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传统电影景框模式

2020-07-23李阳子

丝路视野 2020年2期

李阳子

摘 要:桌面电影,是指故事和镜头集中在电脑桌面和网络软件上的电影,它以电脑屏幕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一变以往的拍摄方式以及剪辑技巧,它是电影在大数据时代下寻求变化和发展的一次探索,现已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新的拍摄狂潮。本论文重点研究桌面电影的多重景框,试图分析其与以往电影“景框”概念的相同与创新,总结其作用与合理性,希望为桌面电影这一新的电影形式做一次自己的理解题。

关键词:桌面电影 多重景框 《网络迷踪》 《解除好友》

从《巢穴》(2013)、《弹窗惊魂》(2014)、《解除好友》(2014)、《解除好友2:暗网》(2018)、《网诱惊魂》(2018)以及《网络迷踪》(2018)等几部上映的影片可以看出,桌面电影目前以惊悚、悬疑为主要制作类型,通过人物的日常网络行为来构筑故事脉络、梳理人物关系、呈现心理活动,剧情方面强调戏剧性,往往用反转推至故事高潮,结尾发人深思。桌面电影用观众熟悉的电脑界面为背景引进故事,一方面有利于更直观地切入“人与网络关系”的主命题,另一方面也为电影的发展带了新的形式与思路。由于目前桌面电影仍属于电影的新类型尝试,所以我选择以《网络迷踪》为主,《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等影片为辅,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梳理桌面电影中的多重景框

景物延伸于四框之外,而景框的作用便是确定其将要呈现的范围。布鲁斯·F.卡温(Bruce F.Kawin)在《解读电影》一书中认为:“景框一词可指其单格画面的区域,也可指此画面的周围或边界。框定出一格镜头意即决定影像的边界落于何处,也就是说,决定哪些素材要放在这个景框里,或是哪些素材将被界限框出来。”由此,我们分析桌面电影中的多重景框,首先要确定每一层景框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我将桌面电影中的景框分为以下四层。

(一)第一层景框

在桌面电影里,最“大”的景框应该首先来源于故事讲述者的视角。在电影《解除好友》的最后五秒钟,女主人公布莱尔的笔记本电脑翻盖被拍下,鬼怪劳拉·巴恩斯露面,此前一直被隐藏的景框显现出来,表现为布莱尔的主观视角。在《解除好友2:暗网》中,同样的手法也得到应用,主人公马迪亚斯死后,镜头从马迪亚斯的电脑屏幕前不断后退,逐渐扩入更多元素,暗网的幕后操作平台和组织露面,原来马迪亚斯并不是观众以为的景框视角呈现者,某暗网成员才是,暗网一直和观众一起在背后观察着马迪亚斯和朋友们的一举一动!

《网络迷踪》对此层景框的处理更多也更加灵活,它会跟随主人公注意力的移动而转变,而不是集中于对电脑整体桌面的展现,某些时候还会作出特写效果,例如对短信里的一行话做单独放大处理,这种情况里框出的区域可以使观众着重体会主人公的情绪与态度。与此同时,虽然电影中没有呈现出电脑操作者的具体镜头,但观众完全可以联系前后细节猜出电脑屏幕前的使用者,例如开机后的用户账号登陆点以及桌面背景等等。

(二)第二层景框

第二层景框同时也是得到最多展现的部分,表现为电脑的主界面,这是整个故事的集中发生地点,所有的铺垫、起承、转合、矛盾都会在这里发生。一般以开机页面作为故事讲述伊始,这时的电脑桌面呈现为简洁和空白,主人公尚未与他人展开联系,而伴随事件的逐渐铺垫和主要人物依次登场,桌面开始发生变化,应用软件逐个打开,交叠在一起。以《网络迷踪》举例来说,影片中相继出现了电脑的基本操作应用(通讯录、日程表、视频记录)和网络浏览应用(YouTuBe、Ebay、Facebook、Instgram、Twitter)等等。

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在《电影I:运动-影像》分析景框内元素时提道:“这些元素就是有时为数甚多、有时极为有限的给定内容,因此景框便同饱和及稀释这两种取向密切相关。”景框内元素的多寡除可以区分提供给观众的信息量多与少之外,还能直观表现主人公的情绪。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是桌面电影之所以能够这样表现以及观众能够理解它的主要原因。当电脑桌面整洁有序时,主人公的心情稳定舒畅;当电脑桌面冗杂无章时,主人公或者紧张慌乱,已经无暇逐一整理,或者过度兴奋,不在乎这一时半刻的杂乱。《网络迷踪》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父亲金的电脑在正常情况下是井然有序的,在女儿失踪后,金收集的资料将桌面完全铺满,一眼看去便知道金着急的心情,而被告知女儿死亡后,金的电脑桌面变成了空白,但此处元素的有序并非意味其心情平静,而是更显示了金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三)第三层景框

第三层景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填充第二层景框的主素材,所以它往往是复数形式。由于电脑的特殊性,软件或网页弹出时均会以框状形式呈现,它们各自活动,彼此之间既保持独立同时也联系紧密,这些以网页或软件形式为依托呈现的素材共同构成了电影的第三层景框,它们是故事的铺垫者和推动人。

那么诸多平面信息要素是否会干扰观众思路呢?米绍特·冯·登贝克在《电影放映的真实性》中认为,日常生活中视线转移或被遮蔽并不会影响事物的连续性,“被揭示的客体的形象由于新侧面的连续添加而逐渐醒目。”这种生理与心理感知在银幕上也发挥着相同的效果,事物似乎是连续的,它们在显现之前已经存在,隐没之后仍存在,银幕的作用只是使它们或隐或现……屏幕效应如此可以确保事物存在的连续性和它们惊人的稳定性,而我们获得的经验仅仅是确认这种初始的讯息。

桌面电影的一大特征便是重现人操作电脑的流程,所以第三层景框往往会快速地相互堆叠,对于不经常使用电脑或者有语言隔阂的观众来讲,从快速掠过的诸多要素中及时摄取有效信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培训,这也提醒了制作者们桌面电影目前的缺陷与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应对与解决。

(四)第四层景框

最后一层景框往往出现在两人或者多人并存的视频通话里,位于第三层景框之内。在影片剧情设置方面,人物往往是在自己家中与朋友进行视频通话的,所以人像画面均采用電脑摄像头的机位,以近景居多,中景和特写为辅助;角度方面,人物直面镜头,心情起伏较大时会逼近摄像头或离开座位游走,这种拍摄方式有利于最直观地展现人物面部表情,从而分析其内心活动,补足文字信息(短信)所不能展现的生动性。

另一方面,这种景框并置的情形等同于以往电影中的正反打镜头或者反应镜头,观众可以从容应对对话双方的谈话内容,不同的是群戏部分得到拔高,观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多人的特写镜头,观察不同人物的反应,这有利于对全局的整体把握。

多重景框通过将有效信息框入画内或是将重要信息隐于画外,精确模仿了人使用电脑时的流程,组织了惊悚恐怖的故事,也重现了人与人、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展现了网络时代下人际交往之间的隔膜与疏离以及人对于网络既依赖又想逃离的复杂状态。

二、分析多重景框的作用

(一)结构作用

多重景框有利于呈现立体感与纵深感。桌面是一个二维的平面结构,尽管电脑软件在设计层面试图通过透视原理来表现体积,形成立体印象,但不论是搜索界面亦或是短信交流界面,更多的仍是局限在了平面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桌面电影三维化,让观众观看时能够享受其生动性呢?是运动。

多重景框在此凸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根据让·米特里(Jean Mitry)的观点:“‘立体感和‘实体感的形成不仅来自被再现的运动,即人物的运动(或移动镜头中事物本身的运动),来自一系列影像的连续运动。”那么在桌面电影里,最基本的运动首先是单独景框内元素遵循地理与重力原则的平行移动或上下移动;其次是两个或多个景框之间的堆叠与轮番倒换;最后则是多个景框的并置与共同运动。如此,画面得以向观众纵深展开,而不再局限于平面之中。当然,心理补偿在这里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景框内运动忽然停滞时,立体感便会骤然减弱,而平面感骤然增强。例如在《解除好友》里,主人公之一瓦尔突然在视讯中保持静止,她的朋友们均以为是网络信号出现问题导致视频卡顿,直到发现画面中有手机振动才恍然大悟,原来瓦尔已经死了。当然,这也是制作者对于网络讯号的成功玩转。

桌面电影较少在画面内做特殊结构处理,更多的是通过排列景框来达到造型目的。在《解除好友2:暗网》中,当马迪亚斯询问暗网为何要捉弄无辜人时,暗网用斜线轴向堆叠一连串相同的小视频截屏作以回应,效果上体现出了暗网得意与藐视的态度,也同时说明了其与之相匹配的恐怖势力与能力。当然,多重景框的疏与密亦是结构感的一种体现。

(二)叙事作用

多重景框在叙事上具有不同的作用与任务。

第一层景框交代讲述人视点或者观众视点。从主人公这个基本视点出发来引出故事,此层景框往往会作一反转,多以讲述者的转变来作为电影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小高潮。例如在《网络迷踪》里,电脑操作者由父亲换成女儿,并且通过女儿的一系列活动(或发送短信或更换桌面背景)来说明父女二人之间隔阂的消散。其次,此层景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观众的视觉出发点,作用类似于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后窗》(1954)中的望远镜,起到偷窥且凝视全局的作用。

第二层景框与第三层景框梳理故事脉络,展现人物关系。第二层景框是故事的集中发生地,位于其上的内容的多与少直接表明时间与事件的进度,如《解除好友》中随着恐怖气氛的加强,布莱尔桌面上打开的网页和文件增多,且堆放散乱。第三层景框更加接近事件本身,它陈列事件、触发燃点、搜索真相,所有的推理都借由第三层景框来推进和整理。另外,通过视频通话和信息传递等交流方式的叠加、并置和对立,人物关系的复杂和微妙也逐步展露出来。例如《解除好友》,主人公之一沙瑞娜需要被迫在纳里和母亲之间做一抉择,这时画面将三人景框并置,将沙瑞娜置中,这向观众直观展示了沙瑞娜此刻崩溃的心理活动。

第四层景框讲述主要人物性格与品格。从视频通话中最能直观把握这一点,人物表情、动作、态度以及对于他人及事件的回应都很有利于观众区搜得需要的评价和讯息。

(三)心理作用

桌面电影中,景框的重重设置首先体现着人类对于网络的复杂情感。人眼不能目极千里,随着人的位移,门窗、楼房等都会变成视觉障碍,这种日常生活体验如今在网络上也得到重现。应用软件的细化,将搜索引擎、视频播放、信息交流等逐一分类,看似方便,实则分割了人的注意力,使得往日的线性思维不断向片段化转变。人一方面被改变着,另一方面又渴望摆脱其吸引,于是人的思维就像是被重重框子框着,在达到最高数量时面临崩溃,在清零之后得到缓解与释放,当然我们知道,网络的框子永远不可能消失。让·米特里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讲述:“影片影像就现象学而言是与其景框密切相关的。显而易见,被记录的现实与景框无关,但是,人们赋予现实的再现形式则与之相关。而且,只能借助这一再现形式呈现被再现的事物,因此,它们作为形式化内容,就与造型性因素密切相关——即主要与景框密切相关。”所以,重重的景框再现了人被网络局限束缚的现状,也合理的展现了这种心理状态。

其次,景框的层层设置也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第一,剧中人物少有两者同时出现于一个景框之中的现象,即使是情侣关系也大多分隔,这表明着人物理念的不和或关系的疏远。第二,当剧中人物想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均采取网络搜索的方法获取答案,例如《网络迷踪》里父亲需要联系女儿的好友都必须从网络上去一一查询,对现实的漠视可想而知。第三,设置层层景框也体现着观众与剧情的间离。“景框按照客观形态设置现实,把我们每个观众变成专心致志的但‘外在于剧情的观察者。景框确定了人物和我们之间的一种间离,这是因为无法有任何接触和任何交流而凸显出来的间离关系。”

最后,窥探层层景框满足了人的窥视心理。第一是剧中人物的相互窥视,通过第四层景框并置,人物得以光明正大观察他人日常生活;第二则是观众对剧中人物的窥视。电脑属于私密用品,一般不对他人开放,但观众可以通过第一层景框更进一步地看到剧中其他人所不能看的信息与视频,这不只是看到人物的情感、生活,甚至更进一步地抓住了人物的心理。对于电影中人物的窥视现在不只停留在外部,将进一步走入人物内心。“影像在空间上越是被封闭起来,甚至化约至二度空间,它便越有可能朝向作为时间的第四相度及作为精神的第五相度自身敞开。”

德勒兹在《电影I:运动—影像》中的一句话非常适用于解释桌面电影的多重景框:“正是借由这些景框的嵌合,整体集合或闭锁系统中的诸项组合部分才得以既彼此相互区隔,又同时进行谋和与会面。”多重景框之间既单独运作,同时联系紧密,这种属性巧妙地与电脑网络相结合,创造出了电影未来发展的又一新方式。

让·米特里认为:“景框不是影像的一部分,而是,被再现的现实的一部分。影像则是景框的产物;至少在其构图结构上与景框有关。”但在桌面电影中,这一观点面临挑战,景框既作为影像的一部分呈现于电影之中,同时也是被再现的现实的一部分。这是桌面电影对景框内涵的又一发展与创新。

桌面电影作为电影的又一种新型发展方式,究竟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形式与内容的有益结合,都需要在日后的发展中一步步印证,不久之前《网络迷踪》成功地将其与好莱坞经典剧情结构作以结合,也是为桌面电影提供了除去恐怖片之外的又一途径。期待桌面电影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柴莞庚.叙事学理论框架下的桌面电影表达——以《网络谜踪》为例[J].东南传播,2019(5).

[2]劉宗媛.景框——德勒兹哲学美学视野中的电影影像要素[J].当代电影,2013(12):121—124.

[3]迈克尔·塔瓦,包志禹,鲁安东.景框的中介——电影与建筑中的动态布局[J].建筑师,2008(6):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