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韵维度,领略语言的表达之美
2020-07-23赵菁菁
赵菁菁
【摘 要】 语句中词语的组合方式不同、长短不同,就能形成风格迥异的韵味感,有的简明扼要,有的短促有力,有的低沉伤感,有的幽静绵长……语言所裹挟的这种语韵在细品慢酌中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本文提出要在“替换中对比,品味语言韵味的和谐之美;删减中对比,品味语言韵味的适切之美;还原中对比,品味语言韵味的独到之美”。
【关键词】 替换品味;还原对比;表达之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应该关注文本的语言,但遗憾的是当下很多教师对语言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用词精准等遣词造句的维度上,而忽略了文本语言另一个重要的维度——语韵。所谓“语韵”,即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语句中词语组合的方式不同、长短不同,就能形成风格迥异的韵味感,有的简明扼要,有的短促有力,有的低沉伤感,有的幽静绵长……语言所裹挟的这种语韵也需要在细品慢酌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替换中对比,品味语言韵味的和谐之美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其中蕴藏着鲜活而生动语韵的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但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学生容易直接将这些语言忽略过去,并不能感知其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就可以适度采用替换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准。
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个“抽”字就极为精妙,富有鲜明的画面感。常态教学中,教师都会提供几个相关动词让学生进行辨析,从语义理解的角度来感知“抽”字运用的形象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感知,主要原因就在于辨析仅从肤浅的意思层面,而忽略了语韵维度。为此,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遴选相关动词,比如,“探”“冒”“伸”等,看似区别不大,学生在朗读中对比品味,发现这些动词所形成的韵味相差甚远。“伸”字不紧不慢,活泼的俏皮感不足;“冒”字虽有一定的速度,但显然又有些唐突,且与搭配的“枝条”并不协调。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抽”字如此精妙,那将后半句中的“长”字也换成“抽”岂不更好?学生再次从语韵角度出发,发现如果就此替换,两个“抽”字连续运用就有重复之嫌,语韵顿失,与“嫩绿的叶子”更显突兀。
教师引导学生在一“替”一“换”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韵味体现出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删减中对比,品味语言韵味的适切之美
很多经典的作品增一字则嫌多,减一字则嫌少,其间的语韵决定了不能对用词、顺序和运用的时机进行一点轻微的调整。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评价朱自清散文的《背影》是“字字珠玑,甚至连一个‘的‘了都是该用则用。”这种语言表达的适切之美,教师可以通过适度增减等方式引导学生体味、品析。
比如,《火烧云》一文中“了”字前后一共出现了18次,这绝不是作者无意为之的巧合,而是故意为之的表达需要。这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语韵秘妙呢?教师选择了“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来了……那匹马变模糊了”一段,将其中“了”剔除,学生进行比读就不难发现,原本看似无关紧要,甚至显得啰嗦的文字,其本质是一种极其口语化的表达智慧,将自己所看到的美景都直接表达了出来,形成了浅见易懂、极具韵律的表达效果。
这个“了”字同时也将作者内心的欣喜、激动之情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利用朗读对比的方式加以呈现,让学生体味文本语言内在的那份独特语韵。
三、还原中对比,品味语言韵味的独到之美
语言表达有着一定的规律,但绝不能刻板生硬地遵循这样的规律。很多时候,我们在不该用之处一反常态进行创造性运用,反而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语言表达的独到之美。教师可以还原独特的方法、还原独特的场景,历练语言表达的独特境界,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比如,《鹿角和鹿腿》一文对话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语气词,比如“咦”“啊”“哎”等,且这些语气词都在每句话的句首。一般情况下,语气词都出现在句末,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究竟蕴藏着作者怎样的表达智慧呢?教师就可以采用还原法引导学生进行品鉴,组织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鹿,并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进行角色朗读,尝试将语句中所有的语气词都放在句末。此时,学生在对比中就不难发现,语气词放在句首能一下子将鹿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在朗读时也能准确地把握对话时的语气语调。如果将这些语气词全部都转移到句末,就有一种拖拖拉拉的感觉,难以感受到鹿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心活动是一种相对隐蔽的体察。课文中的鹿并没有来得及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直接暴露了自己的情感活动,这种“闪念”的形式作者就通过“语气词前置”的方式呈现,教师的还原法就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作者言语表达的独特之美,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文本语言感知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实实在在的意蕴和内涵上,也需要关注语言所裹挟的丰富韵味。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让文本语言形成美的涵泳,真正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华清.品,语言之无尽韵味读,语文之起点出路[J].考试,2015(01).
[2]朱强.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独特韵味[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