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新的检验实习带教模式
2020-07-24毛盼璎梁艳张鸿杨再兴通讯作者
毛盼璎 梁艳 张鸿 杨再兴(通讯作者)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检验科 浙江 台州 318020)
(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验诊断科 上海 200003)
检验实习教学是检验医学生从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阶段,进入该阶段的实习生理论基础较好,如果能够启发、培养其发现临床问题,并转化为科研的能力,对于造就适应现代检验工作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检验人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检验实习生带教仍存在老师起主导作用,把头脑中的理论知识简单传输到实习生的笔记本上,把手中的操作简单地在实习生手中得到重复的问题。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带教模式限制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影响实习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1]。而且,这种带教模式对带教老师要求不高,部分检验工作人员从事检验常规工作,不具有启发实习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仍然可以带教[2]。在这种现状下培养出来的实习生常会出现分析和处理异常检验结果能力不足,解读临床检验结果能力不足、排除仪器故障能力不足、与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能力不足等各方面能力欠缺的情况,与现代检验医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目标相距甚远。因此,改变现有带教模式,提高检验人员带教能力,对于培养实习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独立动手实验及相关科研能力无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为实习生毕业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本科室的临床科研基础和教学实际情况,建立了“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启发式带教模式,并对这一新型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7月—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检验科实习的50名检验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名,女31名。
1.2 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25名实习生组成实验组,另外25名实习生为对照组。两组实习生均已完成理论课程学习,而且年龄、性别比例及前期理论课成绩无统计学差异。每个实习岗位由固定的带教老师进行带教。
1.3 带教实施
1.3.1 实验组带教方法 选择副高职称以上,具有科研能力,善于发现、解决问题,并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具有带教经验的骨干作为带教老师,进行前期培训。在带教过程中,对实验组采用“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启发式带教模式,具体包括启发实习生发现、解决临床问题,形成文章,指导临床的系列带教过程。这些临床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检测干扰;检测方法性能评价;临床应用评价;与临床沟通、质量控制等。解决问题方法包括: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与临床沟通、资料查阅、文献检索、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同学及师生间讨论等。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将发现、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整理出数据,形成文章、发表,指导临床。
1.3.2 对照组带教方法 上述相同带教老师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即带教老师讲授检验项目及仪器设备的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和操作注意事项,并让实习生做离心、标本整理、简单手工和仪器设备操作等基本操作内容。
1.4 带教效果评价
1.4.1 实习结束时,进行出科考试,总分100分,其中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各占50分。
1.4.2 实习结束时,统计两组实习生参与科研论文发表情况。“实习生参与”定义为以下情况:参与问题发现、数据选取、文献检索、临床沟通、论文撰写、论文发表。
1.4.3 发放、回收自行设计的两套调查问卷,一套由实习生完成,内容包括:经过实习,你觉得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科研能力是否明显加强?你觉得目前的带教方式有助于调动积极性吗?你对目前的带教方式满意吗?另一套由带教老师完成,内容包括:你觉得两组实习生下面的各种能力哪一组更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临床沟通、科研、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你觉得新模式对你来说压力和挑战性大吗?你愿意继续尝试吗?
1.5 数据统计
2.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出科考试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生之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s,分)
实验组 对照组 t P理论成绩 43±4 41±5 1.333 0.189操作成绩 46±2 47±5 0.175 0.862总成绩 90±8 88±6 0.930 0.357
2.2 两组实习生参与的科室论文发表情况
实习生共参与了33篇科技文章的发表,其中实验组人均发表文章数为(0.9±0.5)篇,显著高于对照组(0.4±0.5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2,P=0.001)。
2.3 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实验组实习生在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实习积极性、对目前带教方式满意情况等方面的阳性反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阳性反馈率比较[n(%)]
另外,对带教老师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7名带教老师一致认为实验组实习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明显好于对照组;所有带教老师都觉得新的带教模式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性很大。有71%(5/7)的带教老师愿意继续尝试新的带教模式。
3.讨论
3.1 检验实习带教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检验实习带教一直广泛存在“师傅带徒弟”式的带教模式,即带教老师讲解示范检验操作,实习生学习模仿。这种传统带教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实习生对大量重复操作很快失去新鲜感,不会主动发现临床检验问题,久而久之,不利于其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带教模式进行改进甚至变革。实际上,很多专家提出引进新的带教模式,如案例式教学模式[4]、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6]及多元化教学模式[7]。实践证明,这些新模式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实习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本研究提出的“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启发式带教模式,更加注重以科研思维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实习生愿意接受这种新模式,表明新模式是对传统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反映了当前检验实习生的内在要求。
当然,这种新模式也存在一定挑战性。因为其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具备较强的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将临床问题转化成科研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启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和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检验项目复杂、检验工作多而繁琐,再加上还有实习生和规培生的带教任务,若再要求带教老师改变现有带教习惯,无疑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性。本研究中,所有带教老师回答调查问卷时,都表示新模式具有挑战性,实施难度大。但是,绝大多数带教老师对新模式有兴趣,愿意继续下去。这表明,新模式确实具有挑战性,但在师生中都受到欢迎,具有尝试的必要性。
3.2 新模式不影响实习生学习成绩
新模式需要实习生在带教老师启发下,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并运用科研思维和方法,形成论文发表,并指导临床。这一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文献,选取资料,统计数据,写作论文等。这样是否会影响实习生的正常学习和临床常规操作,影响其出科成绩?这是新模式可能会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新模式不会影响实习生的出科成绩。我们推测,新模式在启发实习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明显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并不影响出科考试成绩。
3.3 新模式有利于检验实习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本研究发现,带教老师和实习生都认为,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更能调动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力、临床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这些能力正是现代检验医学发展对检验人员的要求[8]。因此,我们所建立的新模式有利于为检验实习生毕业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其更好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需求。
综上,在检验医学实习生中采用“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启发式带教模式,使“临床实习-问题发现和解决-临床科研”成为一体化,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临床检验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