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20-07-23王金悦
王金悦
最好是在夏日的午后,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墙边的刺玫灿烂地开着,蔷薇星星点点躲在绿色的帏幔里露着笑脸,木制的葡萄架上爬满长藤,习习凉风吹过,叶片儿沙沙作响,一串串葡萄在透过茂密的枝叶偶尔头进来的那点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你静静地品着茶,双手轻抚一本经典章页,每一口都能品出安逸与幸福的味道。
读一段缓缓流淌的文字,心涧会流出对此种时光静好的期望,但这本是人世间最简淡平常的生活片段,何以成为了奢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历史长河当中,这个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它并不完美,这也是压力大到压抑的时代。这时代在进步,却更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茫,困惑,悲观,失落,以致叹息,赶着时间的马鞭走却在生活当中积聚了太多的负面情绪。但是我们要被这些负面情绪淹没吗?或许传统文化的回归,给了这个问题更好的解答思路。传统文化与我们而言是一种传承与传递,传递的是对生命的关怀与宽解,传递的是对生活的思考与信仰,传递的是对力量与价值的传承,亦是对你我倾注的温暖。不要让时代只物质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许更当重塑。在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比较注重修身养性,因此,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尽管这种诗情画意恣意潇洒难以企之,品茶,寻幽,若可伴雨或清月的茶话幽缈生活,我们却可盼之亦可享之,此种欢喜可由衷,可细细念之、语之。
茶能静心、静神、淹没杂念,一杯一盏间,尽是人生功夫,在慢斟细品里,是一种闲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若遇天气湿迷、雨雾朦胧,则去贴心感受生命最初美好的样子带给人宁静、惆怅、沧桑的感觉,一个人,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音声声拨人心弦,让雨丝敲击淡淡的思绪,心在这瞬间也变得透明了。生活不仅要有烟火气,更应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听这世上的其他的生命精灵诉说自己的故事明了感动,也许会突觉欢喜,原来这世界不止奋身打拼车水马龙,还有心底纯净的感动。在这样的感动里流淌书墨生气,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岁月流逝,当心灵的衰老使你不再能时常产生新鲜的感觉,头脑的衰老使你遗忘了曾经有过的新鲜的感觉时,不必悲哀,打开这封藏的珍物吧,你会发现灵魂本身毕竟还是相当富有的。勤于为自己写作的人,生命衰老的速度也必定消缓些,因为曾属于过你的文字——也就是不会衰老的那个你——陪伴着你,这些眼窝耳畔里温存过的文字,他比任何伴护更善解人意,更忠实可靠。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收获成长也不过零星点滴,有的人则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心得感悟便慰平生,想其中之关键,在于自我。浸润书香中自我是迷失还是丰硕?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融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所以同样是读书拜读经典,有的人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人却只是对别人的感受发生同感罢了。两者虽说都是真情实感,然而却实属两码事。想往前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如今书籍越来越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详思其因,一为无心,心浮气躁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二为书劣,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读什么样的书积累什么样的知识就如同古来稀闲着常论的博学与智慧的不同。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更糟的是舌头的事。西方哲学家曾讽刺说:“他们只学来和别人讨论,而不是和自己谈心。”蒙田也曾讽刺在学校里只学得许多死知识的学生说:“他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却只带回一颗膨胀的;他并不把它充实,而只把它吹胀。”“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不要让自己的心浸满死水,不要让自己的灵魂历经时间烘焙却发酵成一颗绿豆芽。选择经典,读出自我,站在前贤古哲的肩膀上思索追探,循着前人的脚印踏实前进,莫要让自己的思想将就。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差不多是对的。從一个人的读物可以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级。所以阅读,要首先筛选出高于你自身水平的作品,你要仰视他,然后去攀登。拜读经典,便要怀着一颗攀登的谦逊之心,浸润其中,在阅读中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
吟一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踏潇潇暮雨寻自然幽谧,耳畔喜闻一声子规啼,轻叩开繁琐俗世的枷锁,寻觅寻觅,或深邃幽缈,或含蓄婉情,或浩瀚无际,闲暇时光该是这般惬意,去感受自然与生命带来的美好,游览山水去找寻那一片适合自己的幽胜雅地,雨打芭蕉,一袭欢喜无处藏。生活不止是当下,还有诗和远方,在书中,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读书是属于灵魂的嗜好,它会让生命忘了岁月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