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十一大和十九大的背景探析

2020-07-23牟圆圆

大经贸 2020年5期
关键词:十九大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历次党代会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由党中央最高领导人向全体大会代表所作的政治报告。它是一定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报告中工作内容的中心和重点会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所面向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背景进行探析,以便更好的去理解和把握十一大和十九大报告的内容。

【关键词】 十一大 十九大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党的十一大和十九大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两次大会。由于十一大和十九大召开之时所处社会环境的截然不同,导致他们的报告内容也有所区别。接下来我们将从十一大和十九大所处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报告的内容。

一、十一大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一大”,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此次会议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时代背景,对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十一大报告的内容。

(一)国际背景

1.美苏争霸。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2.第三世界崛起。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的被压迫国家、民族的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断向前发展。一个反对超级大国的侵略、干涉、颠覆、控制、欺负的国际统一战线正在广泛开展起来。

3.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和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

(二)国内背景。“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的相继离世,使中国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1]在毛泽东去世后,“四人帮”加紧了篡位夺权的阴谋活动。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党内帮派组织和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四人帮”,制止住了全国各地的武装动乱,使国家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等人狠抓国民经济的治理,召开了各种与经济工作相关的全国性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表明,经济工作事实上已经开始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中国国民经济也从文革时期的停滞、徘徊、下降转为稳定上升。

二、十九大的时代背景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此次大会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报告内容,更坚定的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一)国际背景

1.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去全球化”倾向,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方面,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失衡现象,特别是美国自2016年以来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巴黎气候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但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也更加复杂,“西方国家加紧对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益激烈。”[2]

(二)国内背景。首先,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为十九大的召开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中共十九大召开时,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此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十一大和十九大面临的时代背景是截然不同的。从国际形势来看,十一大召开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转入了苏攻美防的阶段,整个世界仍然面临着战争动荡的可能性。十九大召开时国际形势已趋向于稳定,我国主要面向与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从国内形势看,十一大召开之时,经过了十年文革,国内经济、文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十九大召开之时,我们已经处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此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时代跟历史的检验。

【注 释】

[1] 杨宏雨,周瑞瑞.中共十一大平议[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2):25-36.

[2] 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J].教学与研究,2019(06):5-14.

【参考文献】

[1] 孙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词汇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 李君如.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髓要义[J].唯实,2017(12):15-17.

作者简介:牟圆圆(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市人,在读研究生,法学硕士,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十九大
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华章
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
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的深刻意蕴
“十九大”预期明确,短期无忧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