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再思考,乡村振兴在前行——以河北省馆陶县美丽乡村( 特色小镇) 建设为例

2020-07-24撰文谢继炯供图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

中华民居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瓜小镇村民

撰文谢继炯 供图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

河北省馆陶县羊洋花木小镇

村庄是中国文明体系里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传统村庄已经破败,有的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我们的传统村庄需要活化,重新恢复它的生机。

自2014年3月以来,河北省馆陶县广大干部群众聚心汇智,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通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即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特色小镇建设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当地本土资源特色,促进现代和传统产业、文化等高度融合,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脱贫,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几年过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今后该如何更好地走下去?我们认为,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评判: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美丽乡村究竟为谁而建?怎么建?只有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律进行再认识,重新评估,精准把握,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粮画小镇美食街

思考之一:美丽乡村是什么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一个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新乡村。这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美丽乡村是延续文明的重要载体。村庄是中国文明体系里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传统村庄已经破败,有的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我们的传统村庄需要活化,重新恢复它的生机。只有活化的村庄才有价值,才能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是系统完善的有机整体。美丽乡村是依托农村空间形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起来的“乡村综合体”。它注重形象美与内在美、自然美与社会美、传统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注重环境美、产业兴、干部服务好、村民素质高等综合指标的体现。

环境美,即我们必须按照“五美”(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触觉美、联想美)标准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治污、改厕和垃圾处理工作,让乡村环境变得整洁、美观。再者,要坚持推进绿化造林活动,让乡村“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成为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小镇生活

产业兴,即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最普遍、最主要的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如果没有产业,一切无从谈起;如果要发展产业,就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因此,要在美丽乡村发展产业,首先要打好生态牌,在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发展,并坚持推动产业经济与休闲旅游经济互动融合,从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干部服务好,即我们的基层组织要为村民服务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要注重抓班子、抓党员,着力做好村民服务工作,引导村民增强自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共建美丽乡村。

村民素质高,即我们要多组织开展村民素质教育和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我们要告诉广大农民群众,必须转变小农意识,树立新时代农民自信,努力学习全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努力将家乡建设成更加富有、更有美丽的新时代乡村。

美丽乡村既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迫切愿望,同时更加体现了农民对新乡村建设的美好夙愿。我们要紧紧围绕“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这一目标,努力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思考之二:美丽乡村为谁建

村民是村庄的主体、村庄的主人。美丽乡村自然是为村民而建的。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需要重点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为谁建”。只有明确了对象,找准了目标,才能把准方向。我们认为,村民是村庄的主体、村庄的主人,美丽乡村自然是为村民而建的。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乡村旅游日益火热,广大乡村逐渐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这时候,我们也必须兼顾旅游因素,增建一些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

为村民而建。我们始终坚持,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为了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馆陶县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尊重民意,尊重老百姓现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行为习惯甚至审美情趣,不搞大拆大建,只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提升。我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和意愿进行建设,并引导他们参与产业开发,让他们看到美丽乡村的发展前景,将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真正激发出来。比如,我们引入粮画企业倾心建设的粮画小镇,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但当愈来愈多的人在制作粮画并售出而获得可观收益后,便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其中,并迅速衍生了多家粮画作坊。美丽乡村建设,只要让村民自己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一定能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共建,努力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广大乡村建设成兼具乡村和都市生活气质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在改造乡村面貌、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我们尤其注重乡村文化的发展,注重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活和文化品位。我们坚信,美丽乡村一定是一个环境美、生活优、文化兴的新型乡村社区。

粮画小镇乡愁英文墙

粮画小镇闲置宅基地改造成的午后咖啡屋

粮画小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如今,乡村变美了,生活变好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和煦的春风中,绽开了一张张淳朴而自信的笑脸——这就是幸福生活最好的象征。美丽乡村最大的受益者终究是群众。

为消费者和游客服务。建设美丽乡村绝不只是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但美丽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难免会有游客的到来。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满足消费者和游客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成“能游的美丽乡村”。“自娱自乐”是首要目的,“美美与共”也是水到渠成。乡村本不应是封闭式的生活空间,而应该是开放式的活动空间。

魅力公主湖

充满国际范儿的粮画小镇

教育小镇的一口?古井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乡村马拉松

充满希望的教育小镇

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在“把美丽乡村建设成能游的美丽乡村”的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大胆开展工作:一方面,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鼓励引导村民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呼吁城里人返乡创业或者下乡享受本地的风光,让他们带来新的时尚文明,并消费我们的产品。我们以此探索出了“农村景区化”新建设模式,并成功将粮画小镇建成华北平原地区唯一一个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的国家4A级景区。县域内其他的羊洋花木小镇、黄瓜小镇等也都在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提升。近年来,这些高品质特色小镇已经吸引了国内外500多万名游客走进馆陶美丽乡村。

当然,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来讲,即使是美丽乡村建设成了“能游的美丽乡村”,也须优先照顾村民的生活要求,绝不能因游扰民。在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如今,乡村变美了,生活变好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和煦的春风中,绽开了一张张淳朴而自信的笑脸。这就是幸福生活最好的象征。

思考之三:美丽乡村怎么建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其实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结合馆陶县广大乡村实际、村民需求,通过一点一点地摸索和实践,将一个个乡村建设成为我们心中所理解的“美丽乡村”。经过不懈努力,馆陶县终于成功打造出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等多个典型的美丽乡村,并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在此,简单阐述一下我们的建设过程。

案例一:一个省级贫困村的蝶变——粮画小镇寿东村

粮画小镇寿东村原来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子又穷又破,没有任何致富产业。2014年初,我们到村里调研时发现,村里的男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只有妇女们带孩子在家。这种情况下,怎么培育脱贫致富产业?如何去解决妇女的就业问题?当时,正好有一家名为“海增粮艺”的粮食画文化企业要扩大规模,在寻找场地。于是,我们顺势邀请这个企业负责人来寿东村考察调研,投资建厂。随后,“海增粮艺”就正式进驻了寿东村。

“海增粮艺”入驻寿东村后,村里的留守妇女都纷纷被招工,接受培训后便正式上岗成为粮画手艺人。随着粮画工艺在当地的影响不断扩大,迅速带动了寿东村及周边村庄300余名贫困群众加入其中。粮画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吸引了村内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创业。如今,他们每人每年仅依靠制作和售卖粮画都能创收数万元。在“海增粮艺”这一龙头文化企业的引领下,粮画小镇如今更是发展衍生出了数家粮画公司以及十几家手工画体验坊,让粮画小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粮画大型展览馆。

目前,粮画小镇乡村旅游常态化和品牌化效应已基本形成,并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型产业。

粮画小镇的彩绘艺术墙

粮画匠人在制作粮画

引进粮画企业,不仅仅是引进了一个产业,更是引进了一种文化。粮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也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寿东村的旅游业发展。馆陶县委、县政府继续助力,积极为寿东村旅游业发展大力招商引资。

很快,寿东村成了社会资本投资的热门地。如今,江苏客商投资建设的佳合国际学校已竣工投入使用,美食街、田园综合体、小镇学区、红酒庄园、小镇微工厂等一批项目也都先后落地。目前,粮画小镇乡村旅游常态化和品牌化效应已基本形成,并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每年春节期间,来粮画小镇旅游的游客就达数十万人次。小镇人气有了,商气旺了,村民的收入也就高了。比如,寿东村贫困户陈章凯利用自家庭院开设的农家乐,年利润就达10万余元;返乡创业青年张威经营的凉皮店,在春节旅游旺季时,一天销售额就突破1万元。

如今,寿东村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粮画之都”,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寿东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已成功实现了由省级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完美蝶变。

鸟瞰羊洋花木小镇

黄瓜小镇

黄瓜酒坊

馆陶县黄瓜博物馆

案例二:黄瓜小镇对产业发展的带动

馆陶县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大棚黄瓜,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黄瓜种了这么多年,既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因此,我们决定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馆陶黄瓜产业。经过考察,我们选定了翟庄村作为先行试点,从打造一个“黄瓜小镇”开始,大力发展馆陶黄瓜产业,打造馆陶黄瓜品牌。

我们与国内最权威的黄瓜研究所——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合作,研发推出独具馆陶特色的“馆青牌”黄瓜。可喜的是,“馆青牌”黄瓜推出后,连续五年荣获国家绿色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馆陶县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唯一的“黄瓜之乡”。现在馆陶县黄瓜种植规模日益扩大,黄瓜小镇也已经发展成为“千棚之镇”。在黄瓜小镇的带动下,全县黄瓜日光大棚由2万亩发展到了10万亩。小镇铸品牌,品牌出效益。随后,北京首农集团主动找到我们合作,将我们的黄瓜销往了首都市场。后来,我们的黄瓜还上架到顺丰速运旗下的丰配商城,插上了电商的翅膀,销往全国。

黄瓜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陆续增建了黄瓜博物馆、黄瓜酒坊、黄瓜食府和黄瓜美容院等一系列设施,并策划了独具特色的“黄瓜嘉年华”系列活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尤值一提的是,我们引进的圣奥化妆品生产企业可生产六个系列近百种纯天然生物护肤品,需要大量的优质黄瓜作为生产原料,我们将借机力争将其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具规模的专业化妆品OEM加工企业。

产业兴起来了,村民的收入自然就多起来了。现在的黄瓜小镇家家户户每年都能有10万余元收入。如今,黄瓜小镇里不仅没有外出打工的人,反而多了许多外来务工的人。

案例三:教育小镇对落后乡镇的带动

在馆陶县最偏远的乡镇路桥乡,有一个“传统书香村”——王桃园村。该村一共125户人家。自恢复高考制度40余年来,从这里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研讨,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围绕教育特色,发展教育旅游产业,打造一个“教育小镇”。

我们恢复了该村的文庙和陶山书院,修复了村小学旧址,并打造了麦场游乐园、昆虫馆、农耕园、乡村音乐厅、书画工作室等教育类景观,形成了以“开悟、励志”为主题的“圆梦课堂”教育特色小镇,吸引了众多优质游客,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现在的教育小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教育圣地”。

教育小镇教育基地(文庙)

教育小镇麦场迷宫

黄瓜大棚

思考之四:乡村振兴在前行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

6年多以来,馆陶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前走。回顾这几年,我们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借助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抓手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将馆陶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并将其归纳为“馆陶经验12345”。

“1”即“一核心”,指以小镇文化为核心。在提升改善村容村貌时,要坚持围绕小镇文化核心做文章,努力提升小镇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充分搜集、挖掘和传播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逸事等,让美丽乡村彰显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我们要立足乡村实际,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体布局、各功能分区、微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并体现其文化特色和景区品位,突出“一村一景”,避免“千镇一面”。例如,粮画小镇的定位是粮食画文创小镇,全镇充满了艺术气息。教育小镇的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学风气盛,文化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

鹊桥小镇

“2”即“二重点”,指以产业支撑和社会治理为重点。产业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我们一直将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我们坚持通过做大做强全产业链来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主要分为“挖掘产业”“外引产业”“整合产业”“做强产业”等几种模式。比如,粮画小镇就是“外引产业”的典型案例。它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粮食画产业,发展成为以粮画产业为主导,集加工制作、交流展示、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粮食画制作基地。又如,黄瓜小镇是“做强产业”的典型。黄瓜产业是馆陶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一直不温不火。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做强黄瓜主导产业,让馆陶黄瓜成功走向了全国。

在乡村治理方面,我们创新管理方式,以“社会治理”理念为指导,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小镇基层管理的有效路径。我们大胆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以“地域相连、产业相同、功能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共用一个名字、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共同依托同一主导产业基础”的思路,科学合理规划“特色小镇”布局,从而构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镇多社区(村)”式的“特色小镇群”,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具体管理机制上,我们部署了一支由分管县领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美丽乡村社工队等组成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

彭艾小镇广场上演彭艾舞

“馆陶公主”造访乡愁坊

羊洋花木小镇一角

馆陶县轻工轴承博物馆

“3”即“三步走”,指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再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特色小镇建设,有其递进规律。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从“美丽乡村”入手,通过产业聚合、发展提升,建设适合本土的“特色小镇”,经过产业发展增强资源吸纳力和市场辐射力,逐渐向“新型城镇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来讲,就是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小镇大县城”发展战略,以馆陶县永济河为主线,以彭艾康养小镇、粮画小镇、轴承小镇、鹊桥小镇、羊洋花木小镇等若干“特色小镇”为支点,共同形成辐射带动、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该发展模式的优势明显,总结起来就是:成本低、有品位、可持续、能复制。

“4”即“四保障”,包括观念创新、机制灵活、人才培养、立体宣传等四个方面。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实际上,我们馆陶县的特色小镇建设是受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启发。我们将浙江与馆陶在经济基础、资源特点、区位条件等方面做了比较分析,立足欠发达平原县实际情况,进行了“浙江经验”的“本土化”改造,探寻出了一条独具馆陶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在运行机制上,我们坚持“政府引导、村为主体、村民自觉、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最大程度地集合能集合的力量。政府在建设理念和资金上进行引导,拿出投资城市建设的力度投资乡村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村民自觉参与。产业发展起来了,也就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吸引了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市场效应日益凸显。

人才振兴是关键。2016年5月,我们在全国率先创办“美丽乡村大学”,从近千名报名者中择优录取180余名学员,其中部分学员拥有本科学历。美丽乡村大学具有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培养美丽乡村建设人才专门设立的培训机构,学制一年,学员半年在校学习,半年进行社会实践。结业后,学员与馆陶县美丽乡村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签约,从事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工作。可以说,美丽乡村大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媒体传播方面,我们不仅注重在传统媒体上积极宣传推广馆陶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情况,同时也十分注重在新媒体上进行多视角、多渠道的全面宣传推广。我们率先创办了互动式美丽乡村电视台,坚持播报馆陶县美丽乡村相关资讯,并自编、自导、自演特色文化节目。这些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深受观众欢迎。我们还编辑出版了四本“特色小镇专著”—— 《美丽乡村追梦之道》《美丽乡村之歌》《乡村的文化意象》和《我在小镇等着你》。这四本书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示了馆陶县特色小镇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系列多角度、全方位的媒体宣传大大提升了馆陶县美丽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5”即“五目标”,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了“五个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就乡村振兴提出“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重要指示,强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让美丽乡村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馆陶县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过程中,将继续以乡村振兴“五个目标”为指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发展产业放在首要位置,秉承节约理念,积极进行环境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设施,充分利用旧房子、荒置宅基地、坑塘等闲置资源,将其建成充满文化记忆的文化休闲场所,从而将传统乡村发展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充满浓浓乡情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以“乡村风情、城市品质”为目标,将乡村建设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符合“五个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村民自觉参与。

猜你喜欢

黄瓜小镇村民
安安静静小镇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CK小镇”的美好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熊的小镇
我喜欢黄瓜
小镇(外一篇)
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