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0-07-24王光俊
王光俊
(宣威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宣威 655400)
腰椎压缩性骨折属骨科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外力影响和骨质疏松问题为主要病因,患者生活和运动能力均受到严重影响,临床主要强调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常规治疗模式下,患者预后无法保证,应激反应较多[2]。给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我院以对照实验进行不同治疗方式的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选取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8~75岁,平均(57.9±6.6)岁。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27~76岁,平均(57.6±6.7)岁。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采用切口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方式,精准定位患者病患区域,以病椎上下椎体区域进行固定,取4枚螺钉确保固定效果,常规冲洗、缝合,并给予引流和术后护理。
观察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取健侧卧位或俯卧位,接受局麻,耐受性不佳者可以全麻或复合麻醉。精准定位患者病患区域,做体外标记,对移位组织进行按压复位,常规消毒。借助C型臂进行穿刺辅助,完成穿刺后置入导针,于患者病患区域做切口,切口长度1.5cm左右,利用套管进行切口维持、建立手术入路,扩大操作孔,并对患者病患区域进行仔细观看,分析病情。取空心椎弓根螺钉4~6枚,于患者骨折区域近端进行固定,对伤椎进行复位处理,并以C型臂进行复位情况的观察,复位满意后,对骨折区域远端进行固定,仍以C型臂进行复位情况的观察,无异常,可常规冲洗、缝合,给予引流和术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行卡方与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术中出血量(ml)术后疼痛评分(分)观察组 53 1.2±0.3 71.2±12.3 3.2±0.6对照组 53 1.7±0.4 187.2±27.4 4.3±0.9 t- 4.056 46.228 5.193 P- <0.05 <0.05 <0.05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3.讨论
腰椎压缩性骨折多因前屈伤力致伤,可导致患者脊椎椎弓出现结构损伤,影响患者生活和劳动能力,各地医疗机构多主张给予及时治疗。此前学者发现,常规治疗模式下,患者并发症较多、预后不理想,治疗有效率不超过85%[3]。给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患者治疗有效率超过90%[4],且术后疼痛问题、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得到改善[5]。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相似,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83.0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也优于对照组。
从作用方式上看,切口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方式技术成熟,但切口较大,可造成较多的应激反应,出血量和手术效率也无法保证,患者术后感染可能性较高。且机体所受扰动较大的情况下,自恢复能力不够理想,也影响预后。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所需切口较小,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量,也能减少手术时间,使治疗工作快速完成,减少术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治疗有效率和疼痛控制效果得到优化。从结果上看,观察组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更理想,提示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行性高。
综上所述,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理想,患者预后和手术应激反应均可得到控制,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