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020-07-24张莉莉肖长美
张莉莉 肖长美
(江苏省建湖建阳眼科医院 江苏 建湖 224700)
在眼科临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疾病,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为避免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控制负性情绪,降低眼压[1]。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临床护理中,给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护理,既能保证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又能改善临床护理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基于此,本组课题将收治的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收治时间为2019年1—11月)作为样本,经临床护理后,旨在探究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11月接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计40例。根据患者入院的不同时间,将其平均分为两个组别,每组20例。研究组有女性11例,男性9例,年龄值介于46~83岁,平均年龄为63.6岁。对照组有女性13例,男性7例,年龄值介于47~83岁,平均年龄为65.3岁。比较40例研究样本的临床相关资料,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经B超、UBM检查确诊;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一般资料缺失者;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治疗耐受度较差者。
1.2 方法
临床护理期间,对照组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周到、体贴地接待患者,帮助患者提供住院便利的同时,应减轻患者的陌生、紧张、局促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说明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叮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展开各项医疗活动,尽快缓解不适症状[2]。②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频繁的沟通,鼓励、安慰患者,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降低治疗依从性,延缓患者的康复时间[3]。③行为干预:临床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学会冥想、深呼吸,进而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少情绪波动。此外,为了能够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还应邀请同类疾病患者,通过互相鼓励、彼此安抚等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4]。
1.3 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取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进行评估。问卷的满分为100分,得分若≥90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若≥75分,表示一般满意,得分若<75分,表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11例非常满意,8例一般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3例非常满意,10例一般满意,7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65.00%。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与其他眼科疾病相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病后,患者常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减轻病痛折磨,缓解患者病情,优化治疗效果,需要在临床治疗时,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
本次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获得确切的临床效果。通过入院宣教、心理疏导、行为干预等方式,给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增强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坚定治疗信心,改善患者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