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探究

2020-07-23吴成龙

丝路视野 2020年2期
关键词: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

吴成龙

摘 要:影响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通常人们习惯于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以及改善政策环境等方面寻求策略,而忽略了制度因素才是影响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最为深层的因素。为此,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多中心体制的构建、责任主体的落实以及维护与管理的加强等制度安排来实现。

关键词:教学基础设施 可持续发展 制度安排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指引人们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对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整体愿景的设定、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乃至获得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学校教育观照社会人才需求导向的必然路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需呈现出持续性与协调性。然而,影响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呈现持续性与协调性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经济、技术、管理等因素被认定为最具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学校管理者们也大多从这些方面寻找方法和路径。

一、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的误区

(一)过于强调加大资金投入

强调加大资金投入这一路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补缺行为,一般而言资金投入是各项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为在确保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不论是建造、维护、使用、管理等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强调加大资金投入这一策略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回避的,需要学校管理者们予以统筹考虑。但是需要直面的问题是资金获得的来源与渠道,脱离了对这一核心问题的思考而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只能说这一策略更多的还是停留于理念本身,加之资金投入本身并不能单独承担确保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是需要多种要素的协同参与,其中还需要管理的有效加入。此外,在高等教育经费整体较为紧缺的当下,如何通过合理配置与规划有效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来确保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的正常投入、维护、管理与使用以及如何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做到真正意义上开源与节流并举,这些都是需要学校管理者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过于强调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与加大资金投入策略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不少学者与学校管理者认为只要管理到位了,确保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能够在一种有效的管理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具有较为充分的保障的。因此,他们基于管理的立场在教学基础设施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融资建造到后期的使用与维护,提出了诸多改进策略,如注重人员的岗位安排,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部门,落实规章制度;注重分析总结,明确改进目标等。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很多组织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工作实施了所谓行之有效的管理,并不断加大管理投入,也有相应的制度支撑,但是管理成效不佳、管理目标难以实现、人员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的问题却依然时有出现,概言之,其所谓的加强管理仅仅停留于表层,并未对实质性的内容予以关注。究其根源在于缺少了一套有效支撑管理落实的保障体系和激励体系,单靠管理本身是难以实现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

(三)过于强调改善政策环境

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了不同类型的学校。政策的导向决定着资金分配与流向,决定着学校是否处于一种有利的政策环境之中。不少学者与学校管理者便把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寄希望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改善政策环境。可以说,如果学校能够处在一种有利的政策环境中,且这些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无疑会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学校的各项事业不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等也都会随之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获得政策的扶持固然是有利的,但是需要理性看待的是政策的颁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会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宏观调控等的综合影响,且需要通过不断的论证与尝试,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把希望仅仅寄托于外部的政策环境改善,而不注重学校内部自身创设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话,学校的发展困境会愈加明显。

二、制度安排之于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制度安排是所有改进路径施行的前提与保障

业已探讨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路径,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管理以及改善政策环境等,倘使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得以执行,毋庸置疑,这必然会为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但是问题的关键,也是让研究者与学校管理者们犯难的是如何来确保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执行?不难发现,所有的探讨终将回到制度安排这一话题,原因在于一切社会活动的开展都难以脱离制度因素的影响,大到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小到部门间的行为准则。此外,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决定》将制度的坚持、完善与创新提升到决定国家治理水平的高度,切实增强了制度自信。这些有力的论断也为制度安排作为实现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众多路径的前提与保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制度安排是可持续发展分析内容的最终着眼点

在社会公共领域,一般而言,一项基础设施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供给”与“生产”的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教育领域的教学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生产”的问题很难用确切的经济效益来加以衡量。为此,对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仅限于对其“供给”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则包括融资、设计、建造、运行、维护以及使用等。一般而言,融资方面的問题与财政投入或者是否具有多元的融资渠道有关,设计、建造等方面的问题则与技术水平问题有关,而运行、维护以及使用方面的问题则与管理的执行程度有关。但是不难发现,这些内容或者涉及的投入、技术与管理要素都无法凭借自身的特点来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外部的某种支撑,追根溯源,这一支撑恰恰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新型融资机制、内部监管体制的建立以及校内明确的管理规范、岗位职责等这些不同层次的制度设计以及激励,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才能切实保障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各环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安排能够确保人员的正向激励

众所周知,在管理过程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要素,脱离了对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一切的策略与改进路径都将是徒劳的。因为所有策略不会自行作用于教学基础设施之上,而是需要通过人,且是积极性被广泛调动的人,来对相关策略加以有效执行。通过对部分高校已有的一些实践活动的考察,发现不论是加大投入或是加强管理策略中所运用的一些方式与手段往往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激励,这种激励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随着不同的激励作出不同的反应,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和效果也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了。为减少或者杜绝负向激励的反复出现,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需有效介入,这样能从根源上阻隔负向激励的作用。这种制度安排确保了对人的正向激励,而且在关注与人员发展有关的外部支持系统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员自身的需求与发展。

三、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

制度产生于博弈过程中,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博弈规则。制度产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制于博弈各方。因此,制度的优化和创新需要在政府与学校管理者两个主体身上寻求问题解决的对策。然而,政府的投入政策以及融资机制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的,不会随着某个主体的意志而转移。为此,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制度设计的侧重点应安排于管理活动各个环节之中,重视学校内部治理模式转变,妥善观照教学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与使用等问题,从而保障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多中心体制的运用

管理活动中人的功能是最不容忽视的。如何让不同层级的管理参与者在确保教学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的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教育领域往往容易陷入“谈钱色变”,但面对管理问题时,资金保障却是不得不作为管理供给与制度激励的重要前提,对这一问题避而不谈则所谓的实施方案又会陷入显然的无意义。在资金得到有效安排的前提下,我们提出运用多中心体制来解决问题,即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从投入到使用分成不同的阶段,明确不同阶段的主体责任,如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而非仅仅将责任主体归结于某一个环节的管理者,要形成一种多中心共同协作的模式,即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基础设施投入者在设施的建设外,要对教学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维护状况等进行多维度的监测,确保其后期的活动能够满足建设时的初衷,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基础设施管理者在执行管理任务的同时,要做好建设、投入与维护过程的跟踪以及帮助使用者更好地掌握使用方法;对于学校教学基础设施使用的直接受益者学生而言,正确规范使用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对基础设施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在三个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模式。通过多中心体制的实施,将管理责任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能够有效规避不当的激励,否则当不当的激励渗透到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促使某个主体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受益,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方设法去改变这种现状与激励时,发现遇到的困境会超出想象。为此,多中心体制的有效运用可以形成一种相互监督,落实共同愿景的局面。

(二)责任主体的落实

组织机构的健全是组织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管理活动有效介入的基本前提。建立完善合理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有了明确的制度安排才能进一步落实各管理主体的岗位职责,才能确保任务的有效分工。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考察发现,教学基础设施在管理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基础设施使用单位、学校后勤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物业服务部门,这些主体都有着对教学基础设施实施管理的义务,但由于未对其进行一个较为明确的职责认定,导致管理力量过于分散,显然的无效率突显而出。在多中心体制下,各环节中的责任主体履行各自主体责任的同时,具体到某个特定的环节时仍需注重责任主体的落实。因此,学校应以有效的制度安排健全或明确教学基础设施管理主体的职责,必要时也可以将多种管理方式组合使用。此外,充分落实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将责任落实到人。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同时,使用则是教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参照点,因为使用者的不合理操作往往会超出管理和维护所带来的效益。为此,加强使用者的培训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度设计上明确使用者应遵循的操作规范,管理者则可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使用者操作培训,编写使用手册等来帮助教学基础设施获得更好的使用。实践证明,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保证教学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三)维护与管理的加強

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制度安排一般会包含在人员积极性的激发以及明确责任主体之中。但这种表述逻辑对维护与管理的描述并未具体化,在此所要强调的是加强维护与管理主要关注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维护与管理本身。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型教学基础设施的推陈出新,为教学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学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人员,若不及时加强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相关素质则难以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制度安排关照这一现实需求,通过带薪培训、请进来走出去并举等方式激励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适应与胜任维护与管理工作。此外,日常维护与维修的功能已毋庸证实,问题在于由于学校领域教学基础设施内容的多元性与管理主体的差异性,管理人员往往缺少定期维护、保养与维修的意识,当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无法满足实际维护工作的要求时,寻求第三方参与维护的时效性整体不足,加速了教学基础设施老化和损坏的进程。为此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确保定期做好日常管理、维护、保养与维修等工作,加强监测检查,及时查缺补漏,不断加强总结与反思,把握基本规律,以提高问题的防范意识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E.丘伯等.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度安排与激励效应:转轨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2):79.

猜你喜欢

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
县域公务员晋升:制度安排及其现实异化分析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及其完善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