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四大古桥:巨石垒砌的桥梁史奇观

2020-07-24撰文郑振飞供图郑振飞郑春仲部分

中华民居 2020年3期
关键词:江东桥墩龙江

撰文郑振飞 供图郑振飞 郑春仲 (部分)

洛阳桥: 『海内第一桥』的营造智慧

洛阳桥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在当时被认为是神的相助。洛阳桥也因此成为一座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桥梁。

洛阳桥不在河南洛阳,而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惠安两地交界处的洛阳江的入海尾闾上,为宋代福州至厦门的重要通道。《读史方舆纪要》中描述:“洛阳江,在府东北二十里,纳境内诸山溪之水,流经府东,入于海,群山逶迤数百里至江而尽。”洛阳桥原是个渡口,叫安万渡。《泉州府志》记:“万安桥未建,旧设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而死者无数。”

洛阳桥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4月,宋嘉祐四年(1059年)12月建成。桥南蔡襄祠内的修桥碑文记载:“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两千六百尺(实测834米),广丈有五尺(约4.7米)。”1983年4月,洛阳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濒临海口的地方,即在水文、地质、气候极其复杂的条件下修建的石桥。在古代技术落后又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洛阳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

洛阳桥桥畔的石塔、蔡襄塑像和石雕像。

洛阳桥采用筏型基础,然后在其上建造桥墩,解决了海滩软基的问题;采用“种蛎于础以为固”,利用生生不息的牡蛎使分散的石块胶结成整体,解决了两个流向潮汐的冲刷问题;以船运石,乘潮浮运,即所谓“激浪以涨舟”;至梁位用土吊机吊梁安装,解决了古代多跨长大桥上部的安装不便问题。

洛阳桥的这些技术突破与创新在当时被认为是神的相助。洛阳桥也因此成为一座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桥梁。关于它的故事被编成京剧、豫剧、歌仔戏,被拍成电影,也被谱成歌曲,唱遍井水处。其中,最传奇的就是“蔡状元修造洛阳桥,夏得海赴龙宫投书”的故事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主持修造洛阳桥的泉州郡守蔡襄,根据海神回复的文书“醋”字,悟出8月21日大潮趋弱时正可施工。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在《山海经:经典片段的光辉》一文中写道:“人是神的一个隐喻,也就是说,认识在隐喻状态中被神话说出最精致的话语。人的这种诞生机制,使他的灵魂和肉体都放射着隐喻的光辉。”可见,所有的神话折射出来的都是人的创造力和思想的光芒。

洛阳桥的成功,其意义与影响十分巨大和长远。自此掀起两宋泉州地区长达150年的“造桥热”。《泉州府志》记载,在宋代修建的桥梁有110座之多。1131年至1162年的30年间更是“造桥热”的高峰时期。

洛阳桥桥墩端部呈船又形

洛阳桥旁的蔡襄祠

安平桥: 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为“泉州十八景”之一

安平桥桥头门楼望高楼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跨安海港直至南安县水头镇,长近5里,俗称“五里桥”,因而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在1905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之前,它一直是我国最长的一座桥梁。1961年,安平桥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建成,历时15年,工程浩大艰巨。《清源旧志》记载,安平桥长801丈,酾水362道。由于地理变迁,安海港已渐淤积,实测现存的桥长2070米,共有桥墩331座,桥面宽3米至3.8米,每孔铺石条4根至7根。每根石条长5米至11米,宽0.5米至0.8米,厚0.34米至0.78米;每根梁重约12吨至13吨。

安平桥结构系仿洛阳桥样式,下部桥墩仍用条石纵横叠砌而成。根据水流深浅不同,其形式有方形、尖端船形,也有半船形。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认为,该桥的桥基“采用睡木沉基法”修建,但并没有给出考证。不过,稍后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 的泉州金鸡桥的确是采用“睡木沉基法”建造的。这两座桥的修建时间相隔不远,说明在采用洛阳桥筏型基础的技术之后,又有了新的技术突破。

安平桥建成后对当时泉州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南宋时期,由于泉州港崛起,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泉州市舶司岁收入占南宋王朝全部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泉州也因“舶货充羡,称为富州”。当时,以安平桥为支点,顺济桥、梅溪桥、东洋桥、普利大通桥等众多桥梁向外辐射,因此安平桥在沟通内陆经济发展和海外通商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的工程浩大的石桥之一。

安平桥的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它在沟通内陆经济发展和海外通商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江东桥: 巨大石梁的营造之谜

在古代没有大型吊装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江东桥两百吨重的石梁是如何安装就位的?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江东桥石梁巨大

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论构造雄伟和石梁巨大,当推福建省漳州市的江东桥。江东桥又称虎渡桥,在今漳州以东40公里的干道上。《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志》云:九龙江自华峰而来,注九龙山下,为漫潭,两山如壁。南流经香洲渡,又南经蓬莱峡,出两峡间,亘虎渡桥,为东偏要害。”即虎渡桥为宋时泉州府通往广东省的要道。

虎渡桥这个名字颇具传奇色彩。《陈訨记》中记载:“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探之有石如阜,循其脉,沉石绝江,隐然若梁,乃因此垒址为桥,故名虎渡。”由此可见我们祖先之聪慧。他们是从“虎负子渡江”的故事中得到启示来选择桥位的。

江东桥在宋绍熙年间(1190年)为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 改为板梁,嘉熙元年(1237年)易梁为石,历时4年完成。全桥总长336米,桥宽5.6米左右,由3块巨石组成;共19孔,孔径大小不一,其中最大孔径为21.3米;每块石梁都在100吨以上,最大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0吨。

20世纪50年代,在江东桥的旧桥上修建了钢筋混凝土梁桥。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浩劫,现存的江东桥仅剩半座,只留六墩一台,大石梁仅存一孔。2000年,江东桥被定为危桥。

江东桥最让人惊奇的地方是:在古代没有大型吊装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其上百吨重的石梁是如何安装就位的?我国桥梁先辈罗英先生在《中国桥梁史料》中认为,江东桥修建时可能是采用了宋代“花石纲”的方法;唐寰澄、唐浩《中国桥梁技术史·古代篇》认为是采用鲁班的“沙堆亭”施工方法;而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则只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经成谜。

江东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龙江桥: 石墩石梁桥的『活化石』

龙江桥是福建省内保存得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

龙江桥是一座与泉州洛阳桥地理环境相似,却保存相对完好的跨越海湾的长桥,对于考察、研究宋代石桥具有很高的价值。

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万艮里。福清市的母亲河龙江由此入海,故又名海口桥。龙江虽不长,但流经海口时宽约5里,深五六丈,每逢涨潮,白浪滔天。这是一座与泉州洛阳桥地理环境相似,却保存相对完好的跨越海湾的长桥。1961年,龙江桥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2013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桥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太平寺僧人守恩倡导修建,后乡人林迁、妙觉等人募捐,历时11年,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福清县志》记载:“空其下四十二间,广三十尺,翼以扶栏,长一百八十余丈,势甚雄伟,费五百万缗,名曰螺江,绍兴庚辰改名龙江。” 龙江桥全长476米,现存40孔桥洞,孔径平均在11米左右;桥宽约5米;桥墩做成两头分水尖形式,长9.6米,宽3米左右;桥墩基础亦用牡蛎固结。

龙江桥被誉为“古代石墩石梁桥的活化石”,对考察、研究宋代石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虽经岁月沧桑,风雨剥蚀,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最初的风采。桥面石板、石构栏杆古朴守拙;条石纵横叠砌,规整依然。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面对这样一座保存了900年的古桥,让人不由感叹,时间就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

龙江桥桥头对称而建的七级六角镇桥石塔

猜你喜欢

江东桥墩龙江
地铁基坑下穿铁路桥的桥墩保护设计方案合理性研究*
耿直的唐云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最可爱的人
不要将就,要讲究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河里站着废弃的桥墩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