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
2020-07-24李永恒
李永恒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脑卒中偏瘫的发生与患者脑部躯体运动中枢损伤、躯体感觉中枢损伤具有密切的联系,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可刺激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继而重建神经元功能,提升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效果[1-2]。本次研究为论证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效果,比较我院33例行常规康复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患者与33例行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运动能力改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3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19例,女14例,年龄54岁~72岁,平均年龄为(63.12±1.12)岁,病程12天~35天,平均病程(21.14±1.22)天。对照组3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20例,女13例,年龄56岁~74岁,平均年龄为(63.11±1.11)岁,病程15天~38天,平均病程(21.11±1.12)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三项指标经统计学验证无显著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首发脑卒中且经CT、MRI证实。(2)下肢Ashworth量表评级均低于2级,患者下肢运动障碍。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认知、神志以及意识功能障碍患者。(2)排除合并颅脑外伤、颅脑内伤或脑炎等其他颅脑疾病患者。(3)排除抗拒治疗或未定期入院复诊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该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锻炼与减重平板训练,卧床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被动按摩患者偏瘫一侧大关节、小关节,逐渐引导患者自行偏瘫一侧大小关节活动。借助电动减重装置行减重平板训练,初始减重量为30%,而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减至15%~0%,调速范围在0.2m/s~0.5m/s。
1.3.2 实验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训练,该组患者在行下肢训练时于患者下肢穿戴康复机器人系统(AVATAR-02型),该机械器系统装置可控制患者膝关节、踝关节运动,患者步行时可确保足背屈、避免膝过伸,促使患者两腿直立时双腿步长对称,患者初次训练时长为10min,而后酌情增加训练时长至20min,每日训练一次,在患者训练过程中保证患者心率不超过年龄标准化最高心率的百分之七十五、血压不超过180mmHg/110mmHg。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康复情况,FMA下肢运动功能总分为34分,BBS量表总分为56分,伴随FMA量表以及BBS量表得分的提升,患者下肢运动能力以及平衡功能均明显提升。
1.5 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持续训练8周后3min步行距离、下肢运动功能(FMA)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 (±s)
表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 (±s)
例别 例数 3min步行距离(m) FMA量表(分) BBS量表(分)康复训练前 康复训练8周后 康复训练前 康复训练8周后 康复训练前 康复训练8周后实验组 33 102.56±5.34 180.93±4.51 18.55±4.25 24.26±4.26 34.57±4.52 51.25±4.57对照组 33 102.55±5.33 162.73±4.49 18.56±4.24 20.16±4.28 34.59±4.49 45.54±4.56 t 4.771 4.681 5.364 5.474 5.784 5.34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据相关医疗研究表现约有百分之七十的脑卒中患者经临床抢救后可出现偏瘫步态,这与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害具有密切的联系,患者下肢各种反射活动异常,以致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时步幅减小且步行路径偏斜、步行连续性与稳定性降低[3]。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基于人体大脑功能重组理论,与常规训练与减重平板训练相比,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将“负重”、“迈步”、“平衡”等因素有机结合[4]。脑卒中偏瘫患者机器人系统训练实施过程中采取悬吊装置,减轻患者上半身对下肢产生的负荷,继而促使患者下肢配合电动跑步机实施节律性步行练习,在缓解患者下肢肌力痉挛的同时可逐渐调整患者步行过程中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提升患者下肢运动平衡能力[5-6]。
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训练前3min步行距离、FMA量表以及BBS量表无显著差异,训练8周后实验组患者3min步行距离比对照组长,此外FMA量表以及BBS量表均比对照组高,P<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