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实到网络:亲情公益的“社区”实践

2020-07-23叶燕芬

教育界·A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社区

叶燕芬

【摘要】学校积极争取社区、家庭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亲情公益的“社区”实践。通过亲情公益的现实生活“社区”实践,在校园中培育公益理念,在生活中践行公益理念;通过开展钉钉群、论坛吧等虚拟网络的“社区”实践深化公益理念,培育优良的道德品质,以此突破新时期德育瓶颈。

【关键词】亲情公益;社区实践;现实生活;虚拟网络

传统的学校德育往往通过品德课或少先队活动课来进行,一般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诱导,说理感悟,成功激励”等方式,逐步开启道德认知,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徳行为,形成道德品质。这种传统的校园道德品质培养方式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因缺乏德育实践体验,学生品德形成的实际效果往往不佳,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基本浮在表面,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表里不一、校内外不一、人前人后不一等道德表现的偏差,从而严重影响学校德育的深层落地。

新时期的德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畴,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实现德育的社会化模式。即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合家庭、社区等力量,找出学校和社会的联结点,创新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教育网络。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亲情教育。亲情,是基于血缘或姻缘关系的人们之间最真、最深、最美的感情。现代社会积极倡导的“公益”一词,正走向新时代的学校德育教育中。于是,聚焦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小手拉大手,公益行善”等亲子活动形式,基于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的亲情公益,成为学校德育走向社会德育,社会德育辐射学校德育的崭新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正立足社区这个社会的单元,基于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创新建构亲情公益德育载体,将学校德育顺利纳入了社会大体系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概念从现实“地域”含义的生活社区演变到了没有地理区位关系的,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组成的“精神社区”层面,这为亲情公益的多维“社区”实践提供了可能。从现实到网络,学校建立校园、生活小区等现实“社区”和网络上的群、论坛等精神“社区”。努力聚焦亲情公益的“社区”实践,寻求让学生自然生长的全向度德育形态,使其成为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养成和内化的桥梁。

一、现实生活的“社区”实践

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他认为“社区”是由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存在一种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团体。跟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与生活小区,首先成为学生践行亲情公益的现实生活“社区”。

1.校园概念“社区”实践

校园,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是相关联的人组成的能建构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校园就是一个“社区”,学生通过各种公益岗位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获得道德体验,提升道德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首先推出志愿服务公益岗位。我们取消班级、少先队大队部的队干部岗位,设置诸如礼仪志愿者、学习志愿者、宣传志愿者等公益岗位。每一类岗位都有服务内容与服务要求,如学习志愿者有晨读自学、图书阅览、课程助手等服务内容,卫生志愿者有检查卫生、落实垃圾分类和保洁收纳等服务要求。

在广泛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活动+公益”让许多校园活动渗透了公益的理念,家长的积极参与使活动更富有现代意义与“家校共育”的时代感。如学校“六一”节开展的“小公益大情怀,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亲情公益实践活动,通过大型校园淘宝节、校园拍卖会,构建出一个亲情公益大平台,所得善款由“亲情公益组委会”统一用于图书购置,爱心捐赠给联盟结对学校。再如,举行“让爱心乘着歌声的翅膀”迎新少儿公益音乐会,在疫情防控时期,将门票收入全部捐赠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基金。这种以校园为“社区”的公益实践,体现出了一种服务意识、公民意识,是培育儿童公益理念的重要载体。

2.生活概念“社区”实践

生活概念“社区”,一般是指根据地域划分,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我们塔山中心小学所在的区域,就由塔山社区、沈园社区、燕甸园社区等11个生活概念“社区”组成。因各社区居民居住相对集中,且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因此将亲情公益实践向生活概念“社区”延展,是践行公益理念的有效载体。

“日行一善”是我校社区亲情公益实践的日常内容。学生可以在社区的细胞——家庭中感恩亲情,如孝敬长辈,做饭洗碗,做小当家;也可以在社区中参与实践,如慰问孤寡,打扫楼道,做一名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小小志愿者;还可以在社区中奉献爱心,如捐赠衣物、爱心义卖、筹集善款,做心系公益的小天使。“公益小队”,寒暑假是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社区亲情公益实践的黄金时段。學校适时发布各社区亲情公益实践召集令,学生、家长根据居住地打破年级界限,就近成立社区亲情公益小队,定期、定点为居民服务。父母们用自己的专长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便捷医疗、法律咨询、家用电器安全咨询等服务,孩子们入户慰问,为社区老人们送上慰问品,献上表演,或宣讲时事等。在以亲情链接在一起的“文明守法”“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红暖一冬”等生活社区公益活动中,家长、学生都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与个性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不仅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务,而且让每个家庭享受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二、虚拟网络的“社区”实践

互联网环境下的“社区”,亦称“精神社区”。这种社区同地理区位没有关系,只内含着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共进关系。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建构了亲情公益群概念“社区”和亲情公益论坛概念“社区”,并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积极实践。

1.群概念“社区”实践

因亲情公益实践的需要,学校建构了多个网络钉钉群。如成立“亲情公益家庭组委会”,建立了校级“组委会”群,下设六个年级的分会,分别创建六个年段亲情公益“组委会”群,两级组织分别主导各种亲情公益活动。如校级“组委会”通过钉钉群,暑假期间组织亲情公益活动:在学校周边设立“爱心公益茶歇凉亭”,为环卫工人、周边群众提供茶歇的便利。各年段“组委会”也利用群概念“社区”,组织丰富的公益活动,如四年级在银泰城组织“秋梨义卖,扶贫暖情”公益义卖活动,六年级在“越马奔腾”马拉松活动中开展了服务“越马”等亲情公益活动……

学校两级“亲情公益家庭组委会”不但以网络社区的名义组织了多个亲情公益实践活动,而且联动社会多渠道的公益群落,拓宽了亲情公益实践渠道。如联动共青团绍兴市委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社会性的公益实践活动。联动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参与“为贫困学生书桌点灯”活动,联动团中央“志愿汇”app,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多种公益实践活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亲情公益家庭组委会”主导的群概念社区,多渠道拓展了亲情公益实践,让学生从各种愉快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提升了道德认知。

2.论坛概念“社区”实践

网络论坛概念的“社区”实践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创新之处。对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过程与结果,通过网络论坛的形式进行反思性评价与深入性讨论,并在对其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选择与道德困惑,从而日益丰盈学生的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

如2019年寒假,学校推行“日行一善,向爱向美”爱心打卡活动,短短20天,全校3400余位学生日行一善,共计行善67800余件。以生活社区为单位的论坛贴吧上,学生论坛吧和家长论坛吧纷纷发起了“谈谈一起做公益的心得”等帖子。下面是许多孩子和家长在全校性的亲情公益论坛吧中的真切感受:

“当社区贫困儿童从我手中接过图书,露出笑脸的那一刹那,我无比得自豪。”“感谢亲情公益活动,让我们拉近了与父母的距离,我们全家一起公益行善,一起向爱、向美、向远方。”

“每一次公益活动都见证着孩子的成长,我自己也受到了熏陶感染。”“亲情公益实践,培养了孩子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公益理念,同时提升了孩子、家长的社会责任感。”“亲情公益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时代公益理念,真正让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合力提升了。”……

在学校设立的社会各界联动论坛区域,许多知名人士也评价与激励着师生:“塔山中心小学的‘亲情公益活动始终贯穿‘爱的主题,积小爱为大爱,把爱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灵,把善的品格植根于孩子的内心,在丰富的体验和实践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真正助推孩子成才成人。”“学校坚持‘亲情公益,真情传递,用‘公益实践构建着一个个亲情德育大平台,用公益传递着一份份爱心,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这种网络论坛概念的亲情公益“社区”实践,通过深度讨论,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内化着道德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优良道德品质。

以親情公益为纽带的“社区”实践,从现实到网络,拓宽了校园边界,充分整合了社会各界的德育资源。其不仅让孩子植入了公益理念,树立了公德之心,萌发了公民意识,而且提升了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合力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培育儿童美好人格的有效载体,也成为我校新时期德育教育破茧成蝶的重要品牌。

【参考文献】

赵国栋.社区德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吗? [J].中国德育,2018(12):7-8.

方燕玲.整合社区德育资源 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J].师道(教研),2015(07) :9.

贾小华.不可忽视的德育阵地——社区 [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刘莲角.谈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J].教师,2018(07).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假期归来
酷品社区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