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老年故事工坊运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0-07-23王铭刘帆冯振南张浪
王铭 刘帆 冯振南 张浪
【摘 要】 老年故事工坊将高校创意写作教学法与创意写作工坊的经验移植给老年人群体,联合社区街道、养老机构与老年大学开展工坊活动,可以成为文化养老的一种新形式。本文就厦门市老年故事工坊的创建及运营过程展开分析,并对写作课程开发、志愿者团队培训、工坊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老年故事工坊”后续运营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 老年故事工坊 创意写作 运营 厦门
“工坊制(workshop)”是一种以合作与沟通为核心的互动模式,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创意写作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创意写作坚持“创意可学”“作家可教”,将写作的过程视为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非写作者的个别行为。针对高校大学生展开的创意写作工坊活动已成果斐然,积累了诸多理论与实践经验,而在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语境下,创意写作能否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养老服务体系相结合,在文化事业方面做出新突破,则成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课题。国务院办公厅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用好老年人这一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为其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教育支持。老年故事工坊旨在将高校创意写作教学法与创意写作工坊的经验移植给老年人群体,以期充分激活老年人创作热情,让老年人主动参与到“文化养老”的体系建设中来,把老人家一生中珍贵的故事、经验、思想纪录并传递下去。
一、老年故事工坊的创建与运营过程
厦门市老年故事工坊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建并试点,依托高校资源与学科优势展开调研与工坊实践活动。老年故事工坊主张“老人写”与“写老人”双线并行,目的是不忽略任何一个潜在的有倾诉欲望的叙事主体。“老人写”是老年人在接受故事工坊课程培训的过程中进行的自主创作,“写老人”是组织志愿者写手对有创作困难的老人进行长线跟访的创作,写作对象也是老年人的真实故事,为的就是把老人家一生中珍贵的故事、经验、思想纪录并传递下去。对于具有重大历史与时代意义的典型真实故事,整理成口述史;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符合“动作-困境”理论的真实故事则进行虚构类文学或影视化改编。
(一)课程设计开发
许道军先生是国内工坊制创作研究专家与高校创意写作教师,他编撰的《故事工坊》一书,将“故事动力”“故事逻辑”“故事类型”“故事马甲”等故事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是项目组课程开发的宝贵参考。同时,根据老年教育心理学和已有的老年大学写作课教学经验等,项目组研究出了一套符合老年人群体的工坊教学活动流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要与工坊活动流程相关联,不能完全以讲授为主,充分考虑老人的积极性和身心承受能力。
(二)志愿者团队培训
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工作是工坊运营的重点内容之一。志愿者需要经过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尊老爱老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和筛选,合格后才能进入工坊团队。志愿者培训内容主要从“如何与老人接触”和“高效采访与非虚构写作”两个方面入手。在培训最后,要根据志愿者的性格和能力进行分组,以确保能力互补,同时也要根据代际年龄差距、方言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等进行老年人与志愿者的配对工作。志愿者团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确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分布,规章制度要根据在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确立,使得老年故事工坊的志愿者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有章可循。
(三)故事工坊活动过程
项目组前期通过厦门市集美区老年大学、厦门市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服务中心、鹭江社区助老项目负责人取得联系,互相了解之后,我们得到了三家单位的有力支持。老年大学方面,工坊组织负责成员深入了解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办学特色、老人分布、教室布局等现况,后期根据已经掌握到的老人信息资料,将志愿者与老人进行了匹配。为了能使采访、写作、教学一体化,老年故事工坊采取了多对一的策略,即多名志愿者服务一名老人,并有小组长全程监督,鼓励志愿者深入走访到老人的家中,通过记录老人的生活和翻阅家庭老相册等方式为采访与口述内容增添素材。社区方面,则是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会在约好的时间入户。在工坊活动过程中,项目组会听取社区、老年大学、老人、志愿者三方的意见,通过汇总三方意见,针对出現的一些问题做出及时作出调整。
二、运营过程的内容优化
(一)个性定制与因材施教
为了激发老人的创作激情,挖掘老人的写作才能,项目组在教老人写作的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不同老人的不同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进行精细化授课。项目指导老师还专门为老人编写了教学课件,并安排老人们阅读一些写作基础书目。每当老人对于写作问题一知半解时,志愿者都会反馈给写作教师,集中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学术语言通俗化,直到老人听懂理解为止。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和老有多学,这也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除了写作教学外,我们还组织了线下写作分享交流会,大家阅读并评析对方的作品,总结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每次工坊活动还会就某一主题展开沙龙讨论,比如“童年”“求学之路”“退休生活”“婚姻是什么”等。在分享会上,老年人与大学生志愿者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老人们便开始畅所欲言,人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好点子与新想法。
(二)真实采访与合理写作
老年故事工坊的产出成果最直接的就是非虚构类文学作品,亦即基于老人真实的人生经历与心灵故事所撰写出来的故事,所以这就要求在采访老人的过程中保持真实,甄别处理素材,拿捏住信息的轻重主次。在采访过程中保持现场全程录音,涉及到一些方言、民俗、宗教文化,请教民俗文化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以确保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信息素材。之后,志愿者要将得到的信息素材理解分类,筛选出主要信息素材与次要信息素材,切忌面面俱到;最后写作一定要远离文章主观化,不能注入作者自我情感,应该尽力表达主人公的真实思想情感与诉求。
(三)互动与反馈
我们的活动至始至终都不是单向的,在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和促进老年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互动与反馈,随时了解老人的建议与看法,以改进过程中的不足。在促进项目有效運营的同时,达到双向运营的传播,这也项目组能与其他社会组织达成长期合作的关键。在志愿者与老年人对接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老年人身体不适、精神不畅、家属不配合等突发情况,也需要应急处理预案。
三、老年故事工坊运营模式
“老年故事工坊”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概念设想,一开始就具有公益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即一个公益的老年创作激发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原创故事池”。但因其属性和目的的不同,故而在工坊组织建设、内部资金运作、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过程、运营模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路径,如图1所示。
公益志愿性运作模式不以营利为目的,“老年故事工坊”依托团委或中文系等相关组织作为学生社团组织或志愿者团队存在。运营经费往往来自于高校内部拨款,工坊的人员结构松散,流动性强,后期管理难度较大;商业互惠性运作模式以营利为目的,直接要求最终产出的创作成果是可以IP化的变现作品,“老年故事工坊”则作为工作室或文化类公司性质的组织存在,管理相较于高校的社团组织更为严格。在人力资源上,以高校为核心的学生志愿者团队的专业程度有限,创作成果的质量不能得到完全保证;而以企业为核心的专业写手团队和内容开发团队的专业性更强。
由于本项目组在一直采取的是公益志愿性的运作模式,对于商业互惠性的运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但可以从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发现,“老年故事工坊”可以作为文创产业IP开发的一种新型业态存在,让老人散发新活力、创造新价值,并为平民老人参与到一线文化产业中提供新的可能性。商业互惠模式下,企业可以与高校创意写作学科联合行动,充分利用老人资源,形成代际互动,最终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贾雨薇. "创意写作工坊制"在高校本科写作课堂外的延伸与实践[J]. 文艺评论, 2019, 248(02):125-130.
[2] 故事工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许道军, 2015.
[3] 李灵芝, 张建坤, 石德华,等. 本期聚焦:老龄化社会应对及措施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4(9):1-7.
[4] 葛红兵.创意写作:中国化创生与中国气派建构的可能与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0(01):57-64.
作者简介:王铭(199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创意写作硕士,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研究方向:创意写作。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老年故事工坊的创建及运营模式研究——以厦门市为例》;项目编号:2019134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