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链条式儿科人才培养体系
2020-07-24
正谊明道,和合力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亚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复旦儿科”)创建于1952年,原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由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分院三家医院的儿科合并而成。
作为中国现代儿科医学的重要发祥地,复旦儿科在建院的同年,还创建了上海医学院儿科学院,次年,复旦儿科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儿科学系,培养了一大批儿科领域著名专家。我国小儿外科学奠基人之一金百祥、我国儿童保健学奠基人之一刘湘云、我国新生儿学科奠基人金汉珍、《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桂永浩等都出自复旦儿科。
在新时期,复旦儿科依旧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医院成立了新的复旦儿科学院,聚焦培养儿科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和模式,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生、专科医师和进修生等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全链条式儿科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11月16日下午,第十三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分论坛“尖峰对话——人才动能与学科生态系统构建”如期召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分享了儿科人才培养的“复旦模式”。
阶段培养各具特色
“我们给他们什么,他们就给我们什么。因此,要给他们能力,注重各项能力培养。”黄国英认为,一个优秀的医师应该具备6项核心职业能力的一级标准:医疗照护能力(patient care)、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能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基于社会体系的实践能力(system-based practice)。
复旦儿科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开启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儿科学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是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为基础,注重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涵盖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打造具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领袖气质的高素质医师。
同时,根据“5年医学生-3年儿科住院医师-3年儿科亚专科医师-5年儿科专科医师-儿科专家”的儿科医师培养进阶脉络,开展涵盖医生职业生涯的全链条式儿科人才培养,每个培养阶段侧重点不同且各具特色。
在本科阶段,复旦儿科采取“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由8个特色教学组成:PBL教学模式、导师制教学模式、标准化病人和模拟教学模式、科研式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模式、人文精神培养模式、双语和英语教学模式、Moocs及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复旦儿科分成儿内科和儿外科两个部分,医生必须完成非常规范的33个月培训过程,一个月都不能少。考试极其严格,实行“五站分段考试”,避免“走后门”的情况。除了培训基本医疗能力外,还加入了团队协作训练、医患矛盾沟通、科研书写、综合应对能力训练等内容。
针对儿科亚专科医师培训,医院制定了《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和师资管理办法》《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其他医院不同,复旦儿科采取“精英培训”模式,招聘学员数量有限,通过13个培训基地,培养今后可以独当一面的“领袖式”医师。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相对丰富,除了继续教育课程外,复旦儿科还采取综述报告会/论文报告会、讲课比赛、出国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回国人员报告会、Journal Club、Epiclub、新技术应用沙龙、疑难病例回顾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多元化提高医学人才的综合能力。
图1 复旦儿科科研论文发表情况 单位:篇
图2 复旦儿科医师队伍
黄国英认为,名医成长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追求卓越的志向,二是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三是不懈的实践探索。据介绍,高素质人才为复旦儿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的复旦儿科学科综合实力领先,临床专科优势突出,学科辐射惠及全国,国际合作广泛深入。2017年,复旦儿科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1125”成果丰硕
基于全链条式儿科人才培养体系,黄国英进一步提出了复旦儿科的腾飞计划,即“1125”人才工程。
第一个“1”是指在50岁以下医生中培养10名领军人才。这10名领军人才必须跟科学家进行结队,比如临床主任要寻找医学院、中科院的教授,组成交叉创新科研团队。医院给相应的经费让交叉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切磋,寻找共同的兴趣,申请共同的项目。第二个“1”是指在40岁以下的医生中培养10名后辈学科人才,由医院出资送到发达国家进行2~3年的专业进修,可带家属。“2”是指在35岁以下的医生中培养20名优青,去海外进行一年以上的学习交流。“5”是指在医院各科室各部门中培养50名骨干。
进入“十三五”,复旦儿科对“1125”工程进行了更新,升级到了“2.0版本”。黄国英介绍说,新的“1125”是指建成10个“海聚-联合实验室”;在45岁以下的员工中挑选10名优秀人才开展登峰计划;培养20名40岁以内的青年临床科学家;开展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50名优秀青年。在人才战略的支持下,医院副教授以上医师出国进修比例达90%以上。
在“1125”工程的推动下,近年来,复旦儿科在人才和科研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至今,医院出版了《小儿内科学》《小儿传染学》《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等27本教材,涵盖儿科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培养了泛太平洋小儿外科协会主席、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理事、WHO儿童基本药物选择和使用专委会委员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学科领军队伍;50余人担任Pediatric Crit Care、EARLY HUMAN DEVELOPMENT、《中华儿科杂志》、《PEDIATRICS》中文版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同时,复旦儿科各学科的专家创造了许多国内“首创”:首创双指标筛查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成果转化为上海市和国家公共卫生政策;首创新生儿亚低温治疗设备,获发明专利,制定2部指南;首创吸入NO技术,在10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约2万危重儿受益;首创早期发现儿童肾脏病“两阶段双项筛查”模式,并领衔制定我国首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 建议》……
黄国英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复旦儿科将继续以“三高”(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三强调”(科学作风、预防为主、学以致用)为标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儿科领军人才,同时以学院派的浓厚学术氛围作为熏陶,以期早日实现“亚洲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