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0-07-23夏能

大经贸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宗教信仰大学生

【摘 要】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宗教文化不断升温的现实背景下,宗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有信仰以及信仰什么,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益突出,宗教信仰日渐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宗教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高校蔓延和扩散,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宗教热”和“宗教暧昧”现象。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了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其具体影响,进而探索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对云南十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基于问卷网平台,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2020年4月课题组选取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德宏职业技术学院、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十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100份,收回问卷2100份,有效率100%。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在2100名受访大学生中,男生570人,占27.14%,女生1530人,占72.86%。其中,本科生1653人,占78.71%,专科生442人,占21.05%,硕士研究生5人,占0.24%。在专业类别上,文史类占24.81%、艺术类占23.24%、理工类占16.81%、医学类占11.62%、农林类占1.19%、其他门类占22.33%。在生源方面,云南籍学生1774人,占84.48%,非云南籍学生326人,占15.52%。在民族类别上,汉族1499人,占71.38%,少数民族601人,占28.62%。在家庭城乡分布上,来自农村1683人,占80.14%,来自城市417人,占19.86%。在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40人,占1.9%,共青团员1720人,占81.9%,群众340人,占16.19%。在有无宗教信仰方面,无宗教信仰者1914人,占91.14%,有宗教信仰者186人,占8.86%。其中信仰佛教97人,占52.15%,信仰基督教33人,占17.74%,信仰伊斯兰教30人,占16.13%,信仰道教7人,占3.76%,信仰其他宗教19人,占10.22%。在186名信教者中,少数民族98人,占52.7%,汉族88人,占47.3%。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特点

(一)信教比例相对不高

就全国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差异大、比例高低不一。“中国现有1亿多的宗教信徒中,70%到80%是在80年代末后入教,其中青年信徒约占了3000万到4000万。而就各地而言,宗教信徒在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区达到了20%左右,最低在3%至4%之间。”[1]本次调查大学生的信教比例为8.86%,其中7.53%的信教者是在大学阶段开始信教的。综合考虑政治工作氛围和问卷所提及问题的“敏感性”等因素,信教比例也不会超过10%,这说明云南高校大学生的信教比例相对不算太高,处于全国大学生群体信教比例的平均水平之下。当被问及“人是否应该需要信仰”时,59.33%回答“需要”,23.48%回答“不清楚”。当被问及“自己是否有信仰”时,33.1%回答“有”,28.1%回答“说不清楚”。当被问及“您对宗教文化是否感兴趣”时,46.71%回答“感兴趣”。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31.35%认为“信仰可以多元化”,只有53.13%表示“未参加过宗教活动,将来也不会参加”。调查数据说明,部分大學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有不少大学生是“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他们很容易受宗教的影响而走上信教道路,大学生信教人数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

(二)信教动机具有功利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信教动机往往比较功利。部分信教者并非是虔诚的信徒,他们是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才开始向宗教寻求帮助的。在被问及“若人生遇到困惑时,您会如何处理”,4.86%回答会向“宗教领域”寻求帮助。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被问及“您信仰宗教的原因”时,1.83%回答“社交、扩展人际交往的需要”,10.22%回答“看透某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现象”,9.14%回答“来自学习、就业的压力”,29.03%回答“为自己及亲人朋友祈福避祸”。他们信仰宗教往往是因为学习、就业、感情上受到挫折,经济或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压力,从而向宗教领域寻求解脱。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往往是为了得到精神生活或现实生活的好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除了受民族和家庭影响信教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教往往显示出很强的功利性。

(三)宗教态度相对宽容

调查结果显示, 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态度,但在心理或行动上却有认同的趋势。当在被问及“不信仰宗教的原因”时,有11.23%的学生选择“不能接受宗教教义教规”,有6.27%的选择“家人、朋友和社会不接纳”,有1.99%的学生选择“担心会被别人歧视、排斥或耻笑”。这说明他们在内心深处有可能是信仰宗教的,只不过受外在因素影响而不敢真实的表露出来。当被问及“如果有人在校园内向您介绍宗教,您的态度”时,5.33%选择“认真聆听”,43.38%选择“出于礼貌听他们讲解”,5.19%选择“出于好奇心听他们讲解”。此外,在被问及“您对大学生信仰宗教持何种态度”时,28.14%选择“支持,能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问题,有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35.14%选择“无所谓,自己的私事,无关社会影响”。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23.40%或多或少的参加过宗教活动。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对宗教有一定的好感,对宗教的态度相对宽容,当这种好感被外在因素如家庭影响、影视文化宣传强化之后,他们将来可能信教。

(四)宗教信仰选择盲目化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这种心悦诚服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虔诚的教徒会将宗教的教义教规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调查发现,在186名有宗教信仰大学生中,只有14.52%对信仰的宗教比较了解,并能理解相关教义教规,49.46%对信仰的宗教一般了解,不能完全理解教义教规,29.03%对信仰的宗教不是很了解,不理解教义教规,有6.99%的对自己信仰的宗教完全不了解。186名信教大学生在回答“当个人宗教信仰影响到您的爱情、就业和事业的开展”这一题目时,只有19.35%选择“绝不放弃宗教信仰”,75.27%选择“看情况而定”,还有5.38%选择“放弃信仰”。这充分说明,部分信教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比较盲目。

(五)接触宗教途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宗教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地改变,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宗教的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对“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宗教的”(多选题)调查分析。有73.57%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有39.52%的学生选择“家庭、身边朋友、亲戚介绍”,有31.9%的学生选择“旅游宗教圣地了解宗教知识”,有6.76%的是通过教会人员传教接触宗教的,还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和亲朋好友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等途径了解宗教的。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的宗教活动更加值得关注。当前,很多宗教组织都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它们运用网络媒介吸引大众在线倾听宗教教义、欣赏宗教视频,并以“网上礼拜、网上祈祷、网上许愿”等形式引导大众参加活动。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一)家庭及民族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被问及“信仰宗教的原因”(多选题)时,有64.52%选择“受家庭环境影响”,有56.45%选择“受民族传统影响”。首先,家庭信教氛围对大学生信教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性,家庭成员信教提高了大学生信教的可能性。一旦家庭成员中有一位或几位信教者,这会使得出生在这些家庭的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很容易自然而然地信教。其次,家长对宗教信仰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容易导致子女信教。如家长在面对自身境遇时,经常采取求神拜佛以求达到时来运转等行为,这会导致大学生对宗教产生好感或增强认同。再次,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也会对大学生信教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是多宗教并存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许多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家庭几乎都是祖祖辈辈信教,宗教信仰作为传统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二)社会环境因素

从根源上讲,宗教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根源。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宗教热”和“宗教暧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当今世界约20%的人口属于无神论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而世界上其余约80%的人口都是信教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宗教升温”大环境的影响。其次,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容易诱发大学生走上信教之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宗教信仰日渐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再次,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宗教的传播力和影响范围。最后,我国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选择留下了空间。

(三)学生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大学生信教有其自身的因素。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体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十分强烈。但他们的思想不够稳定,心智不够成熟,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受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加入宗教。调查发现,有11.83%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出于社交、人際关系的需要,是对“时尚”的追求,有8.6%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学习压力外,还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部分大学生就会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转而寻求宗教的慰藉,以求获得心灵的解脱,从而逃避社会现实。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能否客观对待宗教,能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宗教热”和“宗教暧昧”现象,从侧面折射出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有短板。一方面,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之宗教观教育的“度”很难把握,如果“度”把握得不好,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对于宗教问题不愿讲、不敢讲,甚至讲不好,遇到宗教问题,往往习惯绕着走。有些高校虽然思想上重视,但在实践中重“堵”轻“导”,往往容易将大学生在信仰上的差异,错误地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常常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继续提高。当被问及“如何评价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时,7.43%认为“教课脱离实际,不够接地气”,12.81%表示“不太感兴趣”,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

(五)宗教自身因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首先,宗教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宗教的文化典籍、绘画、舞蹈、建筑、宗教礼仪等都富有自身的特色,在关于世界、人生、生命、善恶等方面有自己的根本看法和解释方式,具有震慑心灵的神秘感,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宗教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宗教的道德教化和心理调适功能与现实社会道德理论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特别是有些宗教教义教规,对于加强信教群众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宗教通过世俗化改革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和亲和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大学生之所以在信仰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不少封建迷信、伪科学以宗教作为幌子,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大肆宣扬唯心主义,让人难辨真伪,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应该建立的信仰。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搞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大学生之所以盲目信教或对宗教存有暧昧,根源在于对宗教的本质、作用等相关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产生与消亡、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做了科学的阐述,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宗教是有神论的信仰崇拜,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他们正确区分宗教与迷信、宗教与邪教,抵制违法宗教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同时,应选择性增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关选修课程或相关专题,积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的宗教观教育,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各种误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科相关学科建设,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科学无神论的研究深入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三)加强宗教政策的宣传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了解较为肤浅。当被问及“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时,28.24%回答“可以”,24.24%回答“不清楚”。有47.57%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当被问及“校园内是否可以从事宗教活动或礼仪”时,10.9%回答“可以”,25.05%回答“不清楚”。当被问及“宗教信仰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抵触”时,30.24%回答“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26.80%回答“局部对立”。此外,有16.76%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宣传。一方面,可以消除宗教在大学生眼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满足他们对宗教文化的兴趣,避免他们为了寻找心灵慰藉而皈依宗教。另一方面,要正確把握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通过加强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宣传,让大学生既不会“谈宗色变”,视宗教信徒为另类异己,也不会对违法宗教活动视而不见,甚至是放任自流。

(四)依法管理校园宗教事务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坚持依法管理校园宗教事务。一方面,高校要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不得歧视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不得强迫学生信仰宗教。另一方面,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宗教事务条例》第4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3条都做出了相关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3]此外,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员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依法管理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宗教活动,规范其宗教行为。

(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自我调适能力,加之来自家庭、经济、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时常会出现困惑、迷茫、焦虑、孤独等消极心理问题。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之所以皈依宗教,原因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方面,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弱势大学生群体,完善助困形式和关怀机制,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帮助,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困难,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构建防范和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强大心理防线。

【参考文献】

[1] 王学烨,林子赛,颜美丽,施秋玮.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沧桑,2014(3).

[2]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4.

[3]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策略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9J0843)

作者简介:夏能(1986—),男,汉族,云南楚雄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宗教信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