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合作的现状与对策
2020-07-23朱蕾蕾
朱蕾蕾
摘 要:当前,河南省正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更好地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原更加出彩。本文在剖析河南省国际技术合作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破解河南国际技术合作发展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国际技术合作;创新;河南省
一、国际技术合作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研究现状
(一)国际技术合作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各国已经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国际技术合作作为技术创新、资源市场配置的一种主要形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发展,通过国际技术合作打破国界限制,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优势科技为我所用,或者通力合作,融入双方优势与科研资源开发先进的科研成果,相互启发,互通有无,把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科研资源或技术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转移到欠发达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家或地区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先进技术创新者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技术的经济价值,技术引进方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经济质量提升,在短时间内带动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科研创新能力迅速发展,最终实现国际合作共赢。
(二)国际技术合作问题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特别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学术界对科学技术和创新发展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大多是从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角度,或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从国际技术合作的角度进行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专家们并不了解本地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短时期内作出的评估未必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国际技术合作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以河南省这样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技术合作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目前还较少,值得我们展开专门的探索和思考。
二、国际技术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视国际技术合作,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求打好“四张牌”,特别是打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河南省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政治责任。内因在矛盾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在发展国际技术合作的过程中,河南省依然存在诸多困扰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人才不足、投入不够、创新主体不强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着河南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对外交流仍然是河南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
(一)开放创新意识不强
正确的理论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更加需要以开放和积极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集聚外部创新资源,服务河南发展大局,这是破解当前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河南省科技对外开放工作中,仍存在思想意识保守的问题,在发展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开放式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认识不清,尤其是企业对开放式创新的思路方法把握不透,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和宣传科普导向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开放式创新出现“放不开”“想不开”“开不开”等现象,制约了全省对外开放工作的推进。
(二)开放创新投入不够
创新投入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河南省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与其经济体量不符,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近年来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投入强度小,投入增长缓慢(见表1),2018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8%,河南2018年总投入强度为1.4%,整体水平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0%,与发达省份地区差距较大,与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地位不符。具体到开放式创新领域,近年来全省每年投入约为5 000万元,涵盖了科技开放合作中的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以及技术市场等领域的引导和奖补资金,但有很多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政府投入的经费被缩水和变相挪用的情况较多,投入本就单薄的科研经费没有被用在刀刃上。而单就国际科技合作投入与其他省份比较来看,北京年投入约
9 000万元,江苏、广东每年投入约
5 000万元,发达省市每年仅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投入就远超过河南省开放式创新领域的全部投入。
(三)开放创新人才不足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技術人才更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当前,一方面,河南长期以来就是创新人才的“洼地”,“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滞后,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较少,全省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37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本地创新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创新驱动成效。另一方面,开放创新领域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是制约全省科技对外开放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技术市场领域而言,全省相关中介服务专业人才团队不足。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7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从业人员400余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0家,从业人员12 000余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省份,急需培养包括技术转移经纪人、技术经理人、技术转移管理和服务等专兼职技术市场从业人员,以补齐河南省科技对外开放短板。
(四)开放创新机制不畅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创新机制和高科技资源交流配套发展不足,是制约河南省科技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方面,全省尚未出台支持技术市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没有鼓励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技术交易主体缺乏积极性。而技术交易活跃的其他省市,如湖北省已率先推出了“科技十条”“新九条”等创新政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成都市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和“知识产权十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对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现有政策机制落实不力。有些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落实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等方面的政策还比较滞后,瞻前顾后、迈不开步子,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导致有些好的政策无法落地。
(五)开放创新主体不活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科技开放创新的主力军。然而,目前河南省开放创新主体活力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存在研发活动不足的现象。全省列入国家统计目录的116家研究机构中,无研发活动的占48%。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科技开放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科技创新“走出去”方面并不活跃。河南省推动科技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然而很多企业只注重创新资源的引进,“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具有优势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企业,走出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意愿有待进一步激发。此外,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较晚,虽前景广阔,但目前力量相对薄弱,这也是制约科技开放创新活力的一个因素。
三、破解河南省科技合作发展问题的途径
善于思考才能勇于创新。改革开放40余年来,河南在科技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围绕科技开放创新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对外开放,初步探索了国际技术合作的一系列珍贵经验,如何进一步通过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促进高端创新要素向河南集聚,有必要对有益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思考。
(一)科学谋划顶层设计是技术市场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已经证实了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的顶层设计是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总结,从河南科技开放创新的实践来看,政府部门能够从河南省情出发,坚持科学部署、积极主动做好顶层设计,这是推动科技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对外开放工作,从政策支持、体制创新、舆论宣传、平台建设、对接活动等各个层面,结合河南省发展实际情况,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从根本上为河南省国际技术合作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保障,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政府部门更要高屋建瓴,优先做好顶层设计,从长远和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河南国际技术合作事业的发展问题,这对河南省在未来国际技术合作中的方向定位和创新市场的开放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两条途径”协同是科技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
事务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互相作用,内因在事务矛盾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实践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技术自主创新和对外技术开放创新是区域经济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两个导向”并重,坚持自主创新和引入国际技术“两条途径”两手抓,特别是在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先行先试政策的基础上,围绕人才、项目、平台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向省内集聚,积极推进开放式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协同耦合,初步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金融链等创新资源要素积极高效融合的局面,在以后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只有充分利用各类技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发力建设技术对外开放的环境,才能促进开放式科技创新发展,使河南国际技术合作事业更上一层楼。
(三)依托技术创新平台载体是科技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各类技术平台是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对外开放技术市场承接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的基本载体,因此,当前要重点加快发展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载体,这是发展河南国际技术合作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针对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着力推进技术市场对外开放,积极与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合作对接,依托各类战略合作主体、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和科技开放合作对接活动等平台载体,积极承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落地转化,迅速推动了技术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要素的融合,因此要以此为契机优化河南产业结构,重视和发挥技术创新平台载体的作用,大力促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坚实的平台支撑。
(四)集聚机构、人才、平台、项目等创新资源是科技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
系统科学理论提示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通盘考虑和统筹帷幄各方面的因素。创新是第一动力,机构、项目、平台是创新的主要抓手,创新驱动实质上是机构、人才、项目、平台的驱动,因此,重视集聚机构、人才、项目、平台建设是科技开放创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要主动推进国际技术合作管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十八大以来,河南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集聚四个一批为主要任务,通过优化平台环境,引进机构扩大开放,坚持科技开放式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河南在新能源客车、硬岩盾构、可见光通信、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核心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带动了相关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其关键就是坚持对外开放技术市场,达成了引才、引智、引技和产业经济要素的深度融合与统筹发展,由此可见,充分统筹聚集和发挥创新因素,可有效激发产业经济的新动能和新活力。
(五)坚持基础研究,培育发展原始技术创新策源地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强化自身创新能力是根本,要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下大功夫培育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土壤,在国际技术合作中占据主动优势。一方面,自我创新能力强大了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国际技术合作,在合作中更为主动,更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河南省有巨大的科技发展潜力和一定的产业技术优势,比如:河南具有1亿人的庞大人力资源优势,河南农业大学在学术和科研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和质量都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了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技术创新积累,如河南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引入粮食、棉花、蔬菜品种及灌溉节水等种植技术,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基础优势,坚持发展原始创新策源地这一方向,只有培育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技术合作中掌握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才能主导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方向,抢占国际技术市场,从根本上推动河南创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蓉.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研究[J].创新科技,2018(11):57-60.
[2]苗潔.河南农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5):85-88.
[3]李素琴.要素赋禀逆转下农业科技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12):54-5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5]黄滟雄.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特点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