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低语境下文化交际解决路径的一种可能

2020-07-23井然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交往李安

井然

摘    要:李安导演的三部电影《推手》、《喜宴》和《刮痧》都是将人物放在了跨文化的环境中,通过着力展现中美家庭文化的冲突,体现其对于文化交往的思考。艺术的表现手法虽然缺少严谨的逻辑,但仔细考察可以提炼出“正确认知矛盾”、“体会对立文化”和“重建交往平台”,这一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高低语境;李安;交往

李安导演的三部电影《推手》、《喜宴》和《刮痧》都是将人物放在了跨文化的环境中,通过着力展现中美家庭文化的冲突,体现其对于文化交往的思考。他的作品在艺术的渲染下,虽然展现了中美家庭文化难以调和的冲突,但结局往往充满温情,艺术的确高于生活,但在中美高低语境交流中,高语境文化的信息意蕴丰富、需要人们深刻介入彼此文化,低语境信息简单、人际关系疏远,李安导演的作品给了我们思考解决冲突的一种可能。

一、正确认知矛盾

影片《推手》和《刮痧》都是一位中国父亲只身前往美国与儿子的家庭共同生活的故事,分别是围绕父亲与儿媳的矛盾和“刮痧”导致的司法争端展开,矛盾导致了一片狼藉,但结局是家人们重拾幸福。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下,我们作为观众会向往这种美好,但并不认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结果是唯一的可能,甚至说这种可能发生的几率本就很小。但是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分析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实现这看似合理的存在。

影片中酝酿了很多小矛盾,小矛盾再汇聚成大冲突。妻子不理解公公、公公觉得儿媳妇过于矫情敏感,父亲打孩子是为了给同事“面子”,但同事认为这是虐待儿童……在高低语境的文化交流中,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很难意识到高语境文化含蓄的意义表达,高语境也往往认为低语境的行事过于直接,这在交往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解升级会转化为彼此之间暴力的沟通。比如,《推手》中儿子一味希望妻子理解,难以顾及妻子的情感;《刮痧》中的男主角因为同事的不理解愤而离职。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1中指出,无法形成平等沟通的原因包括了道德评判、进行比较等,当对话无法在平等的框架下进行,往往会使交往陷入暴力沟通的陷阱,清醒的意识到矛盾根源就变得十分宝贵。

认识矛盾的一条便捷路径是借助大众媒介。《推手》中女主角通过观看关于自己的公公“打伤”美国警察和中国“混混”,而对公公产生一种不同于过去的认识,由于这种不同的认识使得她会怀疑过去的既有认知。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人们遇到认知与既有认知不符时,为了减少认知失调的程度,人们可能会选择增加新的认知,或改变对于环境和行为的认知。

通过与有相似经历的同道之人交流同样是一种途径。高低语境的交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很多人经历其中的困扰,但逐渐在交往中掌握了不同文化的特点,认识到了矛盾发生的源头,从而能够化解冲突,结识这一类人可以通过其经验的分享,使我们结合自身经验,对矛盾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转变认知结构。如在《喜宴》中,戎马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的父亲能够看出并且释然了儿子的性取向;《推手》中,两个老人彼此珍重、互相慰藉。

二、体会对立文化

在认知的基础上,体会对立文化会促进对不同文化的识别和理解。在影片《喜宴》中,父亲原来的司机在美国开饭店,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师长喜爱中国婚俗,并主动组织婚礼,父辈们果然乐在其中,《推手》和《刮痧》中也有类似情节。《非暴力沟通》中认为开启正常的对话需要谈话者在观察的前提下,充分的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要,这样有助于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将我们的动机建立在“善”的基础上。

现代化媒介技术给了人们更多切换情境的机会,这有助于为创造更多体会不同文化的机会。约书亚·梅罗维茨将“媒介”引入戈夫曼的“社会情境”划分中,指出了以人们的信息接触机制作为情境划分标准的新的社会情境。他认为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早已超越传统社会的地点交往范围。2因而,电子媒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既会带来冲突,又会提供解决冲突的一种途径。跨文化交往的双方有机会互相体验对方的文化,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可以不断更新认识。

三、重建交往平台

认知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为重建交往平台带来可能。“主体间性”是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人们并不能完全通过自我完成成长,而是必须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人看似独立,实则人的主体与主体间存在共性。认知和实践其实正是在为寻找主体间的共性所进行的交往行为,而惟有寻找到了共性,跨文化交往才有可能搭建新的交往平台,否则高低语境的文化交往会在缺失正确认识、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很容易滑向不平等的暴力沟通。

交往平台的打造要致力于合理化。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i中提出了交往理性的运用条件,其中的说话的有效性的四个条件是:可理解、真實、正当和真诚,这是搭建交往平台的标准。在拥有目标的前提下审视自己的交往行为,如果其中有条件难以实现,可再重复进行矛盾的认识和文化的感知.需要注意的是,矛盾是双方共同的敌人,需要彼此都进行不断的认知和实践,而不是一方的不断反思,另一方的固执己见。

注释: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16,1.

2胡翼青,吴越,李耕耘.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i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9.

参考文献:

[1]陈家聪.浅谈高低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策略[J],海外英语,2019-11.

[2]胡翼青.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滕文艳.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现实困境[J],学理论,2020.03.

[4]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16,1.

猜你喜欢

交往李安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李安:当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