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回归到感性思维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境于象外、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的艺术境界,这是其山水画艺术的升华,亦是其人生历练的蜕变。

猜你喜欢

漓江艺术创作桂林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桂林行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乐!乘动车,看桂林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