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22块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研究

2020-07-23陈俊丽

石油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剩余油

陈俊丽

摘要:锦22块兴隆台油藏经过30年的开发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油水运动规律,并且受沉积相、储层物性、注采井网影响较大,注入存在沿断层流失情况。在纵向上,不同砂岩组间,上部砂岩组剩余油相对富集;同一砂岩组不同小层之间,上部小層剩余油相对富集;单层内上部的水淹程度剩余油相对富集。在平面上,薄层砂、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遮挡部位、岩性遮挡处、旋回夹层上部、油层未动用处等剩余油相对富集。

关键词:油水运动;剩余油;构造控油;旋回

锦22断块于1978年进行勘探,1979年投入开发,1988年油田开始注水开发,经过30年的注水开发,注采系统相对完善,水驱效果较好,开发中经历了试采阶段、上产、稳产阶段、目前已进入高含水产量递减阶段。经过长时间开采,目前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寻找高度分散状态剩余油难度加大,因此对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油水运动规律

锦22块经30年的开发,开发上特点为:

一、注水量远远大于采液量。该块10口注水井,累注水398.7×104m3,累产液为271×104m3,注水量高出采液量47%。

二、地下存水量高于可动油的孔隙体积的80%。地下可动油体积为106.3×104t,地下存水量为191×104m3。

三、开发初期注采见效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日产液,日产油稳定上升。

四、后期注水方向性较差,无明显见效增油井,单井产液量低,水驱油效率低。

以上说明,锦22块具有自己独特的油水运动规律。研究表明主要为:油水运动规律受沉积相、储层物性、注采井网影响较大。注入水存在可能沿断层流失,及边部注水井水量回注到边水区的可能性。

1.1 油水运动规律受沉积相、储层物性、注采井网影响较大

由于油藏构造倾向与砂体沉积时的古水流方向基本一致,所以注入水为顺向驱油时,在砂体沉积方向的影响下,加上因构造高差造成重力分异作用,注入水易沿着大孔道突进,水驱阻力相对较小,水驱效果差。当注入水为逆向驱时,重力与驱动方向相反,水驱阻力相对较大,注入水被迫向细小孔隙流动,油井表现出水进速度慢、驱油效率高,开发效果较好。

由于受沉积微相及构造形态影响,注水开发表现为顺向驱效果差,逆向驱或侧向驱效果好。如10-119井转注后,不同方向的油井反应不一。沉积相侧翼的锦22井见到注水反应时间为118天,见效后日产油稳定,含水上升缓慢,含水由20%上升到60%用了660天,后期日产油缓慢递减。

同期的沉积相主流线方向的10-9和11-9井,见效迅速,经历产量迅速上升后,含水由40%上升到80%用了390天,8个月上升到90%。日产油由见效时的25.8t/d下降到17.6t/d。

1.2 注入水存在可能沿断层流失

锦22井注水量较大时,周围油井反应不明显,而断层近的油井12-218井见到了一定反应,说明注入水可能延断层流失。

12-218井,92年2月投产,1997年含水已达89%,而锦22与12-218之间的12-2108井1997年投产时含水16.5%,中期一段时间内稳定在50%左右。说明注水没有先经过这一区域。

2.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尤其在注水开发的后期,由于地下储层变化较大,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质非均质影响还受驱油进程影响,必须应用多学科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和解决,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度。

该块主要采用了以综合开发地质学方法为基础,以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研究为基础,以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数值模拟法、利用C/O测试、测井解释、水井测试资料、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鉴于油藏为非封闭油藏,注水流失严重,所以不宜采用注水存水率估算法。

1、物质平衡法:

根据容积法求质储量公式和求得目前含油饱和度为46.7%。

2、分流方程法:根据综合含水公式而,经计算并校正后,目前含油饱和度为44.0%。

3、数值模拟方法: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目前含油饱和度46.4%。

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得全油田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45.7%。

3.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各小层水淹状况

动态分析法利用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生产资料,如调整井电测解释和生产资料,油水井的中子寿命、C/O比和吸水剖面图等监测资料、高含水井的找堵水资料并结合油层等厚图,小层砂体平面展布图、小层沉积相、油藏剖面图、连通栅状图等,综合分析油层平面上和纵向上的油水分布和运移规律,确定剩余油富集区。

4.区块水淹规律分析

锦22块自开发以来,从整体上看,储量动用状况是比较好的,注水波及体积较大。但由于平面及纵向的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分布及水井射孔程度影响,尽管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采油采出程度已经较高,但是油田储量仍有部分动用状况较差,其主要依据是:

(1)油层的非均质性严重。纵向油层水淹明显受层间非均质性及层内物性差异性的控制;平面油层水淹受储层发育及渗透率的控制。

(2)在部分单砂体中,部分水井油层不发育,形成井网注采关系对应。

(3)不同时期的水井主力吸水层变化较大,不同时期的剩余油富集层位不同。

(4)后期调整井及侧钻井的电测解释及生产均表明断块存在一定潜力。

由于油层的性质存在差异,以及开采的作法不同,必然造成油田储量动用的不平衡。

4.1纵向油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不同砂岩组及小层之间,由于所处旋回位置不同,水淹程度也有所不同。

(1)不同砂岩组间,下部砂岩组动用程度明显高于上部砂岩组。

(2)同一砂岩组不同小层之间,下部小层动用程度明显高于上部小层。

(3)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单层内多数下部的水淹程度高于上部的水淹程度。

4.2平面剩余油影响因素

平面上,油水运动规律受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物性、注采井网影响较大。剩余油分布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主要有如下几种剩余油分布类型:

(1)薄层砂控油,由于油层薄,物性差,很难受到注水波及而形成剩余油。

(2)构造控油,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遮挡部位,没有油井生产时,注水很难波及而形成剩余油。

(3)岩性遮挡控油,尖灭区等物性较差区域对注入水的运动起到遮挡作用,附近井区也成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4)旋回控油,如12-218井的兴Ⅱ2-1层和兴Ⅱ2-2层为连续沉积,中间为一不明显夹层,对油水聚集起到控制作用,夹层以下为强水淹层,夹层以上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5)油层未动用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结论

(1)该区块油水运动规律受沉积相、储层物性、注采井网影响较大。注入水存在可能沿断层流失,及边部注水井水量回注到边水区的可能性。

(2)目前全油田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45.7%。

(3)区块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局部存在剩余油富集。

猜你喜欢

剩余油
锦607块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及挖潜配套技术研究
加强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剩余油分布状况
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卫22块注采调整及挖潜研究
一种基于SOM网络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